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

经穴别名 腧穴学 针灸学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ān lǐ

2 概述

三里经穴名。有二:1.属大肠经,在前臂伸侧;2.属胃经,在小腿胫前。为了区分,《圣济总录》称前者为手三里,后者称足三里。现在一般指后者而言[1]

3 手三里·三里

在上肢者称手三里,属手阳明[2]

穴位手三里
汉语拼音Shousanli
罗马拼音Shousanli
美国英译名Three Li
各国代号中国LI10
日本10
法国莫兰特氏GI10
富耶氏GI10
德国DI10
英国Li10
美国LI10

手三里经穴名(ShǒusānLǐ LI10)[3]。出《针灸甲乙经》。代号LI10[4]。别名称三里上三里鬼邪。属手阳明大肠经[4]。手即上肢,三为数字,里乃居也,此穴居上肢肘髎穴下3寸,故名手三里[4]

3.1 别名

三里(《备急千金要方》)、上三里[5]鬼邪[5]

3.2 出处

针灸甲乙经》:手三里,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兑肉之端。

3.3 穴名

手即上肢,三为数字,里乃居也,此穴居上肢肘髎穴下3寸,故名手三里[5]

手是上肢之泛称。三,数名。里,似有三穴之意,大肠与胃,同属阳明,在肘膝之下各有三穴,其名亦同。即在肘前有本穴及上廉下廉,在膝以下有三里巨虚上廉巨虚下廉。《内经》言:“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以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天地万物主从之气,得其中和之宜,则生长成藏各得其用。失其中和之宜,则交通不表,风雨不节,人物即因之生病。三里之穴,能治上中下三部之病,故名“三里”,以其功用而得名。本穴在臂,故名“手三里”。[5]

本穴定位,多谓曲池下2寸。若于曲肘尖处量之,则为三寸,故名“三里”。[5]

3.4 所属部位

前臂[6]

3.5 定位

标准定位: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7][8]

手三里位于前臂背面,阳池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距曲池穴2寸处[8]

手三里在前臂,肘横纹下2寸,阳溪( 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8]。侧腕屈肘取穴[8]

手三里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手三里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手三里穴的位置

手三里穴的位置

手三里穴的位置

手三里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手三里穴的位置

手三里穴的位置(肌肉

手三里穴的位置

手三里穴的位置(骨骼

3.6 取法

侧腕屈肘,在阳溪曲池的连线上,曲池下2寸处取穴

在前臂,肘横纹下2寸,阳溪( 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侧腕屈肘取穴[8]

侧腕屈肘位,当阳溪与曲池连线的上1/6与下5/6的交点处取穴[9]

3.7 穴位解剖

手三里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桡侧腕长、短伸肌、旋后肌。有桡侧返动、静脉的分支。神经分布温溜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深支。)。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针由皮肤经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入桡侧腕长、短伸肌,在桡神经深支的外侧,针可深低旋后肌。以上诸肌均由桡神经深支支配。

3.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的前方→旋后肌[9]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9]

3.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深支经过,并有桡神经肌支和桡侧动脉分布[9]

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深支,桡侧返动、静脉的分支[9]

3.8 功效与作用

手三里通经活络,清热明目调理肠胃作用

手三里调气血,疏经络,和肠胃作用[9]

手三里手阳明大肠经穴,近于肘部合穴位置,“合治内腑”,主要用于大肠腑病和经脉病的治疗,如腹痛腹泻痹证麻木偏瘫[9]

手阳明经筋肩胛夹脊,所以也可用于肩背痛的治疗[9]

内经》:“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以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天气者,鼻司呼吸,采太空之气也。地气者,口纳饮食,取水谷之气也。人气者,一为先天元气,一为后天七情变化之气,及饮食补助之气。天枢上下,即天枢穴位之上下之处,包括全腹上中下三部。腹部有病,三里统能治之。凡以三里五里命名者,皆以其能治多经病也。《杂病篇》及《穴法歌》俱云:“手三里治肩连脐”等,据此推测手三里治脐上膈上连及肩背等疾。[9]

3.9 治病

手三里主治肘臂疼痛,肢瘫痪麻木,上肢不遂,上肢神经痛,中风半身不遂,肘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腰背痛,颊肿,瘰疬腹痛腹胀腹泻霍乱,吐泻,齿痛口三叉神经痛失音喉痹咽炎,眼目诸疾,胃炎消化性溃疡瘰疬等。

手三里主治肘臂疼痛、肢瘫痪麻木腹痛腹泻腹胀齿痛失音[9]

手三里主治肘臂酸痛,上肢不遂,齿痛,颊肿,瘰疬腹痛,吐泻,腰背痛;以及消化性溃疡[9]

手三里主要用于五官及肠胃疾患等:如颊肿、口齿痛三叉神经痛喉痹咽炎失音、眼目诸疾、胃炎消化性溃疡霍乱吐泻、腹痛中风半身不遂、腰背酸痛、上肢神经痛、肘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瘰疬[9]

手三里主治腹痛腹泻;肩臂麻痛,上肢不遂,肘挛不伸;齿痛,颊肿[9]

运动系统疾病:腰痛,肩臂痛,上肢麻痹半身不遂

消化系统疾病;溃疡病肠炎消化不良,

五官系统疾病:牙痛口腔炎;

其它:颈淋巴结核面神经麻痹感冒,乳腺炎。

弹拨手三里对消除针刺不当引起的不适感有效。

3.10 刺灸法

3.10.1 刺法

直刺0.8~1.2寸[9][9],局部有酸胀沉重感[9],可向手背扩散[9]

一般直刺0.5~1.0寸[9][9]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沉重,针感可向手背扩散

3.10.2 灸法

可灸[9][9]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9]

艾炷灸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注意手三里关节附近,禁用直接灸[9]

3.11 配伍

手三里颊车治颊肿[9]

手三里中脘足三里溃疡病[9]腹泻[9]

手三里天井少海肘挛不伸[9]

手三里温溜曲池中渚丰隆,有利咽喉,清邪作用,治喉痹不能言[9]

手三里臂臑曲池外关合谷,治上肢不遂[9]

手三里肩髃合谷,有调理肠腑作用,主治腹胀,吐泻。

手三里肾俞委中,有通经活络作用,主治急性腰扭伤

3.12 研究进展

镇痛作用:针刺手三里可使皮肤痛阈升高。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尾核在针刺镇痛中有一定的作用电针家兔的“手三里”、“合谷”、“足三里”、“臂臑”,能在尾核中记录出诱发电位反应中心在尾状头部背侧,刺激尾核和电针腧穴,均可使痛阈增高,且在镇痛中有协同作用[9]

针刺正常人和家兔“手三里”后,能显著提高痛阈[9]

消化系统的影响:在X线钡餐下观察,针刺手三里可使胃蠕动增强[9]

针刺正常人和胃患者足三里,可使弛缓的胃蠕动加强,紧张的胃蠕动减慢,并可解除幽门痉挛[9]

治疗肩周炎:多数肩周炎患者的患侧手三里处有明显的压痛,故在此针刺、艾灸腧穴注射、腧穴点按等均有治疗作用[9]

手三里为主配局部穴,行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有良效。观察到多数肩周炎患者患侧手三里穴处有明显压痛,当指压或针刺此处压痛点后,肩痛明显减轻。

3.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肠痛时寒,腰痛不得卧手三里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手臂不仁肘挛不伸,瘰疬

杂病穴法歌》:手三里,治舌风舞。

针灸大成》:主霍乱遗矢,失音齿痛,颊颔肿,瘰疬,手臂不仁肘挛不伸,中风口僻,手足不遂。

席弘赋》: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

杂病穴法歌》:头风目眩项捩强,申脉金门手三里

4 足三里·三里

在下肢者称足三里,为经穴名,属足阳明经,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9]

穴位足三里
汉语拼音Zusanli
罗马拼音Tsusanli
美国英译名Walking Three Miles
各国代号中国ST36
日本36
法国莫兰特氏E36
富耶氏E36
德国M36
英国S36
美国St36

足三里经穴名(Zúsānlǐ ST36)[10]。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鬼邪下三里下陵三里。《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原名三里下陵。《圣济总录》名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10]足三里足阳明胃经五输穴合穴五行属土;胃的下合穴[10][10]。足即下肢,三里即三寸,穴在膝下3寸,故名足三里[10]足三里主治范围相当广泛,尤其对于胃病、肠腑病、经脉病及与胃有关的脏腑组织病变具有良好的疗效。主治胃痛胃脘疼痛,胃中寒呕吐恶心呃逆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痉挛胃下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噎膈小儿厌食,辅助胃镜检查腹痛腹胀肠鸣肠痈肠炎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疳积小腹坚,小肠疝气,少腹肿痛,肠梗阻,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惊痫心烦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癫狂,妄笑,头痛神经头痛失眠眩晕癫痫面神经麻痹中风偏瘫,口㖞,脚气水肿,下肢痿痹,下肢不遂,四肢肿胀,心悸气短虚劳羸瘦,口苦无味,恶心呕吐纳呆,噎嗝吐血头晕惊悸怔忡胸胁满痛,不寐咳嗽痰饮,痰多,喘息气喘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咯血虚劳疟疾热病小便不利遗尿疝气,目不明,眼目诸疾,诸虚,耳聋,颔痛,喉痹颈项肿痛,脱肛妇人脏躁血晕子痫妊娠恶阻乳痈赤白带下痛经产后腰痛产后血晕产后腹痛带下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阳萎遗精肾炎膀胱炎疔疮痈疽,瘾疹寒湿脚气,膝痛,下肢瘘蹙,足胫酸痛,下肢瘫痪,下肢痹痛,下肢麻痹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坐骨神经痛,膝胫酸痛,肝炎,休克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病白细胞减少症怔忡黄疸胆囊炎阑尾炎耳鸣,疔疖,荨麻疹脏气虚惫,贫血风湿热小儿麻痹口腔疾患等。

4.1 别名

下陵(《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三里(《黄帝内经素问·针解》),鬼邪(《备急千金要方》),下三里(《针灸集成》)。

4.2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针解》: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

4.3 特异性

足阳明胃经五输穴合穴五行属土;胃之下合穴

4.4 穴名

足即下肢,三里即三寸,穴在膝下3寸,故名足三里[10]

足,指人及动物行走的器官,由跗、足蹠、趾三部组成,俗称为脚。三,数名。里,邑、居,集会通达之意。三里,指长度及人身上中下三部之里。以其与外膝眼的距离长度及通乎三焦之里而言。《黄帝内经素问·针解》:“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入于下陵下陵者,膝下三寸,胻外三里也。”杨上善曰:“人膝如陵。陵下三寸,一寸为一里也。”《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刺天容者无过一里。”杨上善亦曰:“一里,一寸也。”又与手阳明三里上下相应,对三焦在里诸病无所不包,可以互观。《内经》:“天枢以上,天气主之;天枢以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本穴统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诸症,足以谓之“三里”。古“理”与“里”通。本穴在下肢,故名“足三里”,示别于手三里也。[10]

4.5 所属部位

小腿[11]

4.6 足三里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足三里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11][12]

足三里小腿外侧,犊鼻( ST35)下3寸,犊鼻(ST35)与解溪(ST41)连线上。正坐或仰卧取穴[12]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13]

足三里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png

足三里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足三里穴的位置

足三里穴的位置

足三里的位置

足三里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足三里的位置

足三里穴的位置(肌肉

足三里的位置

足三里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4.7 取法

足三里小腿外侧,犊鼻( ST35)下3寸,犊鼻(ST35)与解溪(ST41)连线上。正坐或仰卧取穴[13]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以本人手四指相并,示指上缘置于犊鼻处,中指中节水平直下4横指(一夫法)处取穴[14]

正坐屈膝位,于外膝眼犊鼻)直下一夫(3寸),距离胫骨前嵴一横指处取穴。或用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1寸处是穴。

足三里的位置

外膝眼犊鼻)直下一夫[14]

4.8 穴位解剖

足三里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长伸肌→小腿骨间膜。有胫前动、静脉分布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皮肤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针经皮肤,皮下组织,进入胫骨前肌及其深面的长伸肌。支配胫骨前肌和长、趾长伸肌。

4.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14]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14]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肌支和胫前动脉分布小腿骨间膜深面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经过并分布[14]

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分支,深层正当腓深神经;并有胫前动、静脉通过[14]

4.9 足三里的功效与作用

足三里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的作用

足三里有理脾胃、调气血、补虚乏、泻胃热、防病保健作用[14]

内经·海论》:“胃者水谷之海,其输在气街,下至三里。”依此推之,气街以下,至于三里,统为胃之俞穴华元化谓:三里主治五痨、羸瘦、亡阳、虚乏、胸瘀血乳痈等症。秦承祖谓:诸症皆治,但以治胃为主。据此可知本穴功能,不仅行于腹部,而兼治全身上中下也。《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阳有阴疾者,取之下陵三里。”

足阳明经属胃络脾,足三里本经合穴,又是胃腑下合穴,可健脾和胃、运化水湿,主治脾胃病和水湿为患,故有“肚腹三里留”之说[14]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阳明经多气多血,故足三里穴可补益气血,治疗气血亏虚引起的各种虚证[14]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足阳明合穴五行属土,补之可培土生金健脾益肺、化痰止咳,治疗虚证咳喘[14]

治痿独取阳明”,足三里穴是治疗下肢痿痹的主穴[14]

脾胃为后天之本,后天强健,气血旺盛,阴阳调和,足三里可强身健体、预防疾病[14]

4.10 治病

足三里穴应用广泛,为全身强壮要穴[14]针灸按摩可预防脑血管意外发生,亦为消化系统常用要穴

足三里穴主治胃痛胃脘疼痛,胃中寒呕吐恶心呃逆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痉挛胃下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噎膈小儿厌食,辅助胃镜检查腹痛腹胀肠鸣肠痈肠炎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疳积小腹坚,小肠疝气,少腹肿痛,肠梗阻,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惊痫心烦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癫狂,妄笑,头痛神经头痛失眠眩晕癫痫面神经麻痹中风偏瘫,口㖞,脚气水肿,下肢痿痹,下肢不遂,四肢肿胀,心悸气短虚劳羸瘦,口苦无味,恶心呕吐纳呆,噎嗝吐血头晕惊悸怔忡胸胁满痛,不寐咳嗽痰饮,痰多,喘息气喘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咯血虚劳疟疾热病小便不利遗尿疝气,目不明,眼目诸疾,诸虚,耳聋,颔痛,喉痹颈项肿痛,脱肛妇人脏躁血晕子痫妊娠恶阻乳痈赤白带下痛经产后腰痛产后血晕产后腹痛带下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阳萎遗精肾炎膀胱炎疔疮痈疽,瘾疹寒湿脚气,膝痛,下肢瘘蹙,足胫酸痛,下肢瘫痪,下肢痹痛,下肢麻痹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坐骨神经痛,膝胫酸痛,肝炎,休克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病白细胞减少症怔忡黄疸胆囊炎阑尾炎耳鸣,疔疖,荨麻疹脏气虚惫,贫血风湿热小儿麻痹口腔疾患等。

足三里穴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羸瘦[14]

足三里主治脾胃、心神、胸肺、少腹、下肢等疾患:如脘腹胀满、口苦无味、恶心呕吐纳呆胃脘疼痛、噎嗝吐血四肢肿胀、便秘头晕心烦惊悸怔忡胸胁满痛、癫狂惊痫不寐中风咳嗽痰饮喘息虚劳咯血疟疾热病小便不利遗尿疝气、眼目诸疾、诸虚、耳聋、颔痛、喉痹颈项肿痛、脱肛妇人脏躁血晕子痫妊娠恶阻赤白带下痛经产后腰痛疔疮痈疽、瘾疹寒湿脚气、膝痛、下肢瘘蹙、足胫酸痛等。凡真气不足、脏器虚惫、五劳七损、羸瘦虚乏等症皆治[14]

现代又多用以足三里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肝炎、急性胰腺炎休克神经头痛高血压癫痫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动脉硬化支气管哮喘白细胞减少症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14]

足三里主治胃痛恶心呕吐呃逆噎膈纳呆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乳痈,目疾,喉痹头痛失眠眩晕心悸怔忡气喘虚劳黄疸水肿癫痫,下肢痹痛、瘫痪麻痹脚气;以及急慢性胃肠炎溃疡病胰腺炎胆囊炎阑尾炎高血压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并有强壮作用[14]

足三里主治胃脘痛,胃中寒呕吐呃逆消化不良,疳疾腹胀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肠痈咳嗽气喘,痰多,气短失眠癫狂,妄笑,脏躁心悸遗尿小便不利水肿产后血晕产后腹痛带下妊娠恶阻子痫头晕,目不明,耳聋耳鸣,口㖞;疔疖,荨麻疹中风偏瘫,下肢痿痹,膝胫酸痛脚气乳痈脏气虚惫,虚劳羸瘦,小腹坚,黄疸小肠疝气,少腹肿痛,噎膈

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胃肠炎胃痉挛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肠炎痢疾,急慢性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肝炎,消化不良,小儿厌食,辅助胃镜检查

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贫血风湿热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膀胱炎遗尿阳萎遗精

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失眠神经衰弱小儿麻痹面神经麻痹脑血管病癫痫

五官系统疾病:眼疾,口腔疾患,耳聋耳鸣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直刺1~2寸[14][14],局部有酸胀感[14]

针尖略向下斜刺,其针感可沿足阳明胃经下行至足踝、足跗和足趾[14]针尖略向上斜刺,部分针感可沿足阳明胃经逐渐循股上行至股部和腹部[14]

—般直刺0.8~1.2寸。系四总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回阳九针穴之一[14]

直刺1~1.5寸[14]

直刺0.5~1.5寸,针感向下肤放散;

针尖略向上斜刺,在不断捻转运针之时,针感可沿胃经逐渐循股走至髀关归来天枢等穴,少数走向胃腑、剑突处;

理气止痛可用龙虎交战法;

消肿利水可用子午捣臼法。

4.11.2 灸法

可灸[14][14]

强壮保健常用温和灸化脓灸[14]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30分钟[14]

艾炷灸温针灸5~10壮,艾条灸10~20分钟。

强身保健可采用化脓灸,每年1次,或累计灸数百壮或温灸皮肤见红晕为度,每日1次,每月20次,有时亦可采用药物天灸

注意:小儿忌灸足三里[14]

4.12 配伍

足三里天枢三阴交肾俞行间,有调理肝脾,补益气血的作用,主治月经过多心悸

足三里曲池丰隆三阴交,有健脾化痰作用,主治头晕目眩

足三里梁丘期门内关肩井,有清泻血热疏肝理气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乳痈

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切口两旁俞穴,有良好的镇痛作用,用于胃次全切除术。

足三里阳陵泉行间,有理脾胃,化湿浊、疏肝胆,清湿热的作用,主治急性中毒性肝炎。

足三里百会中脘,治气虚下陷[14]

足三里中脘阳陵泉,治胃痛[14]

足三里内关中脘,有和胃降逆宽中利气的作用,治胃脘痛反胃呕吐[14]

足三里天枢气海,治慢性腹泻[14]

足三里脾俞气海肾俞,有温阳散寒,调理脾胃的作用,主治脾虚慢性腹泻

足三里天枢,治泄泻[14]

足三里风池,治头昏[14]

足三里冲阳仆参飞扬复溜完骨,有补益肝肾、濡润宗筋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足三里环跳风市,治下肢麻木[14]

足三里关元,施以化脓灸隔物灸药物天灸等至皮肤红晕,有增强体质作用[14]

4.13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三里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黄帝内经灵枢》: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

外台秘要》: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阁,以三里下气

针灸甲乙经》:阳厥凄凄而寒,少腹坚,头痛,胫股腹痛消中小便不利,善呕,三里主之。狂歌妄言,怒,恶人与火,骂詈,三里主之。痓,身反折口噤喉痹不能言,三里主之。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水肿胀,皮肿,三里主之。肠中寒,胀满善噫,闻食臭胃气不足肠鸣腹痛泄,食不化,心下胀,三里主之。霍乱遗矢,三里主之。阴气不足,热中消谷善饥,腹热身烦,狂言三里主之。胸中瘀血胸胁支满膈痛不能久立,膝痿寒,三里主之。乳痈有热,三里主之。

针灸大成》:主胃中寒,心腹胀满,肠鸣脏气虚惫,真气不足,腹痛食不下,大便不通,心闷不已,卒心痛,腹有逆气上攻,腰痛不得俯仰,小肠气水气蛊毒鬼击痃癖四肢满,膝胻酸痛,目不明,产妇血晕

四总穴》:肚腹三里留。

通玄指要赋》:三里五劳之羸瘦;痹肾败,取足阳明之上。

玉龙赋》:心悸虚烦,刺三里

4.14 研究进展

4.14.1 血液系统的影响

针刺足三里,使白细胞的总数升高,红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均升高,嗜酸性白细胞减少、血沉加快;血内乳酸丙酮酸含量升高,转氨酶活性增加[14]

4.14.2 循环系统影响

补法使心率减慢,泻法则加快;轻刺激使血管扩张,重刺激使血管收缩[14]

4.14.3 呼吸系统影响

使通气量、肺活量增加,在病理情况下,可使呼、吸气阶段的气道阻力降低[14]

4.14.4 消化系统影响

可改善胃肠的蠕动,使胃蠕动减弱者加强,反之则减弱;能使健康人味觉阈值升高,唾液淀粉酶含量升高。另可使大网膜对胃肠溃疡修复作用[14]

针刺健康人和胃患者足三里手三里,观察发现胃弛缓时针刺使收缩加强,胃紧张时变为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针刺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消化不良患儿的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可使原来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针刺入及家兔的“足三里”,发现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体的革兰阴性杆菌,也能灭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 u/mL,兔增加62.1 u/mL,两者均在针后12 h增加最明显。另有实验针刺足三里,发现正常人或萎缩性胃窦炎患者胃泌素增加,正常人组为空腹对照组的2.08倍,萎缩性胃窦炎组为对照组的1.65倍,两者和针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经实验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对胃肠运动影响的传人途径以躯体神经为主,但不排除血管及其周围神经结构的参与,交感传出纤维是针刺引起胃蠕动变化的重要作用途径。也有报道认为足三里的传人冲动是通过躯体神经血管神经丛两条道路传入的。[14]

针刺对健康者的胃蠕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随机功能状态不同,针刺反应功能也不同。从胃电图也显示出双向调整作用。针刺218例健康者的足三里穴,以观察其胃的张力、胃蠕动频率胃的排空时间等,所得结果是,机体的功能状态不同,针刺反应也不同,是一种双向调整作用。已从正常与某些患者,在针刺足三里穴时,胃电的变化中得到证实。当针刺足三里时,胃电频率和振幅均有双向的调整作用

针刺足三里,治疗消化系统病时,针刺对胃酸和胃蛋白酶有调整作用,原来水平高者,针刺后降低,而低者则升高,对营养不良患者低于正常的胃总酸、游离酸、胃蛋白酶脂肪酶等指标,针刺后可恢复正常。

对肠功能的影响 80例便秘患者,针刺后顺利排便;对腹泻患者止泻作用

4.14.5 呼吸功能的影响

40名健康男女青年,针刺足三里时,安静肺通量比针前增加24.9%,耗氧量增强22.8%。

4.14.6 对防卫系统影响

本穴等灸具有抗炎性渗出作用,对各种特异性抗体或非特异性抗体,都具加速其产生并提高效价效应,并在T细胞免疫上起到调整作用[14]

针刺足三里可以促进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率的提高。对免疫蛋白中的IgG、IgA有一定影响。能提高补体C3DHA值,从而控制发病。

三阴交温针治疗121例,因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治疗6天后,白细胞升高的有效率为73.6%。

4.14.7 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的影响

针刺足三里内分泌功能有一定影响,如有报道显示,用电针刺激健康人足三里可引起唾液淀粉酶含量显著增加。动物实验证明,连续7d针刺“足三里”等穴,静脉注射131I,动物甲状腺131I的摄取明显降低,表现为抑制131I吸收作用。针刺足三里血糖有调节作用,正常人服用大量糖后针刺足三里,获得的耐糖曲线有三种:原来水平高者,显著下降;原水平低者,略升高;少数无变化。对休克患者,针后20 min,血糖高明显;对糖尿病患者,针刺足三里能显著降低血糖[14]

对110例健康者针刺足三里穴,引起唾液淀粉酶含量显著增加。亦有实验表明,针刺足三里,当拇指向前捻转时,唾液淀粉酶含量骤然增加,拇指向后则降低。

4.14.8 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

针刺足三里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促进作用,如动物针刺“足三里”、“肾俞”等穴后,尿中17-酮类固醇含量明显增高,肾上腺皮质变厚,细胞体积增大,腺体重量增加。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可看到肾上腺皮质内的抗坏血酸胆固醇琥珀酸脱氢酶的活力增强。[14]

4.14.9 镇痛作用

多数人认为针刺足三里可提高痛阈,也可增加脑5-羟色胺5-HT)总量的转换率,而加强针刺镇痛效果。有报道显示,电针足三里”可使中缝大核内缝一脊神经元激活,而对其伤害反应发生抑制,与电针前对照相比自发放电增加,伤害反应下降。另外,也有通过家兔血小板细胞化学和外周粒细胞化学的研究,观察血小板或外周粒细胞5-HT、非特异性酯酶等变化,针刺“足三里”,使痛阈显著提高者,同时也观察到非特异性酯酶、酸性磷酸酯、腺苷三磷酸酶单胺氧化酶5-HT等单胺物质含量都显著提高(P<0.01),因此,实验也反应中枢神经系统5-HT的变化与针灸镇痛有关。[14]

4.14.10 调整铜锌失调

艾灸足三里,能调整老年人血中高铜与低锌。

4.14.11 对肠胃功能的影响

①从大鼠、豚鼠、兔等动物的实验中可以看出针刺兔的“足三里穴”,对小肠的运动以减弱为主,亦有部分动物表现先减弱后增强。并从另一实验中得到,当轻捻转留针时,小肠运动以增强为主,重捻则运动减弱。

②对兔小肠消化间期综合肌电有明显影响,可使小肠周期缩短,III相时程延长,即小肠分节运动周期缩短,每一次蠕动持续时间延长,有助于小肠对食糜的消化

③对引起肠运动效应传导途径研究中得知,除神经传导外,还有动脉壁上的一些结构参与,其中平滑肌的传导很可能参与这一效应

④有镇呕效应,表现为呕吐症状持续时间缩短。镇呕吐的机理,是通过迷走神经,当切断迷走神经后,电针呕吐效应就消失。

4.14.11.1 对大鼠胃酸分泌有调整作用

调整的机理可能是电针能引起鼠内啡呔含量增加,而使胃酸排出量增加。当切除迷走神经支配时,并不影响针刺对胃酸分泌的调整作用。从另一实验也证实了电针足三里”对胃酸的分泌有调整作用,当造成大鼠应激胃溃疡时,针刺“足三里”穴能抑制胃酸分泌,对应激性溃疡起保护性的作用

4.14.11.2 对大鼠胰蛋白酶的影响

当针“足三里”时,能明显降低大鼠胰蛋白浓度及排出量,即抑制胰酶分泌。对胰腺有保护性作用。这也许是针刺治疗急性胰腺以得良好效果的机理。

镇痛机理 据报道针刺大鼠“足三里”时,下丘脑室旁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β-内啡呔含量下降。

免疫异常有调整作用,如对自发性高血压胸腺细胞玫瑰花结形成率,初次抗体生成能力血清溶血素,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正常大鼠的免疫功能无显著影响。

5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8.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4.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4.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0.
  5. ^ [5]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6.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7.
  7. ^ [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8.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4.
  9.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58.
  10. ^ [10]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22.
  11. ^ [11]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8.
  12. ^ [12]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5.
  13. ^ [1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4.
  14. ^ [14]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82-184.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