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感染

副黏病毒性皮肤病 疾病 病毒性皮肤病 皮肤科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概述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又称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可使培养细胞发生特征性融合细胞,是婴儿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少数可伴有皮疹。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毒能使病变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故名。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分布全球,冬春季多发,有时可呈周期性流行,1~3 月为流行高峰。在家庭、幼儿园及婴儿室易有爆发流行。该病经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多见于新生儿和6个月以内的婴儿潜伏期3~7日。婴幼儿症状较重,可有高热鼻炎咽炎及喉炎,以后表现为细支气管炎肺炎。少数病儿可并发中耳炎胸膜炎及心肌炎等。成人和年长儿童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确诊可分离病毒及做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和中和试验。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查鼻咽分泌物中病毒抗原,可作快速诊断。治疗以支持和对症疗法为主,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可用抗菌药治疗。预防同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3 英文名称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5 ICD号:B08.8

5.1 分类

皮肤科 > 病毒性皮肤病 > 副黏病毒性皮肤病

6 ICD号:B97.4

6.1 分类

感染内科 > 病毒感染 > 呼吸道感染

7 流行病学

7.1 传染源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传染源主要为患者病毒携带者。病人及带病毒者病初及病后1~3 周内均可由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病毒

7.2 传播途径

病原体存在于患者或带病毒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主要当患者咳嗽、喷嚏时经空气飞沫或直接进入易感者的呼吸道而传播。此外,鼻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还可通过被有感染性的分泌物污染的手接触鼻腔或眼结膜传播呼吸道合胞病毒也可因间接接触患者鼻、眼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传染腺病毒还可因污染游泳池水而传播,艾柯病毒也可经食物传染

7.3 人群易感性

呼吸道病毒感染儿童最多见。某些病毒感染的年龄分布特别明显,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以1~6月龄婴儿发病率最高,尤以2月龄组为甚,因母传抗体不能预防感染发生,故出生不久即可发病,年长儿及成人仅为上呼吸道感染副流感病毒重型是引起6月龄以下婴儿肺炎支气管炎的常见病原,仅次于呼吸道合胞病毒

7.4 流行特征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分布全球,冬春季多发,有时可呈周期性流行,1~3 月为流行高峰。在家庭、幼儿园及婴儿室易有爆发流行。

8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病因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或融合病毒(RSV)所致。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简称合胞病毒,属副黏液病毒RNA型,直径100~140nm,核衣壳由32个对称20面体衣壳组成,有囊膜。不被乙醚氯仿破坏。用人细胞、双倍体细胞及原代猴肾细胞等可以培养病毒,且可产生特殊的融合细胞故名。病毒胞浆内增殖,可见胞浆包涵体,合胞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依表面抗原可分为4 个亚型。用荧光抗体技术检查,可在感染细胞胞质中查到病毒。本病经飞沫呼吸道传染,具有传播广、感染率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在世界各国均有传播和流行,几乎每年或隔年出现一次较大流行,是婴儿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病毒之一。

9 病机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经空气飞沫或直接进入易感者的呼吸道,RSV侵入机体后首先在鼻咽部黏膜内增殖,并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婴儿老年人,RSV可由鼻咽部延及各级支气管肺泡,从而发展为严重的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肺炎。呼吸道病毒侵入人的呼吸道表面的纤毛上皮细胞后,在其内复制扩散并直接引起受染细胞损伤,造成局部病变或产生全身毒血症状。某些病毒感染组织损伤可能由机体免疫反应所介导,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对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的直接破坏最轻,但能引起婴幼儿严重呼吸道疾病;最易罹患的年龄正是母传抗体水平最高的阶段;接种疫苗后反而使自然感染者的病情加重等均提示其发病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理改变有鼻、咽、喉黏膜充血水肿、渗出与单核细胞浸润,部分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脱落。上皮细胞胞质或胞核内可见包涵体。病变程度与病毒种类、型别和感染部位有关。轻者数天后上皮细胞再生而恢复正常。如病变累及细支气管,可发生上皮细胞坏死、剥脱,细支气管壁有广泛单核细胞浸润,纤维蛋白、细胞碎片和黏稠的黏液可堵塞管腔而致肺不张肺气肿病毒性肺炎最初表现为纤毛进行性减少,上皮细胞空泡形成,继之上皮细胞变性,肺泡实质性坏死、萎陷,肺泡壁也可见坏死和增厚,间质水肿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并发细菌感染时,可见黏膜充血,中性粒细胞浸润和黏液脓性分泌物,严重者可发生肺脓肿败血症及多个器官的化脓性变化。

10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主要发生于6个月~4岁的婴幼儿。多在冬春季发病。潜伏期4~5天。

10.1 婴儿

婴儿主要表现为发热(38~40℃)、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伴阵咳、呕吐、呼吸急促,少数伴胸腔积液X线检查可见肺部炎性浸润,严重者可发生呼吸道阻塞、肺不张、缺氧、发绀、呼吸衰竭甚至窒息死亡。有的病儿发生脑膜炎脊髓炎共济失调偏瘫心肌炎、完全传导阻滞等,有的病儿可在无先兆症状而突然死亡。

10.2 较大儿童及成人

较大儿童和成人表现为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个别儿童可在面部、躯干出现弥漫性红斑、斑丘疹并播散至前臂、臀部,可有少量瘀斑,皮疹1天消退,同时体温下降。

11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并发症

严重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者可发生呼吸道阻塞、肺不张、缺氧、发绀、呼吸衰竭甚至窒息死亡。有的病儿发生脑膜炎脊髓炎。年老、体弱者可发生支气管炎、肺炎。少数并发心力衰竭

12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一般为(5~15)×109/L,多数<10×109/L,中性粒细胞多<70%。鼻咽部分泌物可培养分离病毒,成人补体结合试验和中和抗体的滴度升高可确诊。

13 辅助检查

X线检查可见肺部炎性浸润。X 线胸片示间质性肺炎改变,多数可有小点片状阴影及肺气肿

14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诊断

在冬季流行季节,如婴幼儿细支气管炎肺炎应首先考虑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检测RSV抗原,有条件的可作病毒分离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及中和抗体检测。确诊需依据病毒学及血清检查结果。近年来利用咽分泌物脱落细胞的间接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法等测抗原,快速、灵敏,可做早期诊断用。应用病初及恢复期双份血清补体结合抗体及中和抗体,效价4 倍以上升高者有回顾性诊断价值。

15 鉴别诊断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需与上呼吸道感染、呼吸道阻塞、细菌肺部感染相鉴别。

16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治疗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殊疗法,病人隔离,卧床休息,对症处理。干扰素(IFN)可有一定治疗作用。50万~100万U/d,连用3~5天,可停止病毒排出。用干扰素雾化吸入或滴鼻,可抵制入侵病毒扩散

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现有的抗病毒药物除效果不理想外,还有较大的副作用,且多数呼吸道病毒感染均为自限性,使用现有抗病毒药物的意义不大。对婴幼儿严重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推荐利巴韦林(ribavirin)治疗。利巴韦林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核苷抗病毒药,对某些类型的疱疹病毒痘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肠病毒病毒有效。其抗病毒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主要用气溶胶吸入治疗婴幼儿严重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每天吸入12h,连用3天,能减轻症状和缩短排毒期。动物实验能致畸形,孕妇禁用。

呼吸道病毒感染发热期应卧床休息,多饮水等一般治疗外,主要为对症治疗高热可予物理或药物降温,头痛剧烈者可口服复方乙酰水杨酸复方阿司匹林)。细支气管炎肺炎出现气急、哮喘、发绀时应给氧、解痉、排痰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和人工辅助呼吸,合并心力衰竭者应给予强心剂。继发细菌感染者应及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

17 预后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一般预后良好。下呼吸道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者病情较重。婴幼儿老年人或原有心肺疾患及免疫功能低下者预后较差。对于传染性非典型肺型肺炎患者,大部分经过综合治疗后出现缓解或临床治愈出院。有少数患者可进展至ARDS(20%以下),并出现死亡病例。重症患者的病死率似乎与患者的基础疾病有关,临床发现,有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传染性非典型肺型肺炎患者的病死率更高。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变量分析发现,高龄、男性发病时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等因素是出现重症以及死亡的预测因子。在多变量分析中发现,只有高龄(超过40岁的患者更易发展至重症)以及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是预后差的预测因子。

18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预防

呼吸道排出物应严格消毒。母乳哺育可增加抗体,应鼓励哺母乳。接种减毒活疫苗,95%儿童可产生中和抗体,在鼻分泌物中亦可测出抗体。近年新研制的温度敏感(ts)裂变株作气雾法接种,可对具有抗体儿童及成人防护效果好,但对血清抗体阴性幼儿无效。对婴儿有用初乳、乳清液(含sIgA)超声雾化吸入,以提高呼吸道黏膜免疫力进行防治的报道。免疫球蛋白利巴韦林合用有协同预防作用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感染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