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蝰

有毒动物 生物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ái tóu kuí

2 中文名

白头蝰

3 拉丁名

Azemiops feae Boulenger,1888

4 俗名

白玦蝰

5 中文目名

有鳞目,蛇亚目

6 中文科名

蝰科,白头蝰亚科

7 中文属名

白头蝰

8 采集描述

赵尔宓、黄美华、宗愉等,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第三卷 有鳞目 蛇亚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P.383~385蓝海、陈远聪,中国毒蛇及蛇伤救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赵尔宓,中国蛇类 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P.117~118 刘岱岳、余传隆、刘鹊华,生物毒素开发与利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P.34汪国和,程辉.白头蝰蛇咬伤中毒1例报告.2006, 18(4):286~287.

9 形态

白头蝰是没有颊窝的管牙类毒蛇。最大全长/尾长:雄671/96mm,雌661/87mm。躯尾背面紫棕色,有成对镶黑边的朱红色窄横纹10~15+2~5条,左右交错排列,仅个别横纹在背中央合并为一;腹面藕荷色,前端有棕色斑。头背淡棕灰色,吻及头侧浅粉红色,额鳞正中有一前窄后宽的浅粉红色纵斑,二顶鳞上各有浅粉红色斑,往后斜向顶鳞沟彼此愈合为一,止于顶鳞后缘;头腹浅棕黑色,杂以白色或灰白色纹。背鳞17-17-15行;腹鳞170~197;肛鳞完整;尾下鳞39~53对。上颌骨着生一对较短的管牙,没有颊窝。

10 鉴别特征

白头蝰管牙较短,没有颊窝。头背覆盖以对称之大鳞;背鳞17-17-15行。头部白色,有浅黄褐色斑纹;躯干及尾黑褐色或暗紫褐色,有十几条朱红色或浅粉红色窄横纹。乍一看来,在躯、尾深色的衬托下,头部颜色显得特别浅淡,又是蝰科毒蛇的一种,故名“白头蝰”。

11 地理分布

白头蝰分布于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国外分布于缅甸北部及越南北部。

12 生态生物学资料

白头蝰生活于丘陵及山区,夜出或晨昏活动,栖息于山区草地、麦田烂草堆下、路边、碎石地、稻田、甘蔗田边及甘薯地旁的草丛中,有时在人们住宅附近,甚至进入房舍、牛圈、灶屋、帐顶等。捕食小型啮齿动物及食虫类动物。

13 有毒/泌毒部位

管牙

14 毒素类型

血循毒类

15 毒性

被该蛇咬伤之后,除局部剧痛及少量出血,还出血头昏眼花视力模糊、吞咽困难恶心呕吐症状

16 中毒途径

咬伤

18 可能的中毒症状

局部症状:伤处剧痛,肿胀,出血量少。全身症状:主要有头晕眼花视力模糊,吞咽困难眼睑下垂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

参考文献:

汪国和,程辉. 2006. 白头蝰蛇咬伤中毒1例报告[J]. 蛇志, 18(4): 286-287.

19 可能的治疗方案

立即结扎、低垂患肢,阻止静脉回流,延缓毒素吸收,并于咬伤处挤压驱血排毒,减少毒素吸收,就近就诊;切开引流,冲洗排毒:以牙痕为中心或在两牙痕之间切开伤口,长约 1.5cm,深达皮下,并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驱血排毒,然后用盐水、双氧水反复冲洗伤口,此后注意保持切口清洁,加强换药,防止感染;伤口周围环形封闭注射:取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地塞米松生理盐水盐酸利多卡因稀释后在牙痕周围、肿胀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作环形封闭注射;季德胜蛇药片于伤处外敷。早期全身治疗:季德胜蛇药片口服:咬伤后立即口服蛇药片20片,以后每6小时服用10 片,直到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缓解;建立静脉通道,经过静脉补液,输入甘露醇利尿剂等置换排毒,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也可给予激素抗炎、抗休克灯盏花素活血化瘀、改善局部微循环,同时抗感染治疗;心理疏导,毒蛇咬伤患者恐惧焦虑,应适时地给予心理干预,必要时给予镇静处理,以配合治疗,赢取治疗时间;(密切观察病情,查血常规、尿常规及肝功生化等,进一步明确病情,以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黄宝, 林迪. 2014. 抗蝮蛇毒血清治疗圆斑蝰蛇咬伤73例体会[J] .蛇志, 26(2): 224-225.

20 数据来源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