疳涩眼

中医病证名 其他眼病 常见病方药治疗 常见病饮食疗法 中医学 常见病针灸治疗 中医眼科学 疳积上目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ān sè yǎn

2 英文参考

malnutrition of ey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eratomalacia due to vitamin A deficiency[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infantile malnutrition involving ey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keratomalaci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疳涩眼为病证名[1]。出《儒门事亲》。即疳积上目[1][2][3][4]

疳积上目(infantile malnutrition involving eye;keratomalacia)为病证名。《秘传眼科龙木论》对本病记载较早[4]。又称小儿疳眼(见《卫生宝鉴》卷十)、疳毒眼(明·倪维德《原机启微》)、疳眼(出《龙木论》)、疳涩眼(出《儒门事亲》)、小儿疳眼外障(出《秘传眼科龙木论》)、小儿疳伤眼目(见《银海精微》)、疳病攻眼症(见路际平《眼科临症笔记》)、疳疾上目(见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讲义》)。是指由小儿疳积引起,以早期出现夜盲,继而眼珠表面干燥,失去光泽,黑睛呈灰白色胶冻样混浊,甚至糜烂破损,并伴黄液上冲为主要表现的眼病[5]。如不及时医治,可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疳涩眼相当于西医的角膜软化症[5]

4 疳涩眼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喂养不当、食有偏好等损伤脾胃,或久病虚羸,脾胃虚弱等,皆可导致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酿成疳积[5]

脾病及肝,肝血虚少,目窍失养,且阴血不足,肝热内生,上攻于耳,遂发疳积上目[5]

病中无原则地忌口的小儿,及患寄生虫病类消耗性疾病者易罹疳积上目[5]

5 疳涩眼症状

疳涩眼继发于小儿疳积,以初起时暗处不能见物,继而眼珠干燥黑睛混浊,甚至糜烂破损为特征[5]

双眼发病,初起症轻,多见夜盲(又称雀目),眼珠干涩羞明,频频眨目。继而白睛萎黄眼珠转动时,白睛表层于环绕黑睛处呈晕状皱起,黑睛失泽,知觉减退。随症情发展,白睛正对睑裂两侧出现略带银灰色之三角形干燥斑,基底向着黑睛边缘,不为泪液所润湿;黑睛表面枯晦,甚至混浊呈毛玻璃状。严重时,羞明显著,白睛粗厚如皮肤黑睛知觉丧失,呈灰白色胶冻样混浊,甚至表面糜烂破损,并有黄液上冲等症。愈后往往遗留翳障,影响视力。本病黑睛极易溃破,变为蟹睛旋螺突起眼珠枯萎等恶候。[5]

全身症,初起常见患儿面色萎黄,身体羸瘦,毛发枯焦,掩面而卧,或烦燥不宁。若见腹大如臌,青筋暴露,频频泄泻,胃纳全无,哭声嘶哑而低微,手足俱肿者,病属危重,除可双眼失明外,尚有生命危险。[5]

疳涩眼早期的夜盲,又称肝虚雀目。在外眼觅症不明显时,需与高风内障相鉴别。患高风内障者眼无不适,外观端好,初起眼底变化虽不明显,但全身无疳积见症。[5]

6 诊断要点

1、双眼发病,初起症轻,仅有夜盲(雀目),眼珠干涩羞明,频频眨目。继而白睛萎黄眼珠转动时白睛表层于环绕黑睛处呈晕状皱起;黑睛失泽,知觉减退。随症情发展,白睛睑裂出现银灰色三角形干燥斑,基底向黑睛边缘,不为泪液所湿润,黑睛表面枯晦,甚至混浊呈毛玻璃状。严重时,羞明显著,白睛粗厚如皮肤黑睛呈灰白色胶冻样混浊,知觉丧失,甚至表面糜烂破损,并有黄液上冲。愈后多遗留翳障,影响视力。本病黑睛极易溃破,变为蟹睛眼珠枯萎(眼球萎缩)等恶候。

2、全身症:初起常见患儿面色萎黄,身体羸瘦,毛发枯焦,掩面而卧,或烦躁不宁。著见腹大如鼓,青筋暴露,频频泄泻,胃纳全无,哭声嘶哑而低微,手足浮肿者,病属危重,除可双眼失明外,尚有生命危睑。

3、本病早期出现夜盲,在外眼见症不明显时,需与高风雀目内障鉴别。后者眼外观端好,眼底变化初起可不明显,随年龄增加,病变逐渐明显,视野明显缩小,夜盲亦逐年加重,但全身无府积见症。

7 疳涩眼的治疗

疳涩眼是府积在眼的局部病变,必须根据局部及全身情况,综合应用健脾清热,杀虫消疳,养肝明目等法内治,亦可采用针灸捏脊疗法外治法等。此外,还应注意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和改善饮食营养

7.1 辨证治疗

7.1.1 肝脾亏虚

7.1.1.1 证见

小儿食少腹胀,面黄体瘦,眼症初起,白睛干涩,频频眨目,在暗光下或黄昏后不辨人物[5]

7.1.1.2 证候分析

胃气虚,失于健运,内有积滞,则食少腹胀气血生化不足,不荣头面肌肉,故面黄体瘦。血不养目,因而在暗光下或黄昏后不辨人物,白睛干涩,频频眨目[5]

7.1.1.3 治法

健脾消积,养肝明目[5]

7.1.1.4 方药治疗

八珍汤[备注]八珍汤(《正体类要》):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加减。原方用于本证可去川芎,加山楂麦芽陈皮夜明砂、鲜猪肝,取其健脾益气消积,养肝补血明目[5]

中成药

(1)消积健儿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次。

(2)肥儿丸,口服,每次 1~2丸,每日 1~2次;冲剂每次 1块或1袋,每日2次。

7.1.2 脾虚肝热

疳积上目·脾虚肝热证(infantilemalnutrition involving eye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liver heat)是指脾虚肝热,以头眼疼痛畏光流泪白睛干燥抱轮红赤黑睛混浊或溃烂,甚至黄液上冲,严重者可致黑睛坏死、穿破,变为蟹睛眼球枯萎等恶候,多伴有腹胀便溏烦躁不宁,舌红,苔薄,脉弦细为常见症的疳积上目证候[6]

7.1.2.1 证见

虫积日久、腹胀便溏午后潮热烦躁不宁,咬牙黑睛生翳,或糜烂[6]

7.1.2.2 证候分析

虫积日久,损伤脾胃,致运化失常,则腹胀便溏气血生化不足,肝失濡养,热自内生,故午后潮热烦躁不宁。肝热上攻,则黑睛生翳或糜烂[6]

7.1.2.3 治法

健脾清肝,杀虫消疳[6]

7.1.2.4 方药治疗

可用肥儿丸[备注]肥儿丸(《医宗金鉴》):人参白术茯苓黄连胡黄连使君子神曲、炒麦芽炒山楂炙甘草芦荟加减治疗:方中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山楂神曲麦芽健脾消积;黄连胡黄连清湿热:芦荟使君子清热杀虫消疳。诸药组方,健脾清肝,杀虫消疳黑睛翳溃,或黄液上冲者,宜选加龙胆草栀子蒲公英白芍之类清肝泻热。[6]

若感受毒邪,致黑睛溃烂者,加金银花蒲公英白芍龙胆草

中成药

(1)消积健儿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次。

(2)肥儿丸,口服,每次 1~2丸,每日 1~2次;冲剂每次 1块或1袋,每日2次。

7.1.3 脾虚虫积

疳积上目·脾虚虫积证(infantile malnutrition involving eye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worm stagnation)是指脾虚虫积,以痺目频频,羞明怕日,查视眼部见白睛干燥无华或白睛出现干燥斑,黑睛失泽,全身可兼见小儿面黄肌瘦,喜吃泥土、生米等,腹痛腹泻呕吐清水蛔虫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为常见症的疳积上目证候[6]

7.1.3.1 症状

痺目频频,羞明怕日,查视眼部见白睛干燥无华或白睛出现干燥斑,黑睛失泽,全身可兼见小儿面黄肌瘦,喜吃泥土、生米等,腹痛腹泻呕吐清水蛔虫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6]

7.1.4 脾虚湿困

7.1.4.1 证见

黄体瘦,精神萎靡,食少腹胀大便溏泻,黑睛生翳或糜烂破溃,舌淡苔白脉濡[6]

7.1.4.2 证候分析

脾胃受损,运化无力,故食少腹胀大便溏泻。脾虚精气不得化生,形神皆失所养,则面黄体瘦,精神萎靡,黑睛混浊,甚至糜烂破损。舌淡苔白,脉濡均为脾虚湿困之象。[6]

7.1.4.3 治法

健脾益气消疳[6]

7.1.4.4 方药治疗

可用参苓白术散[备注]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党参茯苓白术扁豆陈皮山药炙甘草莲子肉薏苡仁桔梗、缩砂仁加减治疗:原方有健脾益气,升清降浊之功。用于脾虚积滞者,可加神曲麦芽;有虫积者,可加使君子鹤虱芜荑湿郁化热者,酌加胡黄连[6]

参苓白术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党参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淮山药10克,扁豆10克,薏苡仁12克,砂仁6克,陈皮3克,神曲10克。甘草3克,鹤虱6克,麦芽10克,使君子10克。水煎服,复渣再煎服。

中成药

(1)参苓白术散,口服,散剂或水泛丸每次各6克,胶囊每次3粒,每日2次。

(1)消积健儿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次。

(2)肥儿丸,口服,每次 1~2丸,每日 1~2次;冲剂每次 1块或1袋,每日2次。

7.1.5 脾肾阳虚

疳积上目·脾肾阳虚证(infantile malnutrition involving eye with spleen- kidney yang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脾肾阳虚,以白睛干燥无泽,黑睛混浊呈乳白色,形寒面白四肢不温,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舌淡少津,脉细无力为常见症的疳积上目证候[6]

7.1.5.1 症状

白睛干燥无泽,黑睛混浊呈乳白色,形寒面白四肢不温,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舌淡少津,脉细无力[6]

7.1.6 湿热犯目

疳积上目·湿热犯目证(infantile malnutrition involving eye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assailing eye)是指湿热犯目,以眼碜涩,羞明流泪,喜伏暗处;查视眼部见白睛黑睛干燥明显,白睛出现干燥斑,黑睛灰白色混浊,全身可兼见面黄不华,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倦怠消瘦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淡苔腻,脉滑为常见症的疳积上目证候[6]

7.1.6.1 症状

眼碜涩,羞明流泪,喜伏暗处;查视眼部见白睛黑睛干燥明显,白睛出现干燥斑,黑睛灰白色混浊,全身可兼见面黄不华,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倦怠消瘦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淡苔腻,脉滑[6]

7.1.7 中焦虚寒

7.1.7.1 证见

面色苍白大便频泄,完谷不化肢厥脉微,黑睛糜烂或破损,形成蟹睛[6]肢厥脉微。

7.1.7.2 证候分析

中焦虚寒,脾胃运化及升降失职,则自利频频,完谷不化阳虚无以温煦,故面色苍白肢厥脉微。精气不足,目失所养,则黑睛病变日重,甚至溃破,形成蟹睛[6]

7.1.7.3 治法

温中散寒,补益脾[6]

7.1.7.4 方药治疗

可用附子理中汤[备注]附子理中汤(《阎氏小儿方论》):附子白术干姜党参炙甘草加减治疗:原方以附子干姜中阳,散寒邪人参补脾元气白术甘草健脾益气。若用于阳虚甚者,可再加肉桂[6]

附子理中汤煎服,复渣再煎服。

如果与黑睛病变同时,全身枯瘦,腹大筋青,便泄不止,口干声哑,手足浮肿,当以挽救生命为要,按儿科疳积之重危症论治[6]

7.2 外治法

(1)黑睛混浊糜烂黄液上冲时,用清热解毒眼药水及扩瞳药滴眼[6]。(详见“凝脂翳外治法)。

(2)鱼肝油滴眼[6]

7.3 针灸疗法

针刺四缝,灸气海足三里脾俞肝俞肾俞[6]

7.4 捏脊疗法

以两手指背横压在长强穴部位,向大椎穴推进。同时以两手拇指与食指将皮肤肌肉捏起,交替向上,直至大椎,作为一次,如此连续6次,在推捏第5、6次时,每次以拇指在腰部用隐力将肌肉提起约4~5下,捏完后,再以两拇指命门肾俞左右推压2~3下。此疗法有调理脾胃,调和阴阳,疏通经络的功效。[6]

7.5 食疗

(1)鲜猪肝60g剖开,夹苍术末10g,以线扎定,入米汤内煮熟,然后药肝连汤分次服用。每日1剂。年幼小者酌情减量[6]

(2)夜明砂猪肝夜明砂6克,鲜猪肝50一100克。将猪肝切片,与夜明砂拌匀,蒸熟后趁热食用。每日1次。

7.6 其他疗法

口服或肌肉注射维生素AD制剂[6]

8 疳涩眼患儿的护理

(1)患儿饮食应多进富含营养的鱼、蛋、乳、肝类食品及新鲜蔬菜,如胡萝卜、青菜等,以辅助治疗[6]

(2)黑睛表面若已软化坏死,应约束患儿双手,防止其用手揉擦眼部,以免造成眼珠破溃;医护人员亦应注意,切勿用重力开睑,以免促成眼珠穿孔[6]

9 疳涩眼的预防

(1)对断乳期的婴儿发育期的幼儿儿童,以及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适当补充营养,多吃新鲜蔬菜和蛋类、鱼类等食物。对婴幼儿,尤应做到合理喂养,防止饮食偏嗜和过食肥甘厚腻之品。[6]

(2)小儿若有疳积见症,应及早治疗,凡患儿频频眨目,或闭睑不开,喜伏母怀者,应警惕疳积上目发生。对麻毒攻目者,亦需注意观察是否合并本病。[6]

(3)讲究卫生,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避免不必要的“忌口[6]

10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67.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66.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2.
  4. ^ [4] 廖品正.中医眼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32-134.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治疗疳涩眼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疳涩眼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疳涩眼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