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非处方药(over-the-counter,OTC)药物,是指无需处方就可获得的药物。它们能减轻人们的许多症状和治愈一些简单疾病,而不需花钱看医生。在过去几十年间,通过采用安全、有效的OTC药,促进了自我保健的变革。
非处方药(Nonpreion Drug)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在国外又称之为“可在柜台上买到的药物”(Over The Counter),简称OTC,此已成为全球通用的俗称。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不是药品本质的属性,而是管理上的界定。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都是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有保障的。其中非处方药主要是用于治疗各种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常见轻微疾病。
4 历史背景
从前大多数药物无需处方就可获得。FDA成立前,仅把药物放在瓶里出售,作为可靠治疗。一些OTC产品中含有酒精、可卡因、大麻和阿片,而没有使用说明书。1938年制定的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条例给予FDA发布规章的权力,但没有明确哪些药物只能凭处方购买。
1951年修订的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条例,试图解决安全性问题和阐明处方药和OTC药之间的差异。处方药是指能成瘾的,有毒性或不安全,必须在医疗监督下使用的药物,而其他的药物可以不需处方出售。
正如1962年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条例指出的,OTC药必须是安全和有效的。有的药物可以对这位患者有效,对另一患者无效。任何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一些人把不良反应当作副作用,但是这个术语不能明确附加作用是通常不期望的作用)。由于没有机构报道OTC药物不良反应,实际上FDA和药品制造商也无法了解这些药物反应是如何普遍和严重。
近年的重大变化是将许多处方药重新归类到OTC药物。
5 安全性考虑
当FDA考虑是否将一种以前仅用处方才可获得的药物改列为OTC药时,安全性则是主要问题。所有药物都有利弊,如果人们想要接受药物的益处,就必须承受一定程度的风险。
OTC药物的安全性取决于恰当地使用。恰当使用就需要病人进行自我诊断,而这种自我诊断也有错误的机会,例如,大多数头痛是无危险的,但是在极少的患者,头痛则是脑肿瘤和脑出血的先兆。同样,心口灼热有可能是急性心脏病发作的先兆。一个人当有轻微症状时,常常通过感觉来判定是否需要看医生。
在确定OTC药物的适宜剂量时,厂商和FDA将考虑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平衡。购买OTC药的人们应该仔细阅读和遵循用药指导。由于同一商标名可能用于立即释放或控释(缓慢释放)的配方,因此每次买药都要查看标签。凭假设认为用量是相同的作法,是不安全的。
近年商标泛滥,核对成分是重要的,不能仅仅依靠熟悉的商标名称。例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有十几种,成分相差甚远。不是所有的Maalox产品都含有相同成分,有些含有铝和镁的氧化物,而其他的是含碳酸钙。当选择一个产品时,必须知道哪种成分最适用于这种特殊情况。
即使使用OTC药物恰当,有些人也会出现不良反应,例如,严重的、少有的过敏反应。镇痛药如阿司匹林、酮洛芬、萘普生或布洛芬可导致荨麻疹、瘙痒、呼吸方面问题和心血管性虚脱。这些药物也能刺激胃肠道引起溃疡。OTC药物上标签常常未列出所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许多人认为这些药物几乎没有副作用。例如,镇痛药包装内的介绍仅仅提醒人们用此药镇痛不要超过10天。在药盒、药瓶和包装内的说明并没描述这些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因而患有慢性疼痛或炎症的病人可能长期使用这类药物而未意识到可能造成的麻烦。
6 非处方药适应症范围
6.1 非处方药适应症范围确定原则
非处方药适应症是指:消费者可以自我认知、自我判断,并可以通过自我药疗、自我监护的方式进行处理的疾病或症状。
一、常见疾病和症状
2. 对症状的治疗一般不会掩盖和贻误原发性疾病,或短期内贻误治疗一般不会导致严重后果;
4. 用药期间,自觉症状应有明显改善;
5. 治疗方法及手段明确;
6. 病情相对平稳,短期内不会急剧加重、恶化或转变为其他疾病;
7. 用药时间较短(一般在二周以内);
二、复发性疾病
1. 症状明显、单一,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
2. 发生率较高;
3. 具有特征性表现,患者在病症复发时依据既往经验可以作出判别;
4. 用药期间,自觉症状应有明显改善;
5. 治疗方法及手段简单、明确;
6. 病情相对平稳,一般不会急剧加重、恶化或转变为其他疾病;
7. 不会导致重要脏器的器质性变化;
8. 用药时间较短(一般在二周以内);
三、慢性病
1. 诊断方法及手段明确,确诊率高;
2. 治疗方法及手段明确、简单;
3. 患者对疾病认知非常清楚;
4. 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非常好;
7. 病情相对平稳,患者自我用药期间一般不会急剧加重、恶化。
四、其他
1. 日常营养补充;
2. 戒烟;
3. 避孕;
4. 中医虚证类(症状严重,或可能有重要脏器器质性改变的不包括在内);
辅助治疗类(进行辅助治疗很可能延误病情,贻误治疗,导致严重后果的,不包括在内)。
6.2 非处方药适应症范围(化学药品部分)
6.2.1 神经科
[纳入范围]
1.烦躁失眠:情绪波动引起的烦躁失眠;缓解暂时性睡眠障碍,辅助提高睡眠质量
备注:不适合儿童,限甲类,疗程限7天
2.晕动病(或运动病):晕车、晕船、晕机及所致的眩晕、恶心、呕吐
备注:疗程限5天
4.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头疼、头昏、眩晕、偏头痛、食欲缺乏、腰膝酸痛、失眠多梦、乏力、心悸
备注:不适合儿童,限甲类
5.戒烟
6.眩晕
备注:不适用于儿童、限甲类
[排除范围]
癫痫、抑郁症、焦虑症、重症肌无力、脑血管病、震颤麻痹、突发肢体麻木等。
6.2.2 骨科、风湿科、外科
[纳入范围]
1.疼痛:轻至中度疼痛。如关节痛、肌肉痛、挫伤、扭伤、拉伤、压伤等外伤引起的疼痛;慢性软组织劳损引起的疼痛;肩周炎、网球肘引起的疼痛;筋膜炎、腱鞘炎、滑囊炎引起的疼痛
备注:内服药限疗程5天,外用药限疗程7天
3.浅表小创伤(溃疡):创面的止疼、止痒、消毒防腐、创口的保护、止痛、止血
4.轻度(浅Ⅱ度及浅Ⅱ度以下)小面积烧、烫伤:包括预防其引起的感染
7.术后营养补充
[排除范围]
6.2.3 营养科
[纳入范围]
1.营养素的补充,预防营养不良;各种原因引起的营养不足患者的营养补充
4.补充叶酸:预防胎儿先天性神经管畸形,妊娠期、哺乳期妇女预防用药
备注:单方限甲类
6.2.4 呼吸科
[纳入范围]
1.感冒:
A. 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周身或四肢酸痛、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咽痛、咳嗽、咳痰
备注:限疗程3~7天
B. 流行性感冒的预防和/或治疗
2.咳嗽: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咽炎及外界刺激引起的咳嗽;气管炎、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
备注:限疗程7天
3.咳痰: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咽炎及外界刺激引起的痰液粘稠、咳痰困难;气管炎、支气管炎引起的痰液粘稠、咳痰困难
备注:限疗程7天
4.预防哮喘:
备注:限甲类
5.辅助治疗: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辅助治疗
[排除范围]
治疗哮喘,支气管炎、气管炎的对因治疗,肺炎、肺结核、肺癌的对症对因治疗,咯血、胸痛等。
6.2.5 消化科
[纳入范围]
备注:不适合儿童,限甲类,疗程限7天
备注:不适合儿童,限甲类,疗程限7天
3.消化不良:
A. 消化不良、食欲缺乏
B. 胃肠胀气(腹胀)
备注:限甲类
备注:限甲类、疗程限3天
备注:限甲类、疗程限2周
备注:限甲类、疗程限3~7天
备注:疗程限7天
备注:不适合儿童、限甲类
10.辅助治疗:肝病的辅助治疗、慢性胆囊炎的辅助治疗、慢性胰腺炎的辅助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辅助治疗
[排除范围]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急性胰腺炎、卓-艾综合征等。
6.2.6 皮肤科
[纳入范围]
2.冻疮
9.癣病(浅部真菌感染):手癣、足癣、体癣、股癣、花斑癣、甲癣
11.除虱:体虱、头虱和阴虱
12.虫咬
13.酒渣鼻
14.阳光灼伤(或防晒):包括灼伤后的止痛
15.痱子
21.头皮糠疹(头屑)
22.脱发、斑秃
24.皮肤划痕症
10.辅助治疗:润肤、保湿、防晒、遮盖、清洁
[排除范围]
6.2.7 妇科
[纳入范围]
1.女性避孕
备注:限甲类
2.外阴阴道炎: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病(霉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及混合感染
备注:限甲类
3.更年期综合征
5.痛经
[排除范围]
宫颈糜烂、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萎缩性阴道炎、性病(包括淋球菌引起的阴道感染)、病毒性阴道炎、退乳等。
6.2.8 眼科
[纳入范围]
备注:限甲类
3.缓解因尘埃、感冒、过敏、揉眼、游泳以及眼睛疲劳等引起的眼睛充血、瘙痒、灼热感以及其他刺激症状
4.沙眼
7.睑板腺炎
10.白内障
11.带隐形眼镜引起的不适
[排除范围]
青光眼、角膜疾病、葡萄膜炎(虹膜炎、睫状体眼等)、假性近视(包括预防假性近视)、急性结膜炎等。
6.2.9 耳鼻喉科
[纳入范围]
1.外耳道炎
备注:不适合儿童
备注:限甲类
备注:限甲类
7.鼻前庭炎
[排除范围]
6.2.10 口腔科
[纳入范围]
1.牙痛
备注:疗程限5天
备注:疗程限10天
备注:疗程限10天
4.牙周炎
备注:疗程限10天
5.冠周炎
备注:疗程限10天
6.口角炎
备注:疗程限7天
7.改善口臭
8.牙本质过敏
备注:疗程限10天
[排除范围]
6.2.11 传染病科
[纳入范围]
[排除范围]
除蛔虫病、蛲虫病以外的其他寄生虫病,痢疾,霍乱,伤寒,性传播疾病,结核,肝炎的治疗等。
6.2.12 其他
[纳入范围]
肥胖。
6.3 非处方药适应症范围(中成药部分)
6.3.1 内科
(一)感冒
[适用范围]
1.中医:
感冒 ( 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体虚感冒、时行感冒等)
2.西医:
A.普通感冒
B.流行性感冒
C.上呼吸道感染
[排除范围]
1.中医:
A.感冒重证
B.风温肺热病
2.西医:
B.上呼吸道感染重症
C.下呼吸道感染等
(二)咳嗽
[适用范围]
1.中医:
咳嗽属以下证型(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邪犯肺、风燥伤肺、痰湿蕴肺、痰热郁肺、阴虚燥咳等)
2.西医:以下疾病所致咳嗽
A.感冒
B.上呼吸道感染
C.急性支气管炎
[排除范围]
1.中医:
B.证型属适用范围但症状较重者
C.风温肺热病
D.哮病发作期
2.西医:以下疾病所致咳嗽
A.支气管扩张
B.支气管哮喘发作期
C.肺炎
D.肺脓疡
E.肺结核
F.肺间质纤维化
G.肺心病
I.癌性咳嗽等
(三)中暑
[排除范围]中暑重证
(四)伤食
[适用范围]功能性消化不良
[排除范围]
A.食物中毒
B.酒精中毒
(五)胃痞(胃胀)
[适用范围]
1.中医:
胃痞属以下证型(饮食内停、痰湿中阻、肝胃不和、脾胃虚弱、气滞血瘀证等)
2.西医:以下疾病所致胃胀
A.功能性消化不良
[排除范围]
1.中医:
2.西医:以下疾病所致胃胀
B. 胃下垂
C. 肝胆胰腺疾患等(如肝炎、肝硬化、脂肪性肝病、胆囊炎、胆结石、慢性胰腺炎等)
[适用范围]
1.中医:
胃脘痛属以下证型(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寒、气滞血瘀证等)
2.西医:以下疾病所致胃痛
A. 功能性消化不良
[排除范围]
1.中医:
A. 证型属适用范围但症状较重者
2.西医:以下疾病所致胃痛
A. 急性胃炎
D. 胃下垂、胃粘膜脱垂
E. 胃癌
F. 其他疾病如心、肝、胆、脾、胰腺等疾病所致等
(七)泄泻
[适用范围]
1.中医:
泄泻属以下证型[寒湿内盛、感受湿热(暑湿)、食滞肠胃、脾胃虚弱、肾阳亏虚证等]
2.西医:
C. 急、慢性肠炎
[排除范围]
1.中医:各证型之重证
2.西医:以下疾病所致泄泻
A. 食物中毒
C. 急、慢性肠炎重症
E. 肠结核
F. 结肠炎
(八)便秘
[适用范围]
1.中医:
2.西医:
[排除范围]
1.中医:
2.西医:以下疾病所致便秘
C. 手术后便秘
D. 产后便秘等
(九)头痛
[适用范围]
1.中医:头痛属以下证型(风寒、风热、风湿、血虚、肾虚头痛等)
2.西医:
A. 偏头痛
B. 紧张性头痛
[排除范围]
2.西医:以下疾病所致头痛
A. 偏头痛(重症)
B. 紧张性头痛(重症)
E. 感染性疾病
F. 五官科疾病
(十)眩晕
[适用范围]
1.中医:
2.西医:以下疾病所致眩晕
B. 缺铁性贫血(轻度)
D.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排除范围]
1.中医:
A. 眩晕重证
2.西医:以下疾病所致眩晕
B. 缺铁性贫血(中、重度)
E.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
F. 颅内疾病
G. 五官科疾病
H. 脑震荡
I. 产后眩晕
J. 术后眩晕等
(十一)晕动证
[适用范围]晕车、晕船、晕机
[排除范围]以上重症
[适用范围]轻、中度失眠症
[排除范围]重度(长期、顽固性失眠症)
(十三)郁证
[适用范围]
2.西医:
A. 神经衰弱
[排除范围]
1.中医:
(十四)实火证
[适用范围]
脏腑火热证候(如常见有: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牙龈肿痛、口渴咽干、烦躁易怒、小便色黄、大便燥结等)
[排除范围]
2.西医:某些感染性疾病及其他严重疾病(如常见有:泌尿系感染、肝炎、胆囊炎、前列腺炎等)
(十五)痹病
[适用范围]
2.西医:
[排除范围]
1.中医:
A. 证型属适用范围但症状较重者
C. 血痹
D. 脉痹等
2.西医:以下疾病所致肢体关节疼痛
B. 类风湿性关节炎重症的局部对症治疗(指外用。口服制剂均应排除)
D. 坐骨神经痛
(十六)虚证
[适用范围]
2.西医:
功能性虚弱疾患
[排除范围]
1.中医:有关功能性虚弱的中医证候之重证(如常见有胸痹、消渴、中风等)
2.西医:
A. 器质性疾病所致虚弱(如肿瘤、糖尿病、肝病、肾病、前列腺疾病、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等)
备注:
2.建议儿童使用应有医生指导,口服固体制剂(片剂、胶囊剂)3岁以下婴幼儿不宜。
6.3.2 儿科
(一)感冒
[适用范围]
1.中医:
感冒(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体虚感冒、时行感冒,感冒挟痰、感冒挟食、感冒挟惊等)
2.西医:
A. 普通感冒
B. 流行性感冒
C.上呼吸道感染
[排除范围]
1.中医:
A.感冒重证
B.肺炎喘嗽
2.西医:
B.上呼吸道感染重症
C.下呼吸道感染等
(二)咳嗽
[适用范围]
(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邪犯肺、风燥伤肺、痰湿蕴肺、痰热壅肺或痰热郁肺、阴虚燥咳、肺脾气虚证等)
2.西医:以下疾病所致咳嗽
A.感冒
B.上呼吸道感染
[排除范围]
1.中医:
B.证型属适用范围但症状较重者
C.肺炎喘嗽
D.哮病发作期
2.西医:以下疾病所致咳嗽
B.支气管异物
C.支气管扩张
D.支气管哮喘发作期
(三)中暑
(四)厌食
[适用范围]
1.中医:厌食属以下证型(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证等)
2.西医:功能性消化不良(表现为食欲不振、食量减少等)
[排除范围]
1.中医:
2.西医:
A.神经性厌食症
B.器质性疾病所致
(五)积滞
[适用范围]
2.西医:功能性消化不良
[排除范围]
(六)泄泻
[适用范围]
2.西医:
C.急、慢性肠炎
[排除范围]
1.中医:
各证型之重证
2、西医:以下疾病所致泄泻
A.食物中毒
C.急、慢性肠炎重症
F.肠结核
G.结肠炎
(七)便秘
[适用范围]
1.中医:
2.西医:
[排除范围]
1.中医:
2.西医:以下疾病所致便秘
C.手术后便秘
(八)疳证
[适用范围]
2.西医:轻度营养不良
[排除范围]
2.西医:重度营养不良
(九)蛔虫病
[适用范围]肠蛔虫证
[排除范围]肠蛔虫证及其并发症(如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腹膜炎等)
(十)蛲虫病
(十一)实火证
[适用范围]
脏腑火热证候(如常见有: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牙龈肿痛、口渴咽干、烦躁易怒、小便色黄、大便燥结等)
[排除范围]
2.西医:某些感染性疾病及其他严重疾病(如常见有:泌尿系感染、肝炎等)
(十二)遗尿
(十三)虚证
[适用范围]
2.西医:功能性虚弱疾患
[排除范围]
2.西医:
A.器质性疾病所致虚弱(如肿瘤、糖尿病、肝病、肾病、免疫性疾病、血液病等)
备注:
1. 建议儿科用药均应为甲类。
3.不建议儿童使用辅助用药。
6.3.3 妇科
(一)月经不调
[适用范围]
1.中医:
[排除范围]
1.中医:
A.崩漏
B.闭经
C.经断复来
D.产后血崩
E.产后恶露不绝等
2.西医:
A.妇科或全身器质性病变所致
E.闭经
H.产后出血等
(二)痛经
[排除范围]继发性痛经
(器质性疾病所致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等)
[适用范围]
1.中医: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头痛、经行身痛、经行泄泻、经行浮肿、经行感冒、经行风疹块等
[排除范围]
1.中医:
(四)带下病
[适用范围]
2.西医:以下疾病所致带下异常
A.滴虫性阴道炎
D.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轻症)
[排除范围]
1.中医:热毒蕴结证(带下量多、黄绿如脓,赤带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
2.西医:
A.症状表现为:
B.以下疾病所致带下异常
2)非特异性阴道炎
3)幼女性外阴阴道炎
6)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重症)
[适用范围]
[排除范围]
1.中医:
2.西医:
C. 肿瘤
D. 伴有其他合并症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六)产后缺乳类
[适用范围]
2.西医:
[排除范围]
2.西医:乳腺炎等器质性疾病所致
(七)产后身痛类
[适用范围]
2.西医:
[排除范围]
1.中医:
备注:
1. 建议妇科用药均应为甲类。
2. 对于青春期少女用药,月经不调及痛经应限初潮1年以后使用,月经前后诸证应有医生的指导。
6.3.4 外科
(一)疖
[适用范围]疖肿(头面部以外)
[排除范围]
2.西医:
A. 头面部疖肿
B. 多发或复发疖肿
(二)水火烫伤
[适用范围]轻度水火烫伤(Ⅰ度)
[排除范围]
A. 中、重度水火烫伤(Ⅱ度及以上)
(三)冻疮
[排除范围]
B. 全身性冻疮等
(四)痔
[排除范围]
B. 嵌顿痔
备注:
2.对于儿童用药,建议应有医生的指导。
6.3.5 骨伤科
[适用范围]
A.外力所致软组织扭挫伤(包括急性和慢性。以局部肿痛为主,可伴轻度功能障碍,无开放性损伤)
C.腱鞘炎
D.网球肘
[排除范围]
A.有开放性伤口
B.脱位
C.筋断
D.骨折等
(二)颈肩痛
[适用范围]
B.扭挫伤(局部)
C.慢性劳损等所致[如落枕、肩周炎、颈椎病的颈型(有症状描述)]
[排除范围]以下疾病所致颈、肩疼痛
A.强直性脊柱炎
B.颈椎结核
D.颈椎骨折脱位
(三)腰腿痛
[适用范围]
B. 腰部扭挫伤
C. 慢性腰肌劳损
D. 骨性关节炎的对症治疗(包括:骨质增生/骨刺等所致的疼痛症状)
E. 腰椎病所致疼痛
[排除范围]以下疾病所致腰腿疼痛
A. 腰部器质性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腰椎结核、腰椎肿瘤、强直性脊柱炎、先天变异等)
B. 泛指腰椎病(无症状描述)
C. 坐骨神经痛
D. 滑膜炎
备注:
1. 骨伤科口服用药均应限甲类,外用药可根据情况定乙类。
2. 对于儿童用药,建议应有医生的指导。
3. 建议将骨质疏松症和骨性关节炎的辅助治疗列入辅助用药范围。
6.3.6 耳鼻喉科
(一)耳鸣
[适用范围]
1.中医:耳鸣属以下证型(肝火上扰、痰火郁积、肾精亏损、气血亏虚证等)
[排除范围]
2.西医:
A. 药物中毒及伴有其他全身性疾病者
B. 突发性耳鸣
(二)耳聋
[适用范围]
[排除范围]
2.西医:
A. 药物中毒及伴有其他全身性疾病者
B. 突发性耳聋
C. 听神经瘤
[适用范围]
2.西医:急性鼻炎
[排除范围]
1.中医:
2.西医:伴有鼻部其他器质性病变
[适用范围]
2.西医:慢性鼻炎
[排除范围]
1.中医:
2.西医:伴有鼻部其他器质性病变
[适用范围]
2.西医:过敏性鼻炎
[排除范围]
1.中医:
2.西医:
B. 哮喘发作
C. 伴有其他全身性疾病者
[适用范围]
[排除范围]
1.中医:
[适用范围]
1.中医:外邪侵袭、肺胃热盛、肺肾阴虚、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证等
2.西医:咽炎
[排除范围]
2.西医:
B. 急慢性喉炎等
[适用范围]
[排除范围]
1.中医:
2.西医:
B.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6.3.7 口腔科
(一)口疮
[适用范围]
[排除范围]
1.中医:
(二)牙痛
[适用范围]
2.西医:牙痛
[排除范围]
1.中医:
2.西医:
A. 牙痛重症(疼痛严重或有并发症,如颌面部肿痛、开口受限等)
D. 全身性疾病所致牙痛等
(三)龋病
[排除范围]龋病预防
[适用范围]牙周炎
[排除范围]
A. 牙周炎重症
B. 其他疾病所致
[适用范围]牙龈炎
[排除范围]
A. 牙周炎重症
6.3.8 眼科
[适用范围]
[排除范围]
[适用范围]
[排除范围]
[适用范围]
2.西医:泪溢症(眼睛无红赤肿痛)
[排除范围]
[适用范围]
[排除范围]
2.西医:
B. 特发性过敏性结膜炎
C. 巨乳头性结膜炎
D. 感染性结膜炎(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等感染所致的结膜炎)
[适用范围]
[排除范围]
2.西医:
A. 非感染因素所致(外界反复刺激所致的慢性结膜炎)症状较重者
B. 感染性结膜炎(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等感染所致的结膜炎)
[适用范围]角膜云翳、角膜斑翳
(七)圆翳内障
[适用范围]白内障早期
[排除范围]白内障中晚期或并发其他眼病
(八)目劳(视疲劳)
[适用范围]
[排除范围]
1.中医:
五官科备注:
2. 对于儿童用药,建议应有医生的指导。
3. 建议将局部用药治疗列入辅助用药范围,如含片、漱口水、鼻腔冲洗、喷雾剂等。
6.3.9 皮肤科
(一)癣
[适用范围]
[排除范围]
C. 头癣
[适用范围]局限性
[排除范围]泛发性
[适用范围]
A. 慢性湿疹
[排除范围]
A. 急性、亚急性湿疹
[适用范围]
[排除范围]
B. 发于眼部(角膜)、脑部位
D. 发于生殖器部位
[适用范围]寻常痤疮
[排除范围]
[排除范围]风团巨大、泛发;或伴全身表现,如高热畏寒、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等
[排除范围]
A. 妇科疾病、肛肠科疾病等所致的局限性瘙痒
B. 伴有其他慢性全身性疾病者(如糖尿病、肝病、肾病、肿瘤等)
[适用范围]
一般蚊虫叮咬(以痒为主症,可见丘疹、风团或瘀点,可有抓痕,无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排除范围]
[适用范围]
[排除范围]
伴有其他慢性病如:肝肾疾病、结核病、慢性酒精中毒及严重月经不调、妊娠妇女或其他妇科疾病等
(十)痱子
[适用范围]红色粟粒疹
[排除范围]
A. 晶型粟粒疹
B. 痱毒(脓痱)等
[排除范围]
A. 继发感染
B. 真菌感染所致
C. 湿疹等所致者
(十二)鸡眼
(十三)胼胝
[适用范围]轻度(以局部红斑为主)
[排除范围]重度
[适用范围]轻度尿布疹
[排除范围]重度或继发感染等
(十六)脂溢性皮炎
[适用范围]干性型(皮肤瘙痒,脱屑)
[排除范围]湿性型(皮肤红斑、糜烂、流滋,有油腻性痂屑,常有臭味)
[适用范围]局部斑秃
[排除范围]普秃、全秃
皮肤科备注:
1. 可以包括乙类OTC的适应症:蚊虫叮咬、痱子、皲裂疮、日晒疮、脂溢性皮炎。
2. 对于儿童用药,建议应有医生的指导。
7 乙类非处方药确定原则
根据《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根据药品的安全性,非处方药分为甲、乙两类。”
乙类非处方药系在一般情况下,消费者不需要医生及药师的指导,可以自我购买和使用的药品,与甲类非处方药相比,其安全性更好,消费者自行使用的风险更低。
一、应用范围
乙类非处方药应是用于常见轻微疾病和症状,以及日常营养补充等的非处方药药品。该类疾病和症状特点为:
3. 病情轻微,对日常生活无严重影响;
4. 用药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日常营养补充及中成药补益类等除外)。
二、药品安全性
1.制剂及其各成份应已在国内上市10年以上,并有广泛的临床使用经验;
3.药品不良反应研究清楚明确;
4.药品质量稳定;
5.介绍中适应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禁忌症等主要内容应为消费者能够非常清楚、准确地理解,并可以严格按要求使用,误用、滥用的可能性很小。
三、排除原则
以下情况下不应作为乙类非处方药。
1.儿童用药(有儿童用法用量的均包括在内,维生素、矿物质类除外);
3.中成药含毒性药材(包括大毒和有毒)和重金属的口服制剂、含大毒药材的外用制剂;
5.中成药组方中包括无国家或省级药品标准药材的(药食同源的除外);
6.中西药复方制剂;
7.辅助用药。
8 镇痛抗炎药
非处方镇痛药(疼痛缓解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酮洛芬、萘普生和对乙酰氨基酚短期应用是相对安全的。除对乙酰氨基酚外,所有药物也能减轻炎症,归为非类固醇抗炎药类(NSAID)。它们的标签上提示用于治疗疼痛不宜超过7~10天。如果症状恶化或不消退应咨询医生。
8.1 阿司匹林
1.安全界限
2.药物可能产生什么有害影响?
4.产品是否有不良影响(包括误用)
6.有无可能被滥用
8.方便诊断和治疗
10.能否用于一般人作为不需要医生的治疗用药
11.标签
12.是否标有使用说明
13.是否标有不安全使用警示
14.一般人能否看懂标签
最古老的价格最低廉的OTC镇痛药是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类固醇抗炎药阻断环加氧酶,该酶为前列腺素合成的关键酶。前列腺素是激素样物质,能改变血管直径,感染时升高机体温度。另外它对血液凝集起着决定性作用。机体在受伤(烧伤、骨折、扭伤或劳损)反应中,释放前列腺素,从而出现炎症、红斑和肿胀。
由于前列腺素在保护胃酸对消化道的影响中起作用,所以应用阿司匹林或类似药物会导致胃肠不适、溃疡,甚至出血。所有非类固醇抗炎药,包括阿司匹林,都能引起胃灼热、消化不良和消化性溃疡。
缓冲化合物可减轻阿司匹林的直接刺激作用。这类产品含有抗酸剂,这种抗酸剂能产生一种碱性环境,加快阿司匹林溶解,并可减少阿司匹林与胃内壁接触时间。因为缓冲作用不能对抗前列腺素的形成,缓冲性阿司匹林仍能刺激胃。
肠衣阿司匹林能完整地通过胃,并在小肠溶解,把直接刺激减少到最轻。肠衣阿司匹林吸收不规则。进食可能延缓胃排空,而减慢阿司匹林的吸收和疼痛缓解。
由于阿司匹林能干扰血凝,服用阿司匹林的病人出血危险性增加,易碰伤出现青肿的人尤其易受影响。曾患出血病或高血压未控制者,除非在医生监督下,否则应避免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和抗凝剂合用(如华法林)能导致危及生命的出血。总之,阿司匹林不能在外科手术前一周使用。
阿司匹林还能加重哮喘。有鼻息肉的人如服用阿司匹林,很可能产生喘息。阿司匹林过敏能产生皮疹或严重的呼吸困难。大剂量阿司匹林能导致耳鸣。
儿童和青少年中,患有或可能患有流感或水痘者不能服用阿司匹林,因为可能发生Reye综合征。尽管极少发生,但Reye综合征能导致严重后果,包括死亡。
8.2 布洛芬、酮洛芬和萘普生
布洛芬(ibuprofen)于1984年从处方药划为OTC药品。处方药布洛芬用量为300mg、600mg和800mg的片剂;OTC布洛芬仅用200mg的片剂。
酮洛芬(ketoprofen)于1995年批准以OTC药出售。处方药酮洛芬用量为50mg、75mg胶囊和100mg缓释胶囊。OTC酮洛芬仅为25mg。
萘普生(naproxen)于1994年批准以OTC药出售。处方药萘普生用量为250mg、375mg和500mg;OTC萘普生仅为200mg。OTC萘普生服药指导,警告患者除非是在医生指导下,不能在24小时内服药超过3小片。65岁以上患者除非在医生指导下,不能在12小时内服药超过1片。
虽然实际上几乎没有对这些药物进行比较研究,但普遍认为布洛芬、酮洛芬和萘普生对胃的作用比阿司匹林和缓。与阿司匹林一样,布洛芬、酮洛芬及萘普生能导致消化不良、恶心、腹泻、胃灼热、胃痛及溃疡。
其他副作用包括嗜睡、头晕、耳鸣、视觉障碍、液体潴留以及呼吸短促等。尽管布洛芬、酮洛芬及萘普生对血凝的影响一般不如阿司匹林大,除非在医疗监护下,否则患者不能将这类药与抗凝剂如华法林(coumadin)等合用。另外,具有肝、肾疾患或心力衰竭、高血压的病人,在应用布洛芬、酮洛芬及萘普生之前也需医疗监护。一些处方中,心血管药物与这些镇痛药合用也会失效。常饮用含酒精饮料的患者更易出现胃不适、溃疡及肝功能损害。
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亦可能对布洛芬、酮洛芬及萘普生过敏。出现皮疹、瘙痒或呼吸困难时需立即就诊。
8.3 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最初于1955年用于治疗小儿发热及疼痛。1960年成为非处方药。对乙酰氨基酚在减轻疼痛及解热作用方面,大致与阿司匹林类似,但抗炎活性较阿司匹林、布洛芬、酮洛芬或萘普生弱。对乙酰氨基酚的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清楚。
新的研究认为,对乙酰氨基酚治疗骨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常常是有效的。一项研究发现,对乙酰氨基酚在减轻膝关节炎症状上与布洛芬同样有效。
对乙酰氨基酚对胃几乎无副作用。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布洛芬、酮洛芬或萘普生的患者常对对乙酰氨基酚耐受良好。或许由于没有胃的不适感,致使一些人认为对乙酰氨基酚没有副作用。然而长期服用大剂量对乙酰氨基酚会有危害,包括引起肾损伤。经常服用其他非类固醇抗炎药物,即使不是阿司匹林,也能增加出现肾脏疾病的危险。
用超过15g的对乙酰氨基酚能导致不可逆的肝脏疾病,长期服用较小剂量对肝的损害可能小些。大量饮酒的患者服用过量对乙酰氨基酚,最有可能出现肝脏疾病的危险。禁食易引起肝脏中毒。更多的研究尚需进行,只是由于重感冒或流感而停止进食,又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的患者较易出现肝损害。
9 感冒药
有百余种病毒与感冒有关,而治疗方法仍不清楚。一些权威人士认为患者完全不用服用药物,感冒约在一周后会自然消失,服药7天左右患者感觉只是稍好一些。儿童尤其易患感冒和服用感冒药,即使学龄前儿童服此类药物的有效性仍未得到证实。
各种感冒症状最好是只用一种药就可以得到治疗。实际上,单一成分的感冒药难以找到。治疗药物各种各样,如抗组胺药、减充血剂、镇痛药、祛痰剂和镇咳药,可以治疗多种症状。
服用镇咳剂、祛痰剂或镇痛药不会减轻鼻充血。如果咳嗽是突出的症状,为什么要服用抗组胺药或减充血药?如果咽喉疼痛为唯一的症状,那么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或萘普生)可能有效。喉糖锭,尤其是含有局麻药如达克罗宁或苯佐卡因或盐水含漱液(半茶匙盐溶于250ml温水)也可能有效。寻找适宜于个别症状的治疗是需要的。阅读标签说明或咨询药师应有所帮助。
感冒或咳嗽偶尔可能是另一种更严重疾病的症状。如果症状持续超过一周,尤其有胸痛出现或咳出暗色的痰,应咨询医生。发热和疼痛不一定只伴随感冒,而可能暗示是流感或细菌感染。
9.1 抗组胺药
许多专家认为抗组胺药(antihistamines)不应包括在OTC感冒治疗药内。这是由于抗组胺药能引起嗜睡和感觉迟钝,使从事驾车、操作大型装备和其他需注意力集中的工作,变得危险。年长的人对抗组胺药的副作用特别敏感,而且可能出现视力模糊、头晕目眩、小便困难、便秘和精神错乱。抗组胺药偶尔可使儿童兴奋,也可能出现失眠或多动。尽管这些危险涉及面广,但大多数感冒药仍含有抗组胺药。因此,阅读标签、向药剂师咨询是有帮助的。
9.2 减充血剂
当病毒侵入粘膜尤其是鼻粘膜,可使血管扩张并引起肿胀。减充血剂能收缩血管而得到缓解。口服的减充血剂的活性成分包括假麻黄素、苯丙醇胺以及苯肾上腺素。苯丙醇胺也是许多OTC食物产品的基本成分。
减充血剂的副作用包括紧张、焦虑、心悸和失眠。由于这些药物循环遍及全身,所以它们不仅仅收缩鼻内血管,也收缩其他血管,因而可能升高血压。因为这种原因,高血压或心脏病患者只能在医生监护下服用减充血剂或完全不用这类药物。其他情况如糖尿病、心脏不适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在服用减充血剂时,也需医生监护。
为了避免这些并发症,人们常改用鼻喷雾剂,它能减轻鼻组织肿胀而不影响其他器官系统。鼻腔喷雾剂显效既快又好,有人试图延长使用时间,超过标签上列的3天限度。这会导致反跳性鼻充血的恶性循环,当药效逐渐减弱时,鼻内的小血管又可扩张引起充血和堵塞。这种感觉是如此难受,以致于要持续使用鼻喷雾剂。这种使用法会导致药物依赖性,甚至持续数月或数年。有时停止用药也需经医生允许,尤其是耳鼻喉科疾患。
长效鼻喷雾剂包括羟甲唑啉和赛洛唑啉,它们能持续产生药效12小时。一些长效鼻喷雾剂是羟甲唑啉、12小时鼻喷雾剂、持续12小时鼻喷雾剂、4-路长效鼻喷雾剂、最强效12小时的新黄萘福林、12小时减鼻充血喷雾剂。使用不应超过3天。
9.3 镇咳药
咳嗽是肺受刺激的自然反射,能排出肺内过多的分泌物或粘液(见第31节)。如果肺充血又咳痰,抑制咳嗽则是不明智的。
单一成分的镇咳药难以找到。感冒和咳嗽的治疗药中,常是祛痰剂加镇咳药。一些专家似乎都不理解把某种使痰易于咳出的药与某种镇咳药合用的意义。愈创术酚甘油醚(guaifenesin)被认为有助于肺分泌物的咳出。
无痰的咳嗽或干咳使人非常难受,尤其是在夜间。镇咳药能缓解咳嗽而有助于平静睡眠。可待因是一种强效镇咳药,在就寝时应用是有帮助的,因为它有轻微的镇静作用。由于可待因是麻醉药,有些人担心会成瘾。实际上,成瘾并不常见,但在美国许多州要求凭处方购买。
可待因能引起一些人恶心、呕吐、便秘。由于也能产生眩晕、嗜睡和头昏,驾驶员和从事高度紧张工作的工作人员不能服用含可待因的咳嗽药。可待因的过敏反应少见。当服用可待因时同时服用中枢神经抑制剂如酒精、镇静剂、睡眠辅助剂、抗抑郁剂或抗组胺药时,副作用可能增加。因此,联合用药只能在医生监控下服用。
10 食物辅助剂
非处方食物辅助物能抑制饥饿,因而使患者更易接受低热量食物。两种成分被证明具有这种效果:苯丙醇胺,在许多感冒和过敏药中作为减充血剂;苯佐卡因,一种能使味蕾感觉麻木的局麻药。苯佐卡因最合理的剂型为口香糖、糖果或餐前含在嘴里的糖锭。
在一项研究中,苯丙醇胺帮助进食者减轻体重比用外形完全一样的安慰剂者更多。然而,体重减少的差异不明显,仅约2.5kg。苯丙醇胺的效果在三四个月就能得到证明。作为包括运动和改变饮食习惯在内的减重方案的一部分,苯丙醇胺可能是最有效的。
食物辅助物中含苯丙醇胺剂量比通常感冒药或过敏药物中多。如果服用超过推荐用量,一些副作用如神经紧张、失眠、头晕、烦躁、头痛及恶心会出现。有少许病例使用常用剂量也产生副作用。一些患者在服用苯丙醇胺几小时后变得烦躁或焦虑并出现幻觉。
最令人担心的潜在副作用是血压显著增高。如果敏感者大剂量服用苯丙醇胺或与其他药合用,或长期服用该药,有可能出现中风或其他心血管问题。
因为药物可能有相互作用,所以用含苯丙醇胺的药物之前,经医生或药师核查是很重要的。标签上告诫患有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高血压或心脏病的病人,不经医生允许不能用食物辅助药。处方中用于治疗抑郁症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苯丙醇胺有相互作用,能引起血压危险性上升。
11 抗酸剂和消化不良辅助剂
胃灼热、消化不良、酸胃是描述胃肠不适的常用术语。自我诊断消化不良是危险的,因为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变化不定,从轻微的饮食不慎到消化性溃疡甚至胃癌。有时心脏病的症状类似急性消化不良。尽管许多人对自己的胃灼热进行治疗,但如果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应就医。
治疗的目的是防止胃酸生成和中和胃酸。组胺阻断剂包括西咪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和雷尼替丁,能减少胃内胃酸生成量,并有助于防止胃灼热。抗酸剂是起中和作用的药物,作用较快。当抗酸剂不能完全中和胃内极端酸性的pH值时,也可将胃内pH值水平从2提高到3与4,几乎中和了99%的胃酸,因而能显著地缓解症状。
大多数抗酸药含一个或四个以上的基本药物:铝盐、镁盐、碳酸钙以及碳酸氢钠。所有药物能在1分钟内迅速显效,但这些药物作用持续时间不同。有些药物减轻症状仅维持10分钟左右,而另一些疗效可超过一个半小时。组胺阻断剂显效时间长,但作用持久。
抗酸剂可与许多不同处方药物产生相互作用,所以用药时应向医生咨询。患有心脏病、高血压或肾病的患者,在选择抗酸药前应向医生咨询。西咪替丁也可能与一些处方药物有相互作用,所以服用时也需得到医生的指导。
11.1 铝和镁
含有铝盐和镁盐的抗酸剂似乎是理想的,因它们可以互相补充。氢氧化铝在胃内溶解缓慢,并逐渐开始起效,但能产生持久作用,也能引起便秘。镁盐起效快并能有效地中和酸;但也能作为一种轻泻剂。看来含有镁盐和铝盐的抗酸剂提供了各自作用的优点:速效、长效,腹泻或便秘危险少。
然而,含铝抗酸剂的长期安全性是个问题。长期使用会耗竭体内的磷、钙而使骨脆弱。
11.2 碳酸钙
白垩(碳酸钙)是长期以来使用的主要抗酸剂。碳酸钙作用迅速而且中和胃酸的时间相对较长。另一优点是提供了廉价钙。然而,有人也可能出现钙过量。除非医生另有指示,每日最大量不能超过2000mg。
11.3 碳酸氢钠
这是一类最廉价且易获得的抗酸剂,甚至近在厨柜中即可取到。小苏打(碳酸氢钠)可起到快速中和酸的作用。小苏打引起打嗝是由于释放二氧化碳气体所致。
碳酸氢钠是一种良好的短期治疗消化不良的药物,但碳酸氢钠过多可引起体内酸碱平衡紊乱,并导致代谢性碱中毒(见第138节)。高钠含量也对心力衰竭或高血压患者带来不良影响。
12 运动病药物
能防止运动病的药物是抗组胺药。它们偶尔凭处方获取,但也可为非处方药。旅行前30~60分钟服用运动病药物,可能最有效。
运动病药物常使人嗜唾,并失去警觉。实际上,运动病药物苯海拉明是大多数OTC睡眠辅助药的活性成分。从事驾驶车、船、其他运载工具或需完全专心作业的人员不能服用此类药物。运动药不能与酒、睡眠辅助药或安定药一起用,因为可出现意外的相加效应。老年人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其他不良反应,如视力模糊、精神错乱、头痛、胃痛、便秘、心悸或小便困难不常见。有时婴幼儿会显得激动不安,因此,除在医生监护下不能给予这些药物。幼儿服用大剂量药物会导致幻觉,甚至引起致命性惊厥。
13 睡眠辅助药物
非处方睡眠辅助药用于偶尔夜晚失眠而不是长期失眠的患者,长期失眠可能是存在严重的潜在疾病的信号(见第64节)。服用非处方睡眠辅助药不宜超过7~10天。
两种组分抗组胺药苯海拉明和多西拉敏是作为OTC睡眠药用。这些药物易使患者嗜睡或头昏眼花,并能干扰注意力集中和协调。然而,并非每个人都有这些反应。亚洲人对苯海拉明的镇静作用不如西方国家人敏感。一些人起相反的效果(自相矛盾的反应)并发现苯海拉明或多西拉敏使他们感到紧张、不安和焦虑。有脑损伤的老人以及儿童明显比其他人对此反应敏感。一些人偶尔产生诸如口干、便秘、视力模糊或耳鸣等不良反应。
老年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尽可能避免服用这些药物,除非在医生指导下才可使用。窄角青光眼、心绞痛、心律失常或前列腺肥大的患者,为了睡眠或其他目的服用抗组胺药之前,应咨询医生。
14 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感觉是自我保健的重要部分。有些人比其他人对药物潜在伤害更敏感。年幼者、年老者及病重者用药应极端小心,应有专业人员的监护。为了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的危险,患者在联合应用处方药和OTC药之前,应向医生咨询。OTC药不能用于治疗严重疾病,实际上,这些药物还可使一些病情恶化。出现一种非预期的反应,如皮疹或失眠应作为立即停药的信号,并征求医生的处理意见。
14.1 儿童
儿童机体代谢和对药物的反应与成人不同。一个药物可能广泛应用许多年后,才发现它对儿童的危害。例如,阿司匹林应用5年后,研究人员才发现Reye综合征与患有水痘或流感的儿童服用阿司匹林有关。医生与患儿的双亲常同样惊奇地得知大多数OTC药物,甚至有推荐的儿童剂量,但这些药物未经认真的进行过儿童试验。咳嗽药和感冒药尤其对儿童的效应并未得到证实,所以使用这些药物可能是浪费金钱,而且没有必要使儿童面临药物的毒性。
给予儿童正确的药物剂量非常棘手。尽管儿童用量常用年龄段来表示(例如,2~6岁儿童或6~12岁儿童),年龄并不是最好的标准。任何年龄段的儿童身材差别很大,而且专家们对根据体重、身高或体表总面积来决定用药剂量是最佳方法意见不一。按儿童体重推荐的剂量可能是容易理解和实施。
如果标签上未说明儿童用药剂量,父母不能乱猜。有疑问时应向医生咨询。保持警惕可防止儿童使用有危险的药物,或使用高危剂量。
许多治疗儿童疾病的药物常为液体。标签上应清楚地给出用药剂量的指导,有时掌管药物的成人,可能给予错误剂量,因为他们用的是普通茶匙。厨房餐匙与量匙不一样,它量取液体药物不够准确。圆柱形匙更适用于儿童,有一种口腔喷射器能准确地将药喷入婴儿口中,使用前应将盖子从喷射器顶端取开。如果盖子偶尔被推进气管,孩子可能发生窒息。
儿童药品不只是一种剂型。用药前,成人应仔细阅读标签上的说明。
14.2 老年人
1.尽可能准确地作出自我诊断,不要假设自己是什么病
2.以合理的用途和药物成分选择药品,不要以是熟悉的标签来选择
3.选择含有效成分种类最少的药。试图缓解所有可疑症状,很可能服用不必要的药,造成不良反应并增加医疗费用
5.同时使用其他药物时,应由药剂师核对是否有潜在的相互影响
7.要求药剂师写下可能的不良反应
8.不要超过推荐剂量
9.服用OTC药物不要超过标签上建议的最长时间。若症状恶化停止服药
10.把所有药物包括OTC药,放在小孩拿不到的地方
年龄改变了机体处理药物的速度和方式。随着年龄增长,自然产生的肝、肾功能改变会影响药物的代谢或消除。老年人比青年人对药物不良反应或药物的相互作用更敏感。越来越多的处方药的标签详细说明是否老年人需要不同剂量,但OTC药品标签上很少印有如此注意事项。
许多OTC药对老年人可能有危险。经常使用大剂量会增加危险。例如,患有关节炎的老年病人有经常用镇痛药或抗炎药的倾向,这样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出血性溃疡对老年人是有生命危险的并发症,而且毫无先兆症状就能发作。
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对老年患者可能造成特殊危害。缓解夜间疼痛的配方、睡眠辅助药及许多咳嗽和感冒药都常含有抗组胺药。除了能使哮喘病、窄角性青光眼恶化或前列腺肥大外,抗组胺药还能使患者头晕目眩、不安,从而导致摔伤和骨折。抗组胺药有时能导致老年人精神错乱或谵妄,尤其是在用大剂量或与其他药物合用时更易发生。
老年人对消化道药物的副作用可能更敏感。含铝的抗酸剂更有可能引起便秘,而含镁的抗酸药则更可能导致腹泻和脱水。老年人甚至服用维生素C也能导致胃不适或腹泻。
当就诊时,老年人应提及所用的任何OTC药物,包括维生素及矿物质。这些资料有助于医生评价整个药物治疗方案,而确定某些症状是否与使用的OTC药物有关。
14.3 药物的相互作用
许多人忽视向医生提及所用的OTC药,间歇性使用的药物如感冒药、便秘药或偶尔用于治疗头痛的药物,更不经常提起。保健医生在开处方时,也可能不会想到询问有关OTC药物。许多OTC药物会与其他药物产生不良的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中有些可能是严重的。例如,很少量的阿司匹林就能降低严重心衰的治疗药物依那普利的疗效,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合用也能产生该现象。将阿司匹林与抗凝剂华法林合用能增加异常出血的危险。心脏病患者服用含铝或镁的抗酸剂能减少地高辛的吸收。甚至服用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物也能干扰一些处方药的作用。抗菌药四环素若与钙、镁、铁一起吞服可能失效。
没有专门对OTC药相互作用的系统研究。在不良反应或死亡报道后,许多严重问题才意外地被发现。尽管有些OTC药标签上有药物相互作用的告诫,但是这些文字对大多数顾客毫无意义。例如,一些含有苯丙醇的食物辅助剂和感冒药,应注意既不能与处方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用于抑郁症)合用,也不能在停用该处方药两周内使用。由于许多患者没有认识到他们用的抗抑郁药是一种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因而这个重要的告诫毫无帮助。
减少药物相互作用危险的最好办法是请求药师检查其配伍禁忌。另外,应告诉医生所有使用的药物,不管是处方药还是OTC药(原第8节)。
14.4 药物重叠
另一潜在问题是药物重叠。患者偶尔会使自己用药过量,除非他们阅读了所用各种药物的介绍。例如,既用食物辅助剂又服用感冒药,而两种药皆含有苯丙醇胺,这样患者就可能用了双倍本来认为是安全剂量的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常在治疗鼻窦病药物中发现。同时使用治疗鼻窦病药物和治疗头痛的对乙酰氨基酚可能会超过推荐的用量。
14.5 慢性病
如果OTC药使用不当,许多慢性疾病会恶化。抗组胺药能在OTC睡眠辅助剂、过敏药物,咳嗽、感冒或流感治疗药物中发现。除非在医生指导下,哮喘、肺气肿或慢性肺病患者都不能使用含抗组胺药物。用抗组胺药也能并发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前列腺肥大患者,在用OTC药物的减充血剂或抗组胺药时,由于它们的不良反应是有危险的,用药前应向医生询问。
各年龄组患有严重疾病的病人,在购买OTC药品之前应向保健医生咨询。例如糖尿病患者需要帮助确定不含糖的止咳糖浆;正在恢复的酒精中毒者应警惕避免含有酒精的感冒药(一些药品含25%酒精)。心脏病患者治疗感冒甚至胃不适时,也应了解这些药会不会与他们用的处方药有相互作用。
由于OTC药一般为健康者偶尔使用,所以任何有慢性病或需要每天服用某药时,进行医药咨询是明智的。这种用法已超过自我保健的正常界限,因而需要征求专家的意见。
15 参考资料
- ^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非处方药适应症范围确定原则.
- ^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非处方药适应症范围(化学药品部分).
- ^ [3]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非处方药适应症范围(中成药部分).
- ^ [4]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乙类非处方药确定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