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症状体征
可因病理变化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但主要取决于脾蒂有无扭转和扭转的程度。病人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可出现邻近脏器被牵扯或其脱垂所在周围器官被压迫的症状。如游走脾本身发生扭转则可产生不同的表现。
通常如脾周围无粘连而脾活动度大时,病人可无明显的自觉症状,但也可能发觉腹内有能移动的肿物,重者可感左上腹有不适或疼痛,卧床时消失,起立时加重。牵扯症状主要涉及胃部,可有恶心呕吐、胀闷和嗳气等现象。压迫症状则视其被累及器官而异:压迫肠道者可引起急、慢性的机械性梗阻症状;压迫盆腔者可有里急后重,排便不畅或便秘症状;膀胱或子宫受压者可有排尿困难或月经不调等症状。脾蒂扭转的快慢和程度对症状的影响很大:急性扭转多因突然体位变换、外伤、妊娠晚期等诱发,可产生剧烈腹痛并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甚至出现休克状态。但慢性不完全性扭转可以没有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腹痛。
10 疾病病因
一般认为,这是脾脏发育过程中先天异常造成的。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游走脾的发生存在继发因素。正常脾脏因有脾胃韧带、脾结肠韧带、脾肾韧带以及脾膈韧带的支托维持和腹肌张力产生的腹内压,而维持在一定的解剖部位。如胚胎期背侧胃系膜发育存在缺陷,使得脾蒂变长,同时上述韧带发育异常而松弛,则支托能力大大减弱,使得脾脏在腹腔中移位。继发因素如脾大使韧带被牵拉变长,腹部创伤或妇女妊娠期内分泌改变致腹壁肌肉松弛,经产妇产后腹肌软弱无力等均是游走脾的诱发因素。
11 病理生理
游走脾较正常的脾脏大,这可能是由于脾脏原有病变(如慢性疟疾),也可能是因脾脏脱垂而脾蒂有扭转、充血的结果。游走脾在早期常有较大的移动性,至晚期则可因周围组织的粘连而较固定。约20%的游走脾可导致脾蒂扭转,扭转的原因不一。脾脏的上极较大,当其向下移位时,上极容易向中线倾斜,往往为扭转的开始;而腹肌的收缩,肠襻的蠕动,体位的改变,以及外力的推移等,均可为促成扭转的因素。扭转发生的快慢和程度可有很大不同,其产生的病变也随之各异:轻度扭转或仅有半圈(180°)扭转者,其结果多造成脾脏充血肿大,更甚者可有渗液、出血;扭转至2~3 圈者,因脾蒂血运完全被阻,可致脾脏完全坏死。周围组织也可因渗出液的刺激而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腹膜炎,或者形成慢性的脾周围粘连。如仅有动脉阻塞,则可造成脾脏萎缩和纤维化。
12 诊断检查
诊断:无症状的游走脾往往是患者行体检或影像学检查时意外发现,或因腹部肿块就诊。脱垂时在腹腔其他部位则可扪及形似脾脏且有切迹的肿块,于正常脾脏所在部位的浊音区消失,而于病人平卧时肿块又可退回至脾窝内。多数患者就诊时因脱位脾已有扭转,腹膜受渗出液的刺激,腹肌呈强直状态,以致不能扪出脾脏的形状,诊断比较困难。
14 治疗方案
一旦游走脾诊断明确,可区别不同情况予以处理。无任何症状的患者应向其交代发生蒂扭转及脾梗死的可能,并试行手法复位。在移位脾被还纳回左上腹脾窝后,以腹带稍加压力外固定。这种方法对体态消瘦者可暂时有效,但易复发。脾脱垂时间越长,效果越差。肥胖者腹带无法起到固定作用。对症状不重、脾大和脾功能亢进不严重且发展缓慢者,为尽可能保留有正常功能的脾脏,可试行脾固定术。即于术中尽力将脾脏自发现部位剥离,在不影响脾蒂血运的前提下,将其复位于左上腹脾窝或左侧腹其他部位,并利用附近组织予以缝合固定。此种方法尚无远期疗效随访报道,值得进一步探讨。育龄期妇女为防止增大子宫诱发脾破裂或增加脾蒂扭转机会,应积极手术切除脾脏。盆腔部位游走脾亦应切除,以减少并发症可能。急性脾蒂扭转者均应手术切除脾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