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下痞硬

中医症状名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īn xià pǐ yìng

2 英文参考

epigastric fullness and rigidity[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心下痞硬症状[1]。一名心下痞[1]。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胃脘部有堵塞满闷不适感而按之硬满者[1]。多因胃气虚弱,邪气逆结所致[1]。治当扶胃攻邪[1]。因协热利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汗出胃虚客气上逆,心下痞鞕,干呕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下后胃虚客气上逆,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干呕心烦者,甘草泻心汤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痞不解,燥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心中痞鞕,吐呕下利者,大柴胡汤(见《伤寒补天石·结胸痞气第五》)[1]

参见痞、心下痞

痞为病证名[2]。指胸腹部痞满、按之不痛的疾患[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又:“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赤水玄珠·痞气门》:“刘宗厚曰:痞之为病,由阴伏阳蓄,气上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膜满痞塞,皆土之病也。胀满有轻重之分,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胀满则外有形也。前人所论皆指误下而致之,亦有不因误下而然者,如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则为痞;饮食痰积不能施化则为痞;湿热太盛,土乘心下则为痞。既痞与湿同治,惟上下分消其气,如果有内实之症,庶可略与疏导。”根据病因症状、部位之不同,可分气痞、痰痞虚痞实痞上痞中痞下痞[2]

心下痞为病证名[3]。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胃脘满闷,按之柔软不痛者[3]。多因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或内伤元气不足,痰湿、郁热蕴结所致[3]。《注解伤寒论》卷四:“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而反下之,表中之阴入里,结于心下为痞。”若误下后,心下痞气逆呕吐者,宜用半夏泻心汤;又见胃中虚弱者,宜用甘草泻心汤;若误下后,心下痞阳气不足者,宜用附子泻心汤[3]。《丹溪心法·痞》:“如禀受充实,面苍骨露,气实之人而心下痞者,宜枳实黄连青皮陈皮枳壳;如禀受素弱,转运不调,饮食不化而心下痞者,宜白术山楂、曲蘖、陈皮;如肥人心下痞者,乃是湿痰,宜苍术半夏砂仁茯苓滑石;如瘦人心下痞者,乃是郁热在中焦,宜枳实黄连葛根升麻;如食后感寒,饮食不化,心下痞,宜藿香草豆蔻吴茱萸砂仁。”《寿世保元·痞满》:“内伤元气脾胃而作心下痞者,宜大补元气也,服加减补中益气汤。如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脉弦,四肢满闭,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柴胡甘草大便闭燥,黄连桃仁,少加大黄、归身;心下痞,腌闷,加白芍黄连心下痞腹胀,加白芍砂仁五味子……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宜用大消痞丸。”

4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9.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61.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7.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心下痞硬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心下痞硬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心下痞硬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