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阳
概述:大阳即太阳:1.经外奇穴名;主治头痛,偏头痛,感冒,眩晕,牙痛,目赤肿痛以及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别名后曲、鱼尾、太阳、前关。武台为小儿头面部望诊的部位,即耳前锐发下,平耳壳根前方,相当和髎之处。明·方贤《奇效良方》:“太阳脉红至太阴,内外有热,又连文台,热极不解;
-
大泉
概述:大泉:1.经穴别名;2.经外奇穴名。太渊穴,代号LU9。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大泉、太泉、鬼心。属手太阴肺经。八会穴之脉会。位于掌后腕横纹桡侧端,当桡侧腕屈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痛、胸痹、腕掌关节痛、无脉症等。主治肩臂痛、胸胁痛、痧症等。一般直刺0.5~
-
环谷
概述:环谷:1.脐中;环跳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腰胯腿痛,现代又用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髋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湿疹,腰腿痹痛,脚气,感冒,神经衰弱等。委中直刺1~
-
脏俞
概述:脏俞:1.位于背部的五脏背俞穴;2.经穴别名。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五肋间动脉后支。神道穴主要用于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及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等。神道配少海,有行气清热养心的作用,主治心悸,多梦。
-
厥阳
飞扬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鼻衄,颈项强,腰腿痛,膝胫无力,月嵩肠酸痛,足痿,历节痛风,足趾不得屈伸,寒疟,血痔,癫狂,鼻塞,腰背痛,腿软无力,痔疾,颈项痛,腰膝疫痛,癫痫,脚气,现代多用飞扬穴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肾炎,膀胱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痔疮,眩晕等。
-
足心
概述:足心:1.人体部位名;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足底腱膜(跖腱膜)→第二足底总神经和第二趾底总动、静脉的外侧→第二蚓状肌。涌泉穴配五行属木,木应于肝,肝为刚脏,体阴用阳,易升,易动,化火生风,足少阴肾经脉“从肾上贯肝膈”、“络心”,心主神明,涌泉乃阴阳交接之处,取之可调节阴阳治疗神志病。
-
掌中
2.经穴别名。别名五里、掌中、鬼路。劳即劳动,宫即中央,手司劳动,劳指手,此穴在手的掌部中央,故名劳宫。有指掌侧总动脉。劳宫穴主要用于心神、脾胃及热病: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
-
穷骨
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脊强,瘛疭,小儿囟陷,腰脊部疼痛,尾骶部疼痛,痔疮,遗尿,腹泻,泄泻,癔症,癃闭,淋证,小便难,阴部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
-
准头
素治鼻茎,髎即骨隙,此穴在鼻茎下端的骨隙中,故名素髎。素髎穴主要用于鼻疾和急救:如鼻塞、鼻衄、鼻渊、鼻息肉、酒渣鼻、鼻疮等一切鼻疾及小儿惊厥、溺水急救、低血压、休克等。在纤维胃镜检查中,针刺素髎穴能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同时胃蠕动明显减弱,幽门呈较长时间开放。
-
橛骨
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脊强,瘛疭,小儿囟陷,腰脊部疼痛,尾骶部疼痛,痔疮,遗尿,腹泻,泄泻,癔症,癃闭,淋证,小便难,阴部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
-
面王
概述:面王:1.人体部位名;2.经穴别名。素治鼻茎,髎即骨隙,此穴在鼻茎下端的骨隙中,故名素髎。素髎穴主要用于鼻疾和急救:如鼻塞、鼻衄、鼻渊、鼻息肉、酒渣鼻、鼻疮等一切鼻疾及小儿惊厥、溺水急救、低血压、休克等。在纤维胃镜检查中,针刺素髎穴能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同时胃蠕动明显减弱,幽门呈较长时间开放。
-
枕骨
2.经穴别名。头窍阴穴主治头部、五官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耳鸣,耳聋,喉痹,口干,口苦,头项痛,耳痛,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头窍阴穴治疗神经性耳聋,耳源性眩晕,三叉神经痛,脑膜炎,四肢痉挛抽搐,喉炎,神经性耳鸣,甲状腺肿,脑血管病,胸痛,支气管炎等。皮肤由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双重分布。
-
髀厌
指股骨大转子部位。环跳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腰胯腿痛,现代又用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髋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湿疹,腰腿痹痛,脚气,感冒,神经衰弱等。委中直刺1~
-
颡大
概述:颡大:1.经穴别名;头维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头维穴的位置头维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头维穴的位置(骨骼、血管)头维穴的位置(肌肉)取法:取头维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此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
肩尖
概述:肩尖:1.经穴别名;为手阳明、阳蹻脉的交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本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肩髃奇穴名·肩尖:肩尖为奇穴名。出《医说》。
-
目明
概述:目明:1.经穴别名;即头临泣穴。《扁鹊心书》:“目明二穴,在口面骨二瞳子上,入发际。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位置:位于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等。主治头痛、太阳连脑痛、眼球充血、视力减退等。
-
精室
概述:精室:1.经穴别名;溺窍内通于膀胱,精窍则内通于胞室,女子受胎,男子藏精之所,尤为肾之所司,故前阴有病溺窍者,有病精窍者,不可不详也”(《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精窍上通精室,是生殖系统。女子胞是女性内生殖器官,而精室则为男性内生殖器官。精道:排出精液的通道。子系:又名子之系、睾系、阴筋。
-
乳头
现代仅作胸腹部取穴标志——两乳头之间作8寸。《宋·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载乳中为十三鬼穴之一。别名:乳头(《圣济总录》),乳首(《普济方》),当乳。仰卧位,当乳头正中取穴。分布着第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及外侧皮支。故本穴能治目病也。《针灸甲乙经》:禁不可灸刺,灸刺之,不幸生蚀疮,疮中有脓血清汁者可治。
-
骨空
3.两骨间的空隙部位;《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所属部位:面四白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四白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经眼 匝肌和提上唇肌,深进眶下孔、眶下管,可能刺及孔、管内的眶下神经、动脉和静脉。直刺或斜刺0.3~0.3寸,局部酸胀;
-
肺募
概述:肺募:1.经穴别名;《难经》:“肺俞在背第三椎,募在中府。”如咳嗽、气喘、胸痛、肺炎、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肺脓疡、嗳气吞酸、不欲饮食、腹胀、喉痹及肩背痛等。配太溪、太渊、足三里治肺结核;配定喘、内关、膻中治支气管哮喘。主治小儿暴痫、腹满胀气肠鸣、咳嗽短气、气满食不下。
-
中空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不孕,遗精,阳痿,疝气,癃淋,衄血,呕吐,肠鸣泄泻,背寒,腰脊痛,下肢不仁,腰痛,小便不利,遗尿,下肢痿痹,带下,腰骶疼痛,阴挺,坐骨神经痛,盆腔炎,现代又多用次髎穴治疗阴痒,子宫脱垂,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骶髂关节炎,下肢瘫痪等。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
肠结
概述:肠结:1.经穴别名;主治腹痛,腹泻,肠炎,大便秘结,绕脐疼痛,腹寒泻痢,便秘,疝痛,细菌性痢疾,腹膜炎,肠神经痛,肠梗阻,泄泻,痢疾,疝气,蛔虫症,支气管炎,阳萎,脚气等。穴位解剖:腹结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腹结配中脘、天枢、灸神阙,治绕脐痛。
-
食仓
2.经穴别名;胃仓穴主治脾胃、脊背等疾患:如呕吐呃逆,胃脘疼痛,腹部膨胀,水谷不消,水肿,肠鸣泄泻,便秘,脊背痛,胃脘痛,腹胀满,饮食不下,脊背疼痛,胃痛,小儿食积,腹胀,脊背强痛,消化不良,背痛,现又多用胃仓穴治疗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肠炎,胃炎,胃痉挛,胃溃疡,习惯性便秘,腰背部软组织疾患等。
-
玉泉
概述:玉泉:1.经穴别名;本穴内应胞宫、精室。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中极配肾俞、三阴交、关元,治遗尿、尿闭、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中极对有神经系统疾病伴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有调整作用,用泻法针刺中极、曲骨等,可使紧张性膀胱张力下降,而对松弛性膀胱却引起张力增高。
-
鱼尾
2.经穴别名。瞳子髎主治头面、眼目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痛痒、目泪出、多眵 、目生云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等。瞳子髎穴研究进展:治疗胆石症所致的胆绞痛:患者仰卧或侧卧位,取双侧瞳子髂,常规消毒后,取1寸毫针斜刺,行捻转泻法,以酸胀为度,留针30min,期间每隔3min运针1min。
-
产门
概述:产门:1.经穴别名;2.阴道外口。关即关藏,元即元气,此穴在脐下3寸,为关藏人身元气之处,故名关元。关元穴主治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注意:对癃闭患者,应在排尿后针刺,以防损伤膀胱。
-
肾气
概述:肾气:1.经穴别名;仰卧位,脐中旁开4寸处取穴。穴位解剖:大横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10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一般直刺1.0~2.5寸透神阙治肠寄生虫症,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同侧腹部;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大横穴对儿童肠道蛔虫症有显效。
-
发际
概述:发际:1.头发的边际处;神,指脑之元神。神庭穴在督脉的位置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神庭穴的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处取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癫疾风痫,戴目上不识人,头风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泪出,惊悸不得安寝。
-
腨肠
概述:腨肠:1.经穴别名;承筋穴主治腰腿、肛门等疾患:如腰背疼痛,脚踹酸重,霍乱转筋,足跟痛,大便难,痔疮,脱肛,头痛,鼻衄,癫疾,瘾疹,腰背痛,小腿痛,膝酸重,下肢麻痹,痔疾,腰背拘急,便血,直肠脱垂,腰腿拘急疼痛,现代又多用承筋穴治疗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腓肠肌麻痹,便秘等。
-
尿胞
概述:尿胞:1.人体部位名;2.经穴别名。出处:《针灸甲乙经》: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动脉应手。仰卧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腹白线上取穴。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阴痒;现代多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等。
-
龙虎
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脊强,瘛疭,小儿囟陷,腰脊部疼痛,尾骶部疼痛,痔疮,遗尿,腹泻,泄泻,癔症,癃闭,淋证,小便难,阴部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
-
龙颔
概述:龙颔:1.经穴别名;中庭为经穴名(ZhōngtíngCV16)。蔽骨犹屏门,胸部为庭院,包络为宫城正室,心主居之。仰卧取穴。深层有第6肋间神经和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分布。中庭穴主治胸胁胀满、心痛、呕吐、小儿吐乳。中庭穴配俞府、意舍治呕吐。中庭配中府,有宽胸利膈,行气消积作用,主治噎膈,停食,食反,胸闷。
-
鬼穴
2.经穴别名。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分布;风府穴为风邪聚结之处,又乃风邪侵袭人体之门户,故以祛风而擅长,临床可以治疗内风、外风等多种病证。神经性头痛、颈项强痛、目眩、鼻塞、鼻衄、咽喉肿痛、暴瘖、中风舌急难言及癔病、精神分裂症、癫痫、脑萎缩、延髓麻痹、高血压等。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
骶骨
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脊强,瘛疭,小儿囟陷,腰脊部疼痛,尾骶部疼痛,痔疮,遗尿,腹泻,泄泻,癔症,癃闭,淋证,小便难,阴部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
-
长谷
概述:长谷:1.经穴别名;腹直肌鞘内布有肋间动脉、腹壁上下动脉。天枢主治肠胃、少腹等疾患:如腹胀肠鸣、绕脐切痛、赤白痢疾、便秘、呕吐、纳呆、水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产后腹痛、疟疾振寒、热甚狂言等。灸天枢百壮。在菌痢患者身上,针刺上巨虚、天枢,针后血清补体结合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
藏俞
概述:藏俞:1.腧穴归类名;位于第五胸椎棘突高点。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五肋间动脉后支。神道穴主要用于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及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等。神道配少海,有行气清热养心的作用,主治心悸,多梦。
-
膑骨
环跳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腰胯腿痛,现代又用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髋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湿疹,腰腿痹痛,脚气,感冒,神经衰弱等。
-
扁骨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主治病症: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
龟尾
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脊强,瘛疭,小儿囟陷,腰脊部疼痛,尾骶部疼痛,痔疮,遗尿,腹泻,泄泻,癔症,癃闭,淋证,小便难,阴部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
-
胃募
概述:胃募:1.经外奇穴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中脘穴的配伍:中脘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中脘穴配内关、梁丘治胃痛。由于该节段与胃肠的神经传人节段在形态学上有所重叠交汇,因此本穴针刺能调整胃肠功能。
-
尾闾
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脊强,瘛疭,小儿囟陷,腰脊部疼痛,尾骶部疼痛,痔疮,遗尿,腹泻,泄泻,癔症,癃闭,淋证,小便难,阴部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
-
外膝眼
外膝眼穴主治病证:犊鼻穴主治膝痛,关节屈伸不利,脚气,膝中疼痛,损伤性膝关节痛,膝部神经痛或麻木,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关节酸痛,屈伸不利,膝髌肿痛不仁,下肢痿痹,下肢麻痹,下肢瘫痪,足跟痛等。膝中斜刺0.5~膝眼穴穴位解剖:膝眼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髌韧带与髌内侧支持带之间、膝关节囊。
-
胸堂
2.经穴别名。深层有第4肋间神经和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分布。本穴配少泽、乳根等穴,可主治乳少、乳痈。针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膻中穴后,血管明显扩张,证明针刺膻中穴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微循环障碍,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氧时心肌的能量代谢,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血排出量,改善心脏功能。
-
尾骨
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脊强,瘛疭,小儿囟陷,腰脊部疼痛,尾骶部疼痛,痔疮,遗尿,腹泻,泄泻,癔症,癃闭,淋证,小便难,阴部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
-
尾翠骨
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脊强,瘛疭,小儿囟陷,腰脊部疼痛,尾骶部疼痛,痔疮,遗尿,腹泻,泄泻,癔症,癃闭,淋证,小便难,阴部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
-
风水
水分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水肿,腹水,肠炎,肾炎,呕吐,不嗜食,绕脐腹痛,肠鸣,泄泻,脱肛,小便不利,小儿陷囟,霍乱转筋,腰脊强痛,蛊胀,小便不通,腹泻,反胃,吐食,腹坚肿如鼓,绕脐痛冲心,肠胃虚胀,腰脊强急,胃炎,肠粘连,泌尿系炎症等。水,指水液,水气。
-
云翳
概述:云翳:1.经穴别名;若无前发际时,可先取百会,向前4寸取穴。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等。上星配合谷、足三里,有疏风清热,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鼻渊,眩晕。参见宿翳:宿翳为病证名。
-
脾募
概述:脾募:1.经穴别名;《难经·第四十五难》:“脏会季肋。”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现代又多用章门穴治疗肝脾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肠疝痛、膀胱炎、肾炎等。中脘用提插捻转强刺激泻法,章门于针刺得气后先泻后补。
-
颞颥
2.经外奇穴名;3.经穴别名。脑空穴主治五官、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鼻渊,鼻衄,头面虚肿,耳鸣耳聋,心悸,癫狂,项强,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癫狂痫,痫证,惊悸,现代又多用脑空穴治疗感冒,哮喘,鼻窦炎,癫痫,精神分裂症,耳鸣,感冒,精神病,鼻炎,肩颈部肌痉挛等。皮肤由颈神经后支枕大神经分布。
-
鹤顶
正坐屈膝取穴或仰卧取穴。鹤顶穴主治病证:梁丘穴主治胃痛,胃脘疼痛,急性胃炎,胃痉挛,急性胃痛,肠鸣泄泻,腹泻,膝关节肿痛,伸屈不利,乳痈,乳腺炎,膝脚腰疼痛,冷痹不仁,鹤膝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胫痹痛,下肢不遂,膝肿痛,不可屈伸,痛经,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膝关节病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