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痛
胃痛的辨证治疗:临床上,胃脘胀满、嗳气频作、痛连胁肋、呕逆酸苦、苔薄白而脉弦者,多属肝气犯胃型,为实证。治疗寒邪客胃型胃痛的单方验方:荜蔻散(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处方:荜澄茄、白豆蔻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次服1.5~因在外受凉回家后,突然感到胃脘部发生疼痛,2分钟后疼痛加剧,于是来就诊。
-
胃痛·脾胃虚寒证
定义:胃痛·脾胃虚寒证(stomachachewithsyndromeofdeficientcoldofspleenandstomach)是指脾胃阳虚,虚寒内生,以腹胀,食少,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断,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胃痛证候。方义:脾俞、胃俞与章门、中脘相伍为俞募配穴法,针补加灸,可温中散寒,健脾补胃。
-
胃痛·寒邪犯胃证
苔薄白属寒,脉弦主痛,紧主寒,在辨证时,既要询问过去是否有胃痛史,又要了解近日是否有感寒或偶食生冷史。推拿疗法:选穴:大杼、肾俞、意舍、志室、胃俞、大肠俞、上脘、中脘、下脘、梁门、期门、章门、天枢、足三里。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
-
胃痛·食积证
定义:胃痛·食积证(stomachachewithfoodretentionsyndrome)是指饮食停滞胃肠,以脘腹痞胀,疼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或呕吐馊食,肠鸣矢气,泻下不爽,臭如败卵,苔厚腻,脉滑或沉实等为常见症的胃痛证候。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
-
胃痛·脾胃阴虚证
定义:胃痛·脾胃阴虚证(stomachachewithsyndromeofyindeficiencyofspleenandstomach)是指脾胃阴虚,胃脘失养,以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胃痛证候。胃痛·脾胃阴虚证治宜清热生津,滋阴养胃。配胃俞,俞募相合,和胃健脾;
-
胃痛·瘀阻胃络证
定义:胃痛·瘀阻胃络证(stomachachewithsyndromeofstaticbloodblockingstomachcollateral)是指瘀血阻滞胃络,以胃脘刺痛,痛处固定,拒按,或胃脘触及包块,或呕血色暗成块,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胃痛证候。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
-
胃痛·胃火炽盛证
定义:胃痛·胃火炽盛证(stomachachewithsyndromeofblazingstomachfire)是指胃热炽盛,气机不利,以胃痛急迫或痞满胀痛,嘈杂吐酸,心烦口干,口苦,舌红,苔黄或腻,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胃痛证候。行间以清泻肝胆湿热,和胃止痛。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
-
胃痛·肝胃郁热证
定义:胃痛·肝胃郁热证(stomachachewithsyndromeofheatstagnationinliverandstomach)是指肝气郁结,胃热内盛,以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胃痛证候。胃热加内庭。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
-
胃痛·肝气犯胃证
定义:胃痛·肝气犯胃证(stomachachewithsyndromeofliverqiinvadingstomach)是指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以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太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甚,苔薄白,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胃痛证候。太冲为肝经原穴,期门为肝之募穴,两穴相配以平抑肝气之冲逆,降逆和胃。
-
胃痛·湿热中阻证
定义:胃痛·湿热中阻证(stomachachewithsyndromeofdamp-heatblockingmiddlejiao)是指湿热中阻,气机不畅,以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口苦而黏,渴不欲饮,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纳呆恶心,小溲色黄,大便不畅,苔黄腻,脉象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胃痛证候。《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
-
胃痛·痰湿内积证
定义:胃痛·痰湿内积证(stomachachewithsyndromeofinternalamassmentofphlegm-damp)是指脾胃气虚,痰湿内生,以胃脘疼痛,恶心,烦满,吐酸,脉滑,苔腻等为常见症的胃脘痛证候。古方九种心痛之说,亦多指胃痛而言。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
-
心下痛
亦称胃痛、脘痛、心下痛,心痛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鞭,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
-
心痛
为胸脘部疼痛的统称。古代文献对心痛有多种记载。心痛·气阴两虚证:心痛·气阴两虚证(heartpainwithsyndromeofdeficiencyofbothqiandyin)是指以胸闷痛,心悸且慌,气短乏力,心烦口干,舌红胖苔薄,或淡红胖少苔,脉虚细带数,内若不甚明显等为常见症的心痛证候。胃痛亦称胃脘痛、心下痛,心痛等。
-
金铃子散
概述:金铃子散同名方剂约有六首,其中《太平圣惠方》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金铃子30g、玄胡索30g,具有行气疏肝泄热,活血止痛之功效。9g,酒调下,或水煎服。3.《方剂学》:本方所治诸痛,乃由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所致。治肝气不舒,气郁化火,致患心腹胁肋诸痛,或发或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
阴虚胃脘痛
文献有胃气痛,肝胃气痛,阴虚胃脘痛,气郁脘痛、火郁胃脘痛、积热胃脘痛,瘀血胃脘痛,蚘动脘痛,积冷胃脘痛,外感胃脘痛,内伤胃脘痛等记载。胃痛日久,可兼见口干舌燥等胃阴不足证及胃痛如刺、吐血或便如柏油等瘀血凝滞证。肝气犯胃者加太冲、期门,均泻;③拔罐法:在中脘或脾俞、胃俞等处于针灸后加拔火罐。
-
胃得安片
纤维束鲜黄色,周围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方晶密集,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的壁木化增厚。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Weide'anPian标准编号:WS3-Bb-0050-95处方:白术苍术神曲泽泻川芎海螵蛸草豆蔻莱菔子陈皮(制)瓜蒌槟榔甘草马兰草绿衣枳实麦芽姜半夏茯苓黄柏山姜子黄芩干姜香附(制)厚朴木香紫河车性状:本品为浅棕色的片;
-
胃得安胶囊
性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淡棕色的颗粒;注:神曲的处方及制法[处方]谷芽(或麦芽)100g大黄12.5g石菖蒲50g青蒿100g薏苡仁100g厚朴50g车前草100g山楂50g陈皮200g小麦250g[制法]以上十味,取小麦、薏苡仁粉碎成细粉,其余谷芽等八味粉碎成中粉,与上述细粉混匀,加热水制成软材,成型,置25~用于胃痛,胃酸偏多者。
-
筋缩
概述:筋缩:1.症状名;筋缩穴主要用于心肝及脊背疾患:如心痛,癫痫,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腰脊神经痛,强直性痉挛,肝炎,胃炎,胆囊炎,抽搐,小儿惊痫,瘛疭,胃痛,黄疸,脏躁,腰背痛,脊强,眩晕,两目上翻,手足不收,四肢拘挛,背强,胃痉挛等。浅层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
-
依索拉唑
该复合物在pH值<6为稳定状态,可被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等具有巯基的内源性活性物质还原而成为巯基化合物和硫醚化合物,硫醚化合物在肝脏经氧化再转化为依索拉唑。依索拉唑的适应证:用于胃-食道反流性疾病(GERD),包括侵蚀性反流性食管炎(包括糜烂性食管炎)、胃灼热和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
艾司奥美拉唑镁
该复合物在pH值<6为稳定状态,可被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等具有巯基的内源性活性物质还原而成为巯基化合物和硫醚化合物,硫醚化合物在肝脏经氧化再转化为依索拉唑。依索拉唑的适应证:用于胃-食道反流性疾病(GERD),包括侵蚀性反流性食管炎(包括糜烂性食管炎)、胃灼热和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
H-199
该复合物在pH值<6为稳定状态,可被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等具有巯基的内源性活性物质还原而成为巯基化合物和硫醚化合物,硫醚化合物在肝脏经氧化再转化为依索拉唑。依索拉唑的适应证:用于胃-食道反流性疾病(GERD),包括侵蚀性反流性食管炎(包括糜烂性食管炎)、胃灼热和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
脾俞
腹胀引胸背痛,食饮倍多,身渐羸瘦,黄疸善欠,胁下满,泄利体重,四肢不收,痃癖积聚,腹痛不嗜食,痰疟寒热。脾俞穴研究进展:对胃功能的影响:针刺脾俞对胃功能的调整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比针刺足三里等远端腧穴对胃的调整作用明显,提示脾俞对胃功能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取脾俞等埋线治疗胃炎和溃疡病166例,有很好疗效。
-
建里
建里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上。建里穴穴位解剖:建里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建里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及腹胀身肿、腹痛肠鸣、腹膜炎、腹直肌痉挛等。
-
不容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分支,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支。不容主治胸、腹部等疾患:如脘腹胀满、呕吐、嗳酸、不嗜食、口干、肠鸣腹痛、胸背相引痛、咳嗽、肋下痛、痃癖等。不容穴主治胃胀腹满、呕吐不食、不能纳受水谷,《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治腹满、痞癖、不欲食、呕吐。”
-
滑肉门
仰卧位,在脐上1寸,水分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穴位解剖:滑肉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布有第九肋间神经分支,并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通过。滑肉门主治胃肠、神志等疾患:如肠鸣、泄泻、胃痛、呃逆、重舌、吐血、癫症等。
-
滑幽门
概述:滑幽门为经穴别名。属足阳明胃经。穴位解剖:滑肉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布有第九肋间神经分支,并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通过。滑肉门主治胃肠、神志等疾患:如肠鸣、泄泻、胃痛、呃逆、重舌、吐血、癫症等。或艾条灸5~
-
滑肉
仰卧位,在脐上1寸,水分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穴位解剖:滑肉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布有第九肋间神经分支,并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通过。滑肉门主治胃肠、神志等疾患:如肠鸣、泄泻、胃痛、呃逆、重舌、吐血、癫症等。
-
中脘
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刺灸法:刺法:一般直刺0.5~中脘穴的配伍:中脘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中脘穴配内关、梁丘治胃痛。由于该节段与胃肠的神经传人节段在形态学上有所重叠交汇,因此本穴针刺能调整胃肠功能。
-
香砂养胃颗粒
检查:应符合颗粒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C)。香砂养胃颗粒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香砂养胃颗粒药品汉语拼音:XiangshaYangweiKeli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木香、砂仁、白术、陈皮、茯苓、姜半夏、醋香附、枳实(炒)、豆蔻(去壳)、姜厚朴、广藿香、甘草性状:本品为黄棕色至棕色的颗粒;
-
阴维穴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调整心功能:据报道针刺内关穴,可使减慢的心率明显别快,使之恢复正常,对心律失常者,其调整作用极其明显,如窦性心动过速者常于针后3~研究进展:不排卵症:取大赫穴,配中极、血海,于两次月经中间开始针刺,每日1次。
-
三分三
《中医大辞典》·三分三:出自:《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别名:大搜山虎、山野烟、山茄子来源及产地:茄科植物三分三AnisodusacutangulusC.Y.WuetC.Chen的根。药理作用:根的浸膏可扩瞳、减少唾液分泌、解除平滑肌痉挛、对抗氨甲酰胆碱对心脏的抑制作用。叶片全缘。花冠裂片常带褐紫色,药冠管内基部具5块紫斑。花期5-6月。
-
冠心苏合丸
减少心率和心脏动—血氧差(MA-VO2),对非心肌梗塞狗不能提高冠状血流量,但亦能减少心率和MA-VO2;主治:《中药制剂手册》引上海中药制药一厂方之冠心苏合丸主治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心绞痛,心肌梗塞,胸闷等症。3.胃痛:用本方治疗185例胃痛,其中男72例,女113例。另取苏合香对照药材,加石油醚(60~一次1丸,一日1~
-
滴水珠
《全国中草药汇编》:滴水珠:拼音名:DīShuǐZhū别名:一滴珠、一粒珠、石半夏、水半夏、制蛇子、独叶一枝花、心叶半夏、石蜘蛛、石里开、独龙珠、蛇珠、岩芋来源: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滴水珠PinelliacordataN.E.Brown,以块茎入药。用于毒蛇咬伤,胃痛,腰痛;(《江西草药》)⑥治乳痈,肿毒:滴水珠根与草麻子等量。
-
悬枢
悬枢穴位于脊柱区,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伏卧取穴。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腰动脉后支。悬枢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背疾患等:如脾胃虚弱、胃痛、腹胀腹痛、水谷不化、泄泻、痢疾、急性胃肠炎及腰脊强痛、腰肌筋膜炎等。悬枢穴配肾俞治腰痛。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腹中积上下行,悬枢主之。
-
悬柱
悬枢穴位于脊柱区,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腰动脉后支。悬柱穴主治病证:悬枢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背疾患等:如脾胃虚弱,胃痛,腹胀,腹痛,水谷不化,肠鸣,泄泻,痢疾,急性胃肠炎,腰脊强痛,腰肌筋膜炎,脱肛,不得俯仰,奔豚,疝气,腰背神经痉挛,胃肠神经痛,胃下垂,肠炎等。
-
间使
概述:间使为经穴名(JiānshǐPC5)。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在掌长肌和桡侧腕屈肌之间,入指浅屈肌,穿正中神经,或经该神经的两侧,深进指深屈肌,经前臂屈肌后间隙入旋前方肌。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前臂骨间膜。间使穴主治心悸,心痛;
-
香砂养胃丸
香砂养胃丸的药典标准:品名:香砂养胃丸XiangshaYangweiWan处方:木香210g、砂仁210g、白术300g、陈皮300g、茯苓300g、半夏(制)300g、醋香附210g、枳实(炒)210g、豆蔻(去壳)210g、姜厚朴210g、广藿香210g、甘草90g、生姜90g、大枣150g制法:以上十四味,生姜、大枣切碎,分次加水煎煮,滤过。
-
大陵
大陵穴在手厥阴心包经中的位置大陵穴在腕部的位置大陵穴在腕部的位置大陵穴在腕部的位置(肌肉)大陵穴在腕部的位置(骨骼)大陵穴的取法:大陵穴位于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凹陷处,仰掌取穴。通过腕横韧带前成是掌长肌腱,其深面正对腕管内的正中神经。大陵配曲泽、内关,治心胸痛。
-
鬼心
概述:鬼心为经穴别名。所属部位:腕鬼心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大陵穴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该韧带与腕骨共同构成腕管,管的后壁为腕关节前面的筋膜。通过腕横韧带前成是掌长肌腱,其深面正对腕管内的正中神经。另有针刺大陵穴,对部分癫痫大发作患者的脑电图,有使之规则化的倾向。
-
太仓
2.经穴别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中脘穴的配伍:中脘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中脘穴配内关、梁丘治胃痛。由于该节段与胃肠的神经传人节段在形态学上有所重叠交汇,因此本穴针刺能调整胃肠功能。
-
中管
概述:中管为经穴别名,即中脘穴。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中管穴的配伍:中脘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中脘配内关,治呕吐。由于该节段与胃肠的神经传人节段在形态学上有所重叠交汇,因此本穴针刺能调整胃肠功能。
-
胃募
概述:胃募:1.经外奇穴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中脘穴的配伍:中脘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中脘穴配内关、梁丘治胃痛。由于该节段与胃肠的神经传人节段在形态学上有所重叠交汇,因此本穴针刺能调整胃肠功能。
-
大仓
概述:大仓即太仓。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中脘穴的配伍:中脘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中脘穴配内关、梁丘治胃痛。由于该节段与胃肠的神经传人节段在形态学上有所重叠交汇,因此本穴针刺能调整胃肠功能。
-
曲泽
曲泽穴位于肘前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仰掌,微屈肘取穴。曲泽穴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泄泻、热病、肘臂挛痛。一般直刺0.5~注意:曲泽针刺时须避开肱动脉和肱静脉,以防刺破血管,引起出血,刺络放血者除外。治疗高血压:针刺高血压患者曲泽后,大多数患者血管舒张,血压不同程度地降低。
-
神府
穴在胸骨剑突下。鸠尾穴在任脉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肌肉)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骨骼)神府穴的取法:在脐上7寸,腹中线上,仰卧,两臂上举取穴。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鸠尾穴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治疗胆道蛔虫:鸠尾穴针刺对胆道蛔虫有一定疗效。
-
尾翳
概述:尾翳为经穴别名,即鸠尾。穴在胸骨剑突下。鸠尾穴在任脉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肌肉)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骨骼)尾翳穴的取法:在脐上7寸,腹中线上,仰卧,两臂上举取穴。鸠尾穴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治疗胆道蛔虫:鸠尾穴针刺对胆道蛔虫有一定疗效。
-
臆前
仰卧位,于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上,胸剑联合下1寸处取穴。鸠尾穴的取法臆前穴穴位解剖:鸠尾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臂上动、静脉。鸠尾穴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鸠尾配后溪、神门,治五痫。治疗胆道蛔虫:鸠尾穴针刺对胆道蛔虫有一定疗效。
-
𩩲骭
骨名·𩩲骭:𩩲骭同𩩲骬、𩩲𩨗,指蔽心骨(胸骨剑突)。《黄帝内经灵枢·骨度》:“缺盆以下至𩩲骭,长九寸。”张志聪注:“𩩲骭,骨名,一名尾翳,即鸠尾骨也。”张景岳注:“鸠尾,蔽心骨也。”经穴别名·𩩲骭:𩩲骭为经穴别名,即鸠尾。出《针灸甲乙经》。鸠尾为经穴名(JiūwěiCV15,RN15)。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别名尾翳(《黄帝内经灵枢·经脉》)、𩩲骭(《针灸甲乙经》)、神府(《备急千金要方》)、臆前(《铜人腧穴针灸图经》)、𩩲骬(《针灸资生经》)。属任脉。鸠尾是任脉的络穴,膏的原穴。鸠即鸠鸟,尾即尾巴,胸骨剑突形如鸠鸟之尾,此穴在其下,故名鸠尾。鸠尾穴主要用于胸肺
-
𩩲骬
指胸骨剑突。《释骨》:“蔽心者曰 骬、曰鸠尾、曰心蔽骨、曰臆前蔽骨。”仰卧位,于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上,胸剑联合下1寸处取穴。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臂上动、静脉。鸠尾穴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治疗胆道蛔虫:鸠尾穴针刺对胆道蛔虫有一定疗效。
-
鸠尾
指胸骨剑突。仰卧位,于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上,胸剑联合下1寸处取穴。鸠尾穴穴位解剖:鸠尾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臂上动、静脉。鸠尾穴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鸠尾配后溪、神门,治五痫。治疗胆道蛔虫:鸠尾穴针刺对胆道蛔虫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