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河豚中毒
河豚系暖水性海鱼,有数百种,我国有40余种,每年3~4月份人淡水水域产卵,故以长江下游出产较多。此鱼肉鲜美,但其中十来种体内含有剧毒。中毒的原因大多为贪图美味,明知有毒而食;毒素污染其他常食鱼体;被误食。
河豚所含毒素主要聚集在内脏、血液、皮肤、鳃等处,以生殖器官和肝脏所含毒素最多,2~5月份卵巢发育期间毒性最强。所含有毒成分包含河豚毒素,如河豚酸、肝毒素和卵巢毒素等。河豚毒素是目前自然界发现的最毒非蛋白毒之一,其毒力相当于氰化钠的1250倍,是一种氨基全氢喹唑啉化合物,毒素相当稳定,对中枢神经系统和末梢神经均有麻痹作用。选择性阻断神经细胞膜对钠的通透性,阻碍神经传导,致使神经麻痹。最初是感觉神经麻痹,继之波及运动神经,并使周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严重者脑干麻痹,可导致呼吸衰竭。河豚毒素还能刺激胃肠道和抑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导致心律失常。毒素在人体内解毒和排泄也较快,发病8h后未死亡,多能恢复。
2.1 临床表现
2.感觉异常 先有口唇、舌尖、肢端麻木,很快发展为全身麻木、感觉逐渐消失。
3.运动障碍 肌肉无力,先发生于手、臂,然后是下肢、运动不协调、直立、端坐困难,甚至肢体瘫痪。重者吞咽困难、言语不清、眼睑下垂、瞳孔先缩小后扩大、对光反射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4.呼吸抑制 胸闷、呼吸急促继之困难、变浅而不规则、发绀、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5.循环障碍 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偶有心律失常,呼吸停止后心脏还可维持一段时间。
6.意识障碍 可有意识障碍甚至昏迷。死亡通常发生在发病后4~6h,最快10min后,8h未死亡者多能恢复。
2.2 诊断
1.根据食用河豚史及典型神经系统中毒表现。动物实验,取中毒者的尿5ml注入雄蟾蜍腹腔内,若有中毒性反应,则有助予诊断。
2.根据中毒表现程度,可分为以下几型
(2)中度:麻木感进一步加重,手指、上下肢运动麻痹,但腱反射尚存在。
(3)重度:全身运动麻痹、骨骼肌弛缓无力、言语不能、咽下困难、发绀、血压下降、意识尚清楚。
(4)极重度:意识不清、血压测不出、呼吸停止,心跳尚可存在,甚至死亡。
2.3 治疗
清除毒物,重点在于维持呼吸,可选用半胱胺酸、大量莨菪碱药、糖皮质激素抗毒治疗,促进毒物排泄,积极对症治疗。
1.立即催吐或口服1%硫酸铜溶液100ml催吐,1:2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硫酸镁导泻。
2.重点要维持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给予氧疗和呼吸兴奋剂,随时准备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3.1-半胱胺酸有可能改变河豚毒素的分子结构,帮助解毒,0.2g/次,肌注,2/d;拮抗运动麻痹,可予1%盐酸士的宁2mg肌注或皮下注射,3/d,同时加用维生素B12肌注;大量莨菪类药物可提高机体对河豚毒的耐受性,并能拮抗毒素对心脏的毒性作用,东莨菪碱0.3~0.5mg及阿托品0.5~2mg交替静脉推注,每30~60min 1次。病情好转后逐步减量,维持1~2d,不宜过早停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组织对河豚毒素的反应和改善机体的状况,可尽早使用地塞米松20~40mg/d,静滴。
3 《*辞典》:河豚
3.1 出处
3.2 拼音名
Hé Tún
3.3 别名
赤鲑(《山海经》),鯸鮧鱼(《金匮要略》),鯸鲐(《吴都赋》),鲑鱼(《山海经》郭璞传),鹕夷鱼、嗔鱼、规鱼(《本草拾遗》),鰄鱼、吹肚鱼、鰗鮧(《日华子本草》),河鲀鱼(《日用本草》),气泡鱼(《纲目》),胡夷鱼(《纲目拾遗》)。
3.4 来源
为鲀科动物弓斑东方鲀、虫纹东方鲀、暗色东方鲀的肉。沿海地区,全年可以捕获。内地则以春、夏为主。煮食外,亦可腌制成干。煮食河豚,须除去内脏、生殖腺、两目,洗净血液,刮去表面粘液或剥去外皮,并宜烹煮较长时间,以防中毒。
3.5 原形态
①弓斑东方鲀
为鲀科较习见的种类。体亚圆筒形,前部钝圆,尾部渐细。体长约10余厘米。吻短,圆钝。口小,端位,唇发达。上下颌各有1对板状门齿,中缝显着。眼小,位于头侧正中轴的上方。鳃孔小,为一弧形裂缝,位于胸鳍的前方。体表无鳞,密生小棘刺。粘液腺显着,位甚高,与体背缘相应弓曲,并有分枝。背鳍14~15,呈圆刀状,位于肛门后上方,与臀鳍相对;臀鳍12,形与背鳍相似;无腹鳍;胸鳍宽短,近方形;尾鳍后端平截。体背灰褐色,腹面白色,体侧稍带黄揭;体侧在胸鳍后上方,各有一黑色而带白边的大斑点,并有一条弓形黑色横纹越背连结;背鳍基部两侧也有一大黑斑,周缘为白色。臀鳍黄色,背鳍、胸鳍、尾鳍后缘都呈灰褐色。有气囊。内脏及血液有剧毒。
多栖于水的中下层,遇敌时腹部即膨胀如球形。常以虾,蟹、蚌、鱼苗、昆虫幼体及丝状藻等为食。产卵期4~6月。分布我国沿海及珠江、长江、辽河等河内。
②虫纹东方鲀
主要特征为:背侧面具很多大小不一白斑,有些呈虫纹状。分布我国沿海。
③暗色东方鲀
主要特征为背侧面具暗色横纹5~6条,暗色横纹常具小白斑。分布我国东海和黄海。
3.6 化学成份
河豚肉每100克含水分79.8克,粗蛋白质18.7克,粗脂肪0.26克,灰分1.2克。又含维生素B1-20微克,B2-100微克。
河豚的种类颇多,体内大都含有不同量的有毒成分,无毒者极少;不同的种类及不同的组织器官,其毒性的强弱亦有差异,以卵巢及肝脏的毒素为最多,肠及皮肤次之,肉则几乎无毒,即使具有猛毒的河豚,其肉中所含毒素亦甚少。冬春之间,为河豚的产卵期,此时其肉昧最美,但体中的毒素亦最多。
3.7 药理作用
河豚毒素,毒性极强。对兔的致死量(微克/公斤):口服为200,皮下注射为10,静脉注射为3;对犬、猫、兔静脉注射致死量大致相同,在3~4微克/公斤。50公斤之人皮下注射致死量可能为300微克。其作用属一种强烈的神经毒,能阻断神经干的冲动传导,麻痹横纹肌及呼吸肌,使呼吸停止而死。它不影响神经,肌肉之静息电位,却可阻断其兴奋。对平滑肌之兴奋无影响,在研究药物对平滑肌的影响以及细胞膜及钠、钾离子转运中,可用此作为药理分析的工具。对其他药理作用亦作了若干研究,临床上曾用作镇痛剂。
3.8 毒性
河豚毒素存莅于河豚睾丸、卵巢、肝、脾、卵、眼球及血液内。如煮食时处理不当,即可引起中毒。一般在食后约半小时至3小时内,即发生中毒症状,先出现胃肠道局部刺激症状,继则口唇、舌、上下肢知觉迟钝;而指尖尤甚,渐至四肢运动麻痹,呼吸困难,皮肤发紫,脉搏细小频数,血压体温均下降。瞳孔散大,言语障碍,终致呼吸麻痹而死。临死时,意识大都清晰。曾对12例河豚中毒病人分别做了尿液蟾蜍毒性试验和心电图检查,结果看到:㈠河豚毒素在体内未能迅速破坏,且可持续达1~2天之久;㈡部分患者有心脏传导系统的改变-房室传导阻滞;中毒程度深者,可呈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终致死亡。急救处理:及时进行洗胃、催吐、导泻、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必要时输氧。民间用鲜橄榄、鲜芦根各4两,洗净,捣汁服。
3.9 性味
甘,温,有毒。
①《食疗本草》:"有毒。"
3.10 归经
3.11 功能主治
②《本草蒙筌》:"去疳匿,消肿。"
3.12 注意
患疮、疥、脚气者忌服。
①《食疗本草》:"其肝毒,杀人。"
②《本草拾遗》:"其肝、子毒人。"
③《日用本草》:"发疮疥。"
④《品汇精要》:"反荆芥。燕尾者杀人。去睛并脊血。忌梁上挂尘。"
⑤《纲目》:"煮忌煤始落中。与荆芥、菊花、桔梗、甘草、附子、乌头相反。宜荻笋、蒌蒿、菘菜。畏橄榄、甘蔗、芦根、粪汁。"
⑥《本经逢原》:"其毒入肝助火,莫有甚于此者,患痈疡脚气人切不可食。"
3.13 摘录
《*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