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反应性淋巴增生

疾病 消化内科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èi fǎn yìng xìng lín bā zēng shēng

2 注解

3 疾病别名

胃假性淋巴瘤,胃良性淋巴组织增生,胃局限性淋巴组织增生,慢性淋巴细胞胃炎,gastric pseudolymphoma

4 疾病代码

ICD:K31.8

5 疾病分类

消化内科

6 疾病概述

胃反应性淋巴增生(gastric 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是胃黏膜局限性或弥漫性淋巴细胞明显增生的良性疾病,临床上较为少见,病因尚不明确。又称为胃假性淋巴瘤、胃良性淋巴组织增生、胃局限性淋巴组织增生、慢性淋巴细胞胃炎。大多数患者症状特异性,常有慢性消化不良症状达1年以上,如上腹部不适、厌食腹胀恶心呕吐体重减轻。

7 疾病描述

胃反应性淋巴增生(gastric 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是胃黏膜局限性或弥漫性淋巴细胞明显增生的良性疾病,临床上较为少见,病因尚不明确。此病又称为胃假性淋巴瘤、胃良性淋巴组织增生、胃局限性淋巴组织增生、慢性淋巴细胞胃炎。在临床上,它与恶性淋巴瘤的鉴别较为困难,常在X线、内镜甚至组织学检查方面与恶性淋巴瘤混淆。而且,近年的研究表明,本病可以转变为恶性淋巴瘤

8 症状体征

大多数患者症状特异性,常有慢性消化不良症状达1年以上,如上腹部不适、厌食腹胀恶心呕吐体重减轻。病史中也常有与溃疡病相似症状,如疼痛呕血及黑便。

9 疾病病因

不明确。

10 病理生理

幽门螺旋杆菌和菌体产物作为一个抗原刺激物,可以激活人类的单核-巨噬系统,使胃黏膜中过氧化物、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分泌增加,从而使黏膜发生炎症反应。而且,胃反应性淋巴增生组织学研究中,发现有淋巴滤泡形成以及淋巴细胞浆细胞的增生,这在Hp相关性胃炎中也能看到。根除Hp后这些改变可以逐渐消失,表明本病的发生可能与Hp 感染有关。但是目前还没有报道证实,Hp在胃反应性淋巴增生发生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本病主要病理改变是在胃黏膜固有层中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并有生发中心,同时常混有巨噬细胞浆细胞、多形核粒细胞等,这些特点与淋巴瘤不同。按其大体形态不同分为结节型、溃疡型、糜烂型3型。病理组织学可见病变侵犯黏膜肌层与黏膜下层,甚至浆膜层。淋巴组织浸润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受累的黏膜表面可发生糜烂及浅溃疡。在胃液内可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存在,大小形态一致,为成熟淋巴细胞。全身淋巴结不受侵犯。病变后期可以出现广泛的淋巴浸润纤维化、胃壁变薄和胃动功能减弱。

11 诊断检查

12 诊断

最终确诊需认真行组织学检查免疫学方法检查,诊断之后应观察随访,定期行内镜检查,如有恶性可能,应手术治疗。

13 实验室检查

单克隆抗体识别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可发现本病与恶性淋巴瘤不同,淋巴细胞是多克隆体系。此外,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技术等可能有助于正确诊断。Hp检查不应忽视,应列为常规。

14 其他辅助检查

本病胃镜和X线误诊恶性淋巴瘤和ⅡC型早期胃癌的较多。鉴别依靠胃的多点活检、深部活检和大圈套活检组织活检淋巴滤泡有利于良性的诊断。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时可与恶性淋巴瘤区别,恶性淋巴瘤是单克隆细胞,本病为多克隆细胞,但非绝对。

15 鉴别诊断

最终确诊需认真行组织学检查免疫学方法检查,以与真性淋巴瘤,尤其是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鉴别。近年有人认为本病可发展为MALT淋巴瘤。根据既往诊断为胃假性淋巴瘤的1 组97 例随访及免疫组化的研究,其中51 例为MALT 淋巴瘤

16 治疗方案

很多学者主张外科手术治疗,此种方法可以提供明确的诊断和治疗,但它也存在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还有一些学者主张定期随访,行内镜检查组织学检查,但这种观察方法可能会放任疾病发展为恶性淋巴瘤。sigal等人认为本病是由持续的抗原环境刺激逐步发展,最后形成淋巴瘤。他们推测,如果抗原刺激能够被消除,则此过程是可逆的。这为胃反应性淋巴增生提供了一个可选择的治疗策略。Weston等人提出对于早期胃反应性淋巴增生临床上应寻找免疫学刺激因素(如Hp感染),之后进行根除,病变大都可完全消失。若根据内镜及组织学、X 线检查考虑胃反应性淋巴增生有所进展或胃反应性淋巴增生的诊断不能明确,则宜行外科手术治疗。

17 并发症

近年的研究表明,本病可以转变为恶性淋巴瘤

18 预后及预防

19 预后

Hp 阳性者术后应常规根除治疗。术后长期随访,监测Hp十分重要。本病预后良好。

20 预防

:目前尚无相关资料。

21 流行病学

本病作为一种独立疾病,首先由Smith等人于1958年提出。最初常称为假性淋巴瘤,但随着免疫组化基因重组等新技术的建立,假性淋巴瘤这个名词逐渐被反应淋巴增生所代替。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男女比例相近。

22 特别提示

本病无特殊预防方式,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治疗胃反应性淋巴增生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胃反应性淋巴增生相关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胃反应性淋巴增生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