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敷药发泡灸·自灸
自灸即天灸[1]。指敷药发泡灸[2]。是以药物敷贴肌肤后,局部起泡如灸疱,因而得名[3][3]。《本草纲目·卷十七》:“毛茛……山人截疟,采叶接贴寸口,一夜作泡如火燎,故呼为天灸、自灸。”自灸又称天灸、冷灸、无热灸[4]。采用某些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外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潮红或起泡,以起到类似艾灸效果的方法[4][5]。本法早见于《针灸资生经·卷三》:“治疟之方甚多……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四指间也)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
古代文献上所载天灸法较多,如毛茛灸、斑蝥灸、旱莲灸、蒜泥灸、白芥子灸等[5]。
4.1 自灸用药
自灸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5]。如用大蒜、毛茛、旱莲草、威灵仙等捣成糊状外敷,或以白芥子、斑蝥等研末水调外敷[5][6]。敷药部位初起时感到发烫、灼痛,渐致起泡[6]。其中发泡作用最强者是斑蝥,较轻的是大蒜[6]。如敷药时较短,也可以只引起充血发烫而不致起泡[6]。敷药发泡后应注意保护疮面,防止感染[6]。
4.2 自灸选穴
一般关节病痛可在局部选穴[6]。哮喘可敷膻中、大椎、肺俞、气海、肾俞等,疟疾可敷内关、大椎,扁桃体炎可敷合谷,滞产可敷涌泉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