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感染科 疾病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lín bā xì bāo xìng mài luò cóng nǎo mó yán

2 英文参考

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3 注解

4 疾病别名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淋巴脉络膜炎,lymphocyte choriomeningitis

5 疾病代码

ICD:A87.2

6 疾病分类

感染

7 疾病概述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是由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呈世界性分布。一般为散发,以秋冬季为主。15~40 岁的人群发病率最高。本病临床表现不一,可以是隐性感染,或如流感样,以起病急、发热头痛、肌痛为主要表现。典型表现呈淋巴细胞脑膜炎综合征,严重者可出现脑膜脑炎。

8 疾病描述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是由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临床表现不一,可以是隐性感染,或如流感样,以起病急、发热头痛、肌痛为主要表现。典型表现呈淋巴细胞脑膜炎综合征,严重者可出现脑膜脑炎。本病一般为自限性,预后良好。

9 症状体征

本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感染了本病毒后,表现可以从无症状感染、流感样全身性疾患、脑膜脑炎以至于严重的脑膜脑炎。但各型之间没有截然的分界线。不同的临床表现是否与不同的病毒株有关,目前尚未能肯定。

流感样全身症状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8~12 天。起病急,发热可高达39.5℃,伴有背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有些患者出现咽痛咳嗽与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少数还可有皮疹、淋巴结肿大与压痛、恶心呕吐腹泻等表现。病程一般在2 周左右。部分患者,经过一段间歇后,可有第二次,甚至偶尔有第叁次类似的发作,但症状常较轻,持续时间较短。多数患者逐渐恢复,有些则发展到脑膜炎

脑膜炎患者起病时可先有流感样全身性症状,也可以一开始就以头痛颈硬呕吐、腰背肌肉痛等脑膜刺激征为主要特征,但病情不如化脓性脑膜炎严重。脑脊液检查符合淋巴细胞脑膜炎的特征。病程一般持续1~2 周。脑脊液的改变较症状恢复稍迟。

偶尔病变波及脑脊髓实质,出现脑膜脑炎的表现。病者可有个性改变、谵妄嗜睡,甚至昏迷,亦可有脑神经与外周神经感觉丧失与运动障碍、腱反射的改变等。个别严重者可致死。

10 疾病病因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属于RNA 病毒。1934 年虫媒病毒性脑炎流行期间,1 例曾被诊断为St.Louis 脑炎的患者死亡后,从中枢神经系统采集到的标本接种到猴子,经连续传代分离出这种病毒。1 年之后,在2 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也发现这种病毒。它对人类的病因学作用的地位,很快就得到确定。目前,它在病毒分类学上属于沙拉病毒属(Arenavirus)。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大小为40~60nm。本病毒十分不稳定,在乙醚、pH7 以下均易被破坏。56℃ 1h 可被杀灭。在室温下病毒在脑组织混悬液中也不稳定,但在50%甘油、-70℃可长期保存。本病毒在鸡胚或鼠胚成纤维细胞组织培养中能够生长。实验室感染除鼠外,也可用豚鼠、狗与猴子。

人类感染病毒之后,不论是否出现临床症状,都能产生血循环抗体免疫荧光技术是一种快速、灵敏的方法,能检出人类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抗体。临床症状出现后1~6 天就可检出抗体,随后在数月至数年内抗体水平逐渐下降。补体结合抗体在2~3 周内出现,维持数月;中和抗体则在约2 个月内产生,持续多年。

11 病理生理

本病罕见致死病例,故很少有病理学改变的报告。主要发现是脑肿胀、蜘蛛膜增厚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出血坏死血管周围炎症浸润,局灶性炎症淋巴小结等。但亦曾有过非典型的死亡病例,中枢神经系统没有发现病理改变,病变只见于肺、肝、肾与肾上腺等脏器。

12 诊断检查

诊断:只具有流感样全身症状患者,由于临床上缺乏脑膜炎表现,没有指征做腰椎穿刺,诊断只能依靠流行病学资料的提示,以及病毒血清学诊断证据。此类患者脑脊液检查可出现异常。

脑膜炎表现的患者脑脊液检查有一定帮助。脑脊液中的细胞数增加(即使在病程早期,仍以淋巴细胞占绝大多数),糖含量稍低,对诊断本病有一定提示。但是,脑脊液改变也是非特异性的,难以与其他原因的淋巴细胞脑膜炎鉴别。患者确诊需要病毒分离血清抗体检测的证据。急性发热期可从患者血液脑脊液分离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检测病毒抗体,有助于鉴定急性感染免疫荧光技术在病程早期便可检出抗体,是一种快速而灵敏的诊断方法。在仅有单份血清标本的情况下,高效价补体结合抗体可能是近期感染的指征。由于中和抗体可在血清中持续存在多年,仅有中和抗体阳性,不足以确定本病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的白细胞分类计数通常正常,偶尔可见异形淋巴细胞血沉正常。

其他辅助检查脑脊液检查外观正常,压力正常或稍有上升。细胞数为500×106/L左右,淋巴细胞可高达80%~90%。蛋白质常可达1g/L 左右。糖可为正常或稍低,氯化物正常。

13 鉴别诊断

主要考虑其他原因所致的淋巴细胞性(无菌性、病毒性)脑膜炎,如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肠道病毒及其他病毒引起的脑膜炎。有时亦应与结核性脑膜炎相鉴别。

14 治疗方案

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治疗以对症为主,患者应卧床休息。严重头痛、颅内压较高者可应用甘露醇脱水剂处理。

15 并发症

曾有报告妊娠早期感染本病,与自发性流产有关。晚期妊娠感染,可能亦有严重的后果。一位母亲在分娩前8 天感染本病,孩子出生12 天死亡,脑脊液分离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16 预后及预防

预后:本病是自限性的疾病,预后良好。绝大部分患者能完全恢复。脑膜炎患者恢复较慢,可迁延数周、数月之久,一般没有明显的后遗症。个别严重患者,可有持续性头痛眩晕、疲乏、记忆力障碍等后遗症状。偶尔亦有死亡者。

预防:因为没有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患者没有必要隔离处理。与本病毒有关的实验室及动物室应注意防范,以免引起实验室暴发流行。

17 流行病学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一般为散发,以秋冬季为主。15~40 岁的人群发病率最高。鼠类(尤其是家鼠)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从病鼠的血液鼻咽分泌物、尿、粪及精液,均曾分离病毒。家庭中的尘土可被病毒污染,人们可因吸入这些尘土而被病毒感染病毒也可以经皮肤或眼结膜感染。食物有可能被污染传播本病,但尚未有确切证据。大白鼠、田鼠、狗、猴子等均可自然感染,同样也有可能通过上述途径传播给人类。实验室工作人员可因接触感染本病的实验动物而得病。从蚊、蚤、虱、螨等都曾分离到本病毒,但没有证据表明因叮咬人类而传播本病。未证明本病有人与人之间传播。人感染本病后可有持久的免疫力。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