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疟

中医内科学 常见病方药治疗 中医常见病 中医学 疟疾 中医病证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tán nuè

2 英文参考

phlegm malari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痰疟(phlegm malaria[1])为病证名[2]疟疾之一[2]。是指痰结胸中,以寒热暂停,胸中满闷不减,或头痛,口吐痰沫,甚则昏迷卒倒等为常见症的疟疾[2]

4 痰疟病因病机

证治汇补·疟疾》:“痰疟,因夏月多食瓜果油面,郁结成痰,热多寒少,头疼肉跳,吐食呕沫,甚则昏迷卒倒。寸口脉浮大者,吐之;关脉弦滑者,化之;若胸满热多,大便燥实,大柴胡汤下之。”

杂病源流犀烛·疟疾源流》:“痰疟者,痰结胸中,与凡疟所夹之痰更甚,故寒热乍已,胸中满闷不退,或头疼肉跳,吐食呕沫,甚则昏迷卒倒,皆是痰涎结聚之故,宜二陈汤导痰汤。”

5 痰疟的治疗

医学入门》卷五:“痰疟……宜柴陈汤草果呕吐者,二陈汤白豆蔻流行三焦,呕疟自止;气虚呕者,单人参汤,或用常山炒过;久不止者,露姜饮截之。”

6 关于疟疾

疟疾(malaria[2][3])为病名[4][5]。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内经》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5]。俗称打摆子[5]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5][6]。多发于夏秋季节[6]。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7]

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7][8]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现代医学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8]

详见疟疾条。

7 疟疾分类

体质强弱有别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点、表现证候不同,大致分类如下[8][8]

1.按临床证候分类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8][8]

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8][8]

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8][8]

4.以脏腑经络分类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8][8]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60.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57.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07.
  6. ^ [6]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22-226.
  7. ^ [7]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3-55.
  8. ^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WS/T 471—2015 寄生虫病诊断名词术语[Z].2015-09-171107.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痰疟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痰疟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痰疟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痰疟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