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素注射液

中药中毒 注射剂 中成药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ě gēn sù zhù shè yè

2 葛根素注射液中毒

主要成分:葛根素。具有扩张血管,降低心率血压心肌耗氧量的功效,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脑梗死等的治疗。[1]

2.1 不良反应表现

[1]

1.消化系统

咽痛、纳差、厌食、欲呕、肝区不适、转氨酶升高。

2.神经系统

头昏头痛、神志不清。

3.其他

患者还可出现寒战高热、皮疹、休克呼吸困难等表现。

2.2 治疗

葛根素注射液中毒的治疗要点为[1] :

立即停药;出现过敏反应的行抗过敏及对症治疗

3 药品标准

3.1 正式名

葛根素注射液

3.2 汉语拼音

Gegensu Zhusheye

3.3 标准号

WS-028(X-23)-92

3.4 拉丁文或英文

INJECTIO PUERARINI

3.5 主要活性成分

葛根素为主并含有3'-甲氧基葛根素灭菌溶液。含总黄酮以葛根素(C21H20O9)计。

3.6 性状

无色或淡黄色的澄明液体。

3.7 鉴别

取1ml,照葛根素项下的鉴别法试验,显相同的反应

3.8 检查

pH值应为3.5~5.5(中国药典1990年版二部用录44页)。

热原 取。依注检查(中国药典1990年版二部附录106页),剂量按家兔体重每1kg注射1ml,应符合规定

其他 应符合注射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中国药典1990年版二部附录5页)。

3.9 含量测定

精密量取1ml,置50ml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ml,置50ml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摇匀,在250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按葛根素(C21H20O9)的吸收系数为680计算,即得。

3.10 作用与用途

3.11 用法与用量

3.12 注意

出血倾向者慎用。

3.13 剂量

临用前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静脉滴注一次200~400mg,一日1次。

3.14 标示量

应为标示量的90.0~110.0%。

3.15 类别

血管扩张药。

3.16 制剂

临用前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静脉滴注一次200~400mg,一日1次。

3.17 规格

2ml∶50mg。

3.18 贮藏

遮光,密闭保存

3.19 有效期

暂定二年。

4 药品介绍

4.1 性状

本品为无色或浅黄色的澄明液体。以50%丙二醇配制的溶液,性微粘稠。

4.2 药理作用

本品为由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根中提出的一种黄酮苷。动物试验表明

(1)对平滑肌的影响 葛根中的多种总黄酮化合物有舒张平滑肌作用,而收缩成分则可能为胆碱、乙酰胆碱和卡塞因R等物质。

(2)对体温的影响 兔耳静脉注射过期伤寒菌苗人工发热,口服20%葛根煎剂或20%乙醇浸剂后,体温降低,浸剂作用尤为明显。

(3)对心血系统的影响 葛根对正常和高血压的动物有一定的降压作用葛根总黄酮和葛根素有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作用,可使正常和痉挛状态的冠状动脉扩张,于静脉注射30mg/kg后,冠脉血流量可增加40%,血管阻力降低29%。葛根素还可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5-HT释放。

4.3 药代动力学

动物实验表明,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35mg/kg、75mg/kg、370mg/kg),药物的消除半衰期明显降低(分别为11.8小时、10.4小时、4.7小时)。体内分布以肝、肾、心脏血浆中较多,睾丸肌肉脾脏次之,并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本品消除较快,在体内不易蓄积

4.4 适应

可用于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视网膜动、静脉阻塞、突发性耳聋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糖尿病等。

4.5 用法用量

静脉滴注:每次200~400mg,加入葡萄糖液500ml中滴注,一日一次,10~20天为一疗程,可连续使用2~3个疗程。

4.6 不良反应

(1)少数病人在用药开始时出现暂时性腹胀恶心反应,继续用药可自行消失。

(2)极少数病人用药后有皮疹、发热等过敏现象,立即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可恢复正常。

4.7 禁忌

(1)严重肝、肾损害、心衰及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禁用。

(2)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4.8 注意事项

(1)本品长期低温(10℃以下)存放,可能析出结晶,此时可将安瓿置温水中,待结晶溶解后仍可使用。

(2)血容量不足者应在短期内补足血容量后使用本品。

(3)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生理盐水稀释本品后静滴。

4.9 药物相互作用

尚不明确。但与目前常用心血药物合用,未见明不良反应

4.10 规格

2ml:50mg

5 参考资料

  1. ^ [1]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92.
编辑:wangyuan、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