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最易感的是牛类,最初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缓慢或停止,不喜饮水,闭口呆立,开口时大量流涎。病畜口腔粘膜,齿龈、唇部、舌部及趾间等发生水泡或糜烂。猪也易感,羊、山羊、骆驼、象等均有发病报告,人亦可感染。主要是人与动物接触而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唇、牙龈、颊部、舌的边缘、手足颜面等处的黏膜、皮肤先出现红点、继生水疱,水疱破裂后成溃疡、结痂后痊愈,时伴有发热、头痛、四肢痛、眩晕、呕吐、腹泻等。一般预后较好。
体检时注意口、唇、舌、口腔粘膜及咽部有无水疱或水疱破溃形成的浅表溃疡;注意四肢远端或其他体表部位有无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mm大小、散在水疱;破溃后干瘪的结痂或斑丘疹。
当误食含有口蹄疫病毒的肉品、奶品或接触了口蹄疫病畜及其被污染的毛皮等,会感染上口蹄疫病毒。人一旦受到口蹄疫病毒感染,经过2-18天的潜伏期会突然发病,呈现发烧、口腔干热、皮肤出现水泡,同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或腹泻。患者一般经4-7天的治疗可痊愈,但也有少部分患者会并发心肌炎,从而危及生命。
9 流行病学
口蹄疫能侵害33种以上动物,以猫、蹄兽最易感,口蹄疫流行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易扩散,它可以通过牲畜、车辆、人员、鸟类甚至空气多种途径传播。牛群今天有两头发病,明后天就会有大多群全群发病,波及村、县、全国,对其的传染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如果一个人用1天时间,从南美的农场到美国的得克萨斯州的农场,口蹄疫就可能在1天内暴发,甚至一阵大风可以将病毒传播至几十公里以外,由于病牛水疱液、涎滴在地上,污染土壤,随汽车轮子携带的口蹄疫病毒1天可以扩散到1000km以外的地区。病毒的乳制品、畜产品、乳油、毛皮等如通过空运则1天之内可传播至万里以外。2001年在英国暴发流行,共发生1603病例,屠宰130万头牲畜。
口蹄疫有极强的传染性,老疫区发病率为50%,新疫区牲畜发病可达100%。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于浙江、广州、北京、福建、长春、承德等报道过少数病例。
9.1 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为病畜。发病初期的病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状出现后头几天,排毒量最多,毒力最强,病牛排出的病毒以舌面疱疮最多。
9.2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以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为主。直接接触是病畜与健畜群牧等之间的感染或饲养员、畜医、挤奶员接触了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而感染。
间接接触是通过污染的土壤、空气气味、吸入含病毒的尘埃等感染,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症状,无明显严格季节性,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月份,但由于地区、自然条件不同,发生季节也不同(如牧区秋末冬季为主,而农业区季节性不明显)。
9.3 易感性
易感性与人的职业有密切关系,多见牧区饲养员、畜医、乳制品加工者、屠宰场工作人员等易感,也可食用病畜乳产品等引起感染。
易感动物的免疫状态则对流行的情势起重要作用,由于曾经患病的动物被新成长的后裔所替代,在数率上又形成一个有易感性畜群,从而构成新的流行。流行周期性大约每隔3~5年1次。
10 口蹄疫的病因
口蹄疫是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有人认为与O型病毒、C型病毒有关,均属小RNA病毒。由于人直接与患病家畜接触或通过挤奶时,病毒通过微小伤口进入人体而发病,偶而通过牛奶、牛油等食品感染发病。人与人之间一般不易互相传染。
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属于小RNA病毒科口疮病毒属(aphovirus genus),外形呈球形,正20面体对称,直径30nm,无囊膜,分子量为6.9×106,完整的病毒为单链RNA,基因长度为8.5kb,完整病毒颗粒核酸占30%,蛋白质占70%。结构基本明了,由5UTR、3UTR和ORF组成,其中ORF内含VP1结构基因,VP2、VP3非结构基因和起始密码号和终止密码子等。VP1与病毒的免疫原性有关,也是病毒主要抗原所在位点。
病毒多型,有7个血清型,65个亚型,其7个血型为A、O、C,南非SATⅠ、SATⅡ、SATⅢ、亚洲Ⅰ型,以O型为常见。A型又分为32个亚型,O型11个亚型,C型5个,南非Ⅱ型3个,亚洲Ⅰ型3个亚型,最近报道口蹄疫亚型已增加到70个以上,各型无交叉免疫现象。
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自然条件下,含毒组织和受污染的废料其传染性可达数月,高温和阳光对病毒有杀灭作用,酸、碱对病毒有较强的杀灭作用,1%~2%氢氧化钠溶液,30%草木灰水,1%~2%甲醛溶液有效,酚、乙醇、氯仿无效,该病毒对热敏感,60℃ 30min灭活,80~100℃立即灭活。
11 发病机制
组织病理:皮肤粘膜深层有限局性水疱,在其邻近的细胞中有细胞核内包涵体。
病畜经损伤皮肤和消化道黏膜感染人体繁殖并扩散附近细胞,在皮肤上形成水疱,然后病毒进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和皮肤、器官组织病变和相应症状,胃和大小肠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另外,具有诊断意义是部分病毒有心肌病变,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好似老虎身上的斑纹,故称虎斑心。
12 口蹄疫的临床表现
各种动物感染口蹄疫的潜伏期不完全一样。牛的潜伏期为2~4天,最长达1周;猪的潜伏期为1~2天;羊的潜伏期为7天左右。
12.1 潜伏期
人的潜伏期为2~6天,人体发病过程和易感动物十分相似,表现为体温升高,口腔发热、口干、口腔黏膜潮红,出现水疱。手足部位的皮肤亦出现水疱。
12.2 前驱期
病状不明显,常表现为全身不适、疲乏、伴有口腔、舌咽局部充血和颈淋巴结肿大。常为轻微头痛、不适及发热。
12.3 发疹期
病毒侵入处出现原发疱疹,体温可达39℃伴头痛、恶心、呕吐、腹泻,少数可至低血压、心肌炎等。在指端皮褶和指掌面有蜇刺感和烧灼感,发生水疱的先兆为指掌部。有时口腔黏膜也可发生水疱,口腔内形成的水疱则凸出而饱满,周围有充血区,初发时水疱液澄清而呈微黄色,原发性水疱消退后5天内还会出现继发性水疱。足部、掌跖部,因皮肤较厚,发生的水疱平坦。口腔水疱影响饮食吞咽。
12.4 恢复期
高热数天后进入此期多数患者如能及时对症治疗,常可在2周内完全康复,无后遗症,婴幼儿和体弱儿童和老年患者,可有严重的呕吐、腹泻、心肌炎、循环紊乱和继发感染。如不及时治疗可招致严重的后果。
14 实验室检查
14.1 血象
14.2 血清学试验
ELISA是目前检测口蹄疫病毒(FMDV)感染较为常用的诊断方法,其与补结试验、中和试验及间接血凝抑制、免疫扩散沉淀试验相比较、具有灵敏、快速、价廉等优点。
17 鉴别诊断
应注意口蹄疫与柯萨奇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引起的水疱作鉴别诊断。
与手足口病的鉴别:手、足、口病好发于学龄前儿童,人与人之间互相传染,水疱不易破溃,水疱周围有红晕,呈珠白色,全身症状轻,预后良好。
18 口蹄疫的治疗
口蹄疫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以对症治疗为主。如降温、给予营养制剂,口腔局部可用清水、食醋或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糜烂面可涂1%~2%明矾或碘酊甘油(碘7g、碘化钾5g、乙醇100ml、溶合后加入甘油10ml)或口腔局部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1%高锰酸钾溶液漱口。手、足患部涂以各种抗生素软膏如青霉素、氯霉素、链霉素等治疗水疱烂斑效果较好,可以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
19 预后
口蹄疫一般预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