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笋

食材 生物学 植物学 食疗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ō sǔn

2 英文参考

asparagus lettuce[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3 概述

莴笋(asparagus lettuce)属菊科,为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地中海沿岸,约在七世纪初,经西亚传入我国,各地普遍栽培。

莴苣分茎用和叶用两种,前者各地都有栽培,后者南方栽培较多,是春季及秋、冬季重要的蔬菜之一。

茎用莴苣是由叶用莴苣经长期长工选育而成,食用部分主要是花茎,嫩味也可食用,其茎肥如笋,肉质细嫩,故又名“莴笋”。

莴笋品种,根据其叶片的形可分为圆叶和尖叶两个类型。圆叶莴笋,叶长倒卵形,茎粗大,中下部较粗,两端渐细,品质好。尖叶莴笋,叶披尖型先端尖,茎似棒状,下部粗上部渐细,品质不及圆叶莴笋

莴笋一般应以粗短条顺,不弯曲,大小整齐;皮薄,质脆,水分充足,笋条不蔫萎,不空心,表面无锈斑;不带黄叶、烂叶、不老、不抽苔;整修洁净,无泥土者品质最佳。

莴笋茎部肥大而脆嫩,味鲜美有香气,其茎叶均可做菜。

莴笋日感鲜嫩,色泽淡绿,如同碧玉一般,制作菜肴可荤可素,可凉可热,口感爽脆。它还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

5 莴笋的植物形态

莴笋幼苗似叶用莴苣,较直立,后抽生肥大花茎。叶互生,全缘有缺刻,叶片狭长,为倒卵形、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叶面平滑或皱缩。叶色浅绿、深绿或紫红。茎绿白、青绿或紫红色,茎部肉质,呈淡绿、黄绿或白绿色。依其叶形可分圆叶种和尖叶种两类。在栽培上,它又可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种。早熟种生长期短,抽薹早,茎迅速伸长,成圆棒状;晚熟种生长期长,茎伸长缓慢,粗成梭形。莴笋春秋均能栽培,除可生食、熟食外,也是主要加工蔬菜。

6 莴笋营养成分

莴笋是含多种营养成分的蔬菜之一,每500克含蛋白质3.2克、脂肪0.4克、碳水化合物12克、钙36毫克、铁12毫克、硫胺素0.12毫克、核黄素0.2毫克、尼克酸2.4毫克、维生素C 125毫克[1]

7 莴笋营养价值分析

1. 开通疏利、消积下气

莴苣味道清新且略带苦味,可刺激消化酶分泌,增进食欲。其乳状浆液,可增强胃液消化腺的分泌和胆汁的分泌,从而促进各消化器官功能,对消化功能减弱、消化中酸性降低和便秘的病人尤其有利;

2. 利尿通乳

莴苣钾含量大大高于钠含量,有利于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促进排尿和乳汁的分泌。对高血压水肿心脏病人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3. 强壮机体、防癌抗癌:

莴苣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具有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作用,其所含有机化含物中富含人体吸收的铁元素,对有缺铁性贫血病人十分有利。莴苣热水提取物对某些癌细胞有很高的抑制率,故又可用来防癌抗癌;

4. 宽肠通便

莴苣含有大量植物纤维素,能促进肠壁蠕动,通利消化道,帮助大便排泄,可用于治疗各种便秘

8 莴笋的选购

莴笋含钾量较高,有利于促进排尿,减少对心房的压力,对高血压心脏患者极为有益。含有少量的碘元素,它对人的基础代谢,心智和体格发育甚至情绪调划都有重大影响。因此莴笋具有镇静作用,经常食用有助于消除紧张,帮助睡眠。不同于一般蔬菜的是它含有非常丰富的氟元素,可参与牙和骨的生长。能改善消化系统和肝功能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促进食欲,有助于抵御风湿性疾病痛风

9 适合吃莴笋的人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莴笋

1. 老人儿童更适合;

2. 莴笋中的某种物质对视神经刺激作用,古书记载莴苣多食使人目糊,停食数天,则能自行恢复,故视力弱者不宜多食,有眼疾特别是夜盲症的人也应少食。

10 莴笋食疗功效

莴笋味苦甘、性凉,有清热、利尿通乳之功效。还可辅助治疗小便赤热短少、尿血、郛汁不通等症。[1]

莴笋味甘、性凉、苦,入肠、胃经

莴笋具有利五脏通经脉,清胃热,清热利尿的功效;

莴笋用于小便不利尿血乳汁不通等症。

11 莴笋的食用建议

1. 莴笋适用于烧、拌、炝、炒等烹调方法,也可用它做汤和配料等。以它为原料的菜肴有“青笋炒肉片”、“烧笋尖”“炝辣青笋”等。

2. 莴笋怕咸,盐要少放才好吃。

3. 焯莴苣时一定要注意时间和温度,焯的时间过长、温度过高会使莴苣绵软,失去清脆口感。

4. 莴笋传统的丰胸蔬菜,与含B族维生素牛肉合用,具有调养气血作用,可以促使乳房部位的营养供应。

5. 莴苣下锅前挤干水分,可以增加莴苣的脆嫩。但从营养角度考虑,不应挤干水分,这会丧失大量的水溶性维生素

12 莴笋的推荐食用量

每次约100~250克

13 参考资料

  1. ^ [1] 高崇新等编著.养生保健汤茶谱[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273.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