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法

中医学 针灸学 经穴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ué wèi mái xiàn fǎ

2 英文参考

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oint

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uncture point[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穴位埋线法是指将铬制羊肠线埋入穴位皮下或肌肉深层,利用它的持续刺激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一般先在选定的穴位上用普鲁卡因浸润麻醉,用刀尖切开皮肤0.5~1.0厘米,将血管钳探到穴位深处,经过浅筋膜达肌层敏感按摩数秒钟,休息1~2分钟,再向穴位四周按摩,一般按摩3次左右。然后用0.5~1.0厘米长小粒羊肠线4~5根埋于肌层内,切口用丝线缝合,盖上消毒纱布,5~7日后拆线。可用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肠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神经官能症小儿麻痹后遗症[1]

本法于20世纪60年代始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是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临床应用很多,主要用于一部分慢性病症,如哮喘胃痛消化性溃疡、慢性胃肠炎慢性支气管炎腹泻遗尿面神经麻痹腰腿痛痿证癫痫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神经官能症等。埋线多选用肌肉比较丰厚的穴位,以背腰部和腹部穴最常用,每次埋1~3穴。穴位局部用0.5%盐酸普鲁卡因浸润麻醉,用刀尖切开皮肤0.5~1公分,将血管钳探到穴位深处,经浅筋膜达肌层敏感按摩数次,然后用0.5~1cm长的羊肠线4~5根埋于肌层内,切口处用丝线缝合,盖上消毒纱布,5~7天后拆线。

4 器材

穴位埋线法的器材,主要包括消毒用品、洞巾、注射器、镊子、埋线针(亦可用经改制的12号腰椎穿刺针,将针芯前端磨平)、持针器、0~1号铬制羊肠线、0.5%~1%盐酸普鲁卡因、手术剪刀、敷料等。

埋线针,是特制的坚韧不锈的金属钩针,长约12~15cm,针尖呈三角形,底部有一缺口。如用切开法,需备尖头手术刀片、手术刀柄、三角缝针等。

5 操作方法

包括穿刺针埋线法、 三角针埋线法和切开埋线法。

5.1 穿刺针埋线法

常规消毒局部皮肤

镊取一段约1~2cm长已消毒的羊肠线,放置在腰椎穿刺针针管的前端,后接针芯,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到所需深度;

得气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处敷盖消毒纱布。

穿刺针外,还可用9号注射针(9号注射针埋线法:用9号注射针针头作套管,28号2寸长的毫针去针尖作针芯,将00号羊肠线1~1.5cm放入针头内埋入穴位,操作方法穿刺针埋线法。)或特制的埋线针埋线(埋线针埋线法:局部皮肤消毒;以0.5%~1%盐酸普鲁卡因浸润麻醉;剪取约1cm长的羊肠线一段,套在埋线针尖缺口上,两端用血管钳夹住;右手持针,左手持钳,针尖缺口向下以15~40度方向刺入;针头缺口进入皮内后,左手将血管钳松开,右手持续进针直至肠线头完全埋入皮下,再进针0.5cm,退针,用棉球或纱布压迫针孔片刻,再用纱布覆盖保护创口。)。

5.2 角针埋线法

在距离穴位1~2cm处的两侧,用龙胆紫作进出针点的标记;

皮肤消毒

在标记处用0.5%~1%的盐酸普鲁卡因作皮内麻醉

持针器夹住带羊肠线的皮肤缝合针,从一侧局麻点刺入,穿过穴位下方的皮下组织或肌层,从对侧局麻点穿出,捏起两针孔之间的皮紧贴皮肤剪断两端线头,放松皮肤,轻轻揉按局部,使肠线完全埋入皮下组织内。

敷盖纱布3~5天。每次可用1~3个穴位。一般20~30天埋线1次。

5.3 切开埋线法

在选定的穴位上用0.5%盐酸普鲁卡因浸润麻醉

用刀尖刺开皮肤0.5~1cm,先将血管钳探到穴位深处,经过浅筋膜 达肌层探找敏感按摩数秒钟,休息1~2min;然后用0.5~1cm长的羊肠线4~5根埋于肌层内。注意:羊肠线不能埋在脂肪层或过浅,以防止不易吸收感染

切口处用丝线缝合,盖上消毒纱布,5~7天后拆去丝线。

埋线多选肌肉比较丰满的部位的穴位,以背腰部和腹部穴最常用。如哮喘肺俞胃病脾俞胃俞中脘等。选穴原则与针刺疗法相同。但取穴要精简,每次埋线1~3穴,可间隔2~4周治疗1次。

6 注意事项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埋线最好埋在皮下组织肌肉之间,肌肉丰满的部位可埋入肌层,羊肠线头不可暴露皮肤外面。

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深度,不要伤及内脏、大血管神经干(不要直接结扎神经血管),以免造成功能障碍和疼痛

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

羊肠线用剩后,可浸泡在75%乙醇中,或用苯扎溴铵处理,临用时再用生理盐水浸泡

在一个穴位上作多次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

7 术后反应

包括正常反应和异常反应

7.1 正常反应

由于损伤刺激和羊肠线(异性蛋白)刺激,在1~5天内,局部可出现红、肿、痛、热等无菌炎症反应

少数病例反应较重,切口处有少量渗出液,一般不需处理。若渗液较多,可将乳白色渗液挤出,用75%乙醇棉球擦去,覆盖消毒纱布。

施术后患肢局部温度也会升高,可持续3~7天。少数患者可有全身反应,即埋线后4~24h内体温上升,一般约在38C左右,局部无感染现象,持续2~4天后体温恢复。

正常埋线后可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多形核细胞计数的增高现象,应注意观察。

注意术后反应,有异常现象时应及时处理。

7.2 异常反应

感染:少数患者因治疗中无菌操作不严或伤口保护不好,造成感染。一般在治疗后3~4天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并可伴有发热,应予局部热敷及抗感染处理。

过敏:个别患者对羊肠线过敏,治疗后出现局部红肿、瘙痒、发热反应,甚至切口脂肪液化,羊肠线溢出,应适当作抗过敏处理。

神经损伤:如感觉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分布皮肤感觉障碍;运动神经损伤,会出现所支配的肌肉瘫痪,如损伤坐骨神经、腓神经,会引起足下垂和拇趾不能背屈。如发生此种现象,应及时抽出羊肠线,并给予适当处理。

8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13.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