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经穴别名·腿肚
穴位 | 筑宾 | ||
---|---|---|---|
汉语拼音 | Zhubin | ||
罗马拼音 | Chupin | ||
美国英译名 | Building for Guest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KI9 | |
日本 | 9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R9 | |
富耶氏 | |||
德国 | N9 | ||
英国 | K9 | ||
美国 | Ki9 |
筑宾为经穴名(Zhùbīn KI9)[2]。出《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属足少阴肾经[2]。筑宾是阴维脉的郄穴[2][3]。筑即坚实,宾通“膑”,泛指膝和小腿,此穴在小腿内侧,有使股膝坚实的作用,故名筑宾[3]。筑宾穴主治神志和少腹部等疾患,如癫疾,征症,疝气,不孕,呕吐涎沫,腹痛,脚软无力,足腨痛,足踹内痛,癫狂,痫证,呕吐,小腿内侧痛,现代又多用筑宾穴治疗肾炎,膀胱炎,睾丸炎,盆腔炎,癫痫,精神分裂症,腓肠肌痉挛,并可用于肾炎,精神病,肾炎,神经性呕吐,小儿胎毒等。
3.1 筑宾穴的别名
3.2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3.3 穴名解
筑即坚实,宾通“膑”,泛指膝和小腿,此穴在小腿内侧,有使股膝坚实的作用,故名筑宾[5]
筑,杵也,𦵶𦵶土杵也,杵之使坚实也。宾,摈也;又,弃也;古“宾”通“髌”,又有随从之义。肾为水脏,水气上泛,发为奔豚,动如杵捣,𦵶𦵶然也。《备急千金要方》霍乱条曰:“霍乱吐多者必转筋,不渴,即脐上𦵶。霍乱而脐上𦵶者,当先治其𦵶。”取此,则𦵶𦵶之气自可摈除矣。[5]
3.4 特异性
3.5 所属部位
3.6 筑宾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筑宾穴在小腿内侧,当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太溪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6]。
筑宾穴位于小腿内侧,太溪( KI3)直上5寸,比目鱼肌与跟腱之间。正坐或仰卧取穴[6]。
筑宾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直上5寸,当腓肠肌内侧肌腹下端处[7]。
3.7 筑宾穴的取法
筑宾穴位于小腿内侧,太溪( KI3)直上5寸,比目鱼肌与跟腱之间。正坐或仰卧取穴[7]。
正坐或仰卧位,在太溪上5寸,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约当腓肠肌内侧肌腹下端处取穴。
正坐或仰卧位,当胫骨内侧髁至内踝尖连线的下1/3与上2/3交点再稍向上(0.7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取穴[8]。
3.8 筑宾穴穴位解剖
筑宾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深部有胫后动、静脉。分布着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本干。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在皮下组织内,穴位后外侧,由胫神经在腘窝分出的腓肠内侧皮神经,与小隐静脉伴行于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腓肠外侧皮神经,由腓总神经分出,向下走行于小腿后区的外侧。在小腿中部,腓肠内、外侧皮神经合成腓肠神经,伴小隐静脉,继续向下外方走行,至足外侧缘。该穴下的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等由胫神经的肌支支配。
3.8.1 层次解剖
3.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隐神经分支和大隐静脉属支分支;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分支分布[9]。
布有腓肠肌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本干;深层部有腓后动、静脉通过[9]。
3.9 筑宾穴的功效与作用
筑宾穴主治髌下之疾,如腨痛、足痛,系阴维脉之郄穴,又是肾经和阴维脉之会穴,有调补肝肾、清热利湿之功[9]。
3.10 筑宾穴主治病证
筑宾穴主治神志和少腹部等疾患,如癫疾,征症,疝气,不孕,呕吐涎沫,腹痛,脚软无力,足腨痛,足踹内痛,癫狂,痫证,呕吐,小腿内侧痛,现代又多用筑宾穴治疗肾炎,膀胱炎,睾丸炎,盆腔炎,癫痫,精神分裂症,腓肠肌痉挛,并可用于肾炎,精神病,肾炎,神经性呕吐,小儿胎毒等。
筑宾穴主治神志和少腹部等疾患,如癫疾、征症、疝气、不孕、呕吐涎沫、腹痛、脚软无力、足腨痛等[9]。
现代又多用筑宾穴治疗肾炎、膀胱炎、睾丸炎、盆腔炎、癫痫、精神分裂症、腓肠肌痉挛等[9]。
筑宾穴主治腹痛,呕吐,癫狂,疝气,脚软无力,足踹内痛,腓肠肌痉挛;并可用于肾炎、睾丸炎、盆腔炎等[9]。
3.11 刺灸法
3.11.1 刺法
直刺1~1.5寸[9][9][9],局部酸胀[9],可向上扩散至大腿[9],或向下扩散至足底[9]。
3.11.2 灸法
3.12 筑宾穴的配伍
筑宾穴配膀胱俞、三阴交,有调理下焦,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尿赤尿痛。
筑宾穴配百会、人中,有醒脑开窍,安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癫狂,痫证。
3.13 文献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筑宾、阳谷、后顶、强间、脑户、络却、玉枕,主癫疾、呕。
4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50.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73.
-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5] 高忻洙,
-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7.
-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35.
-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71.
- ^ [9]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