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T”形髁间骨折切开复位术

小儿外科手术 手术 上肢骨折与脱位的手术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ōng gǔ “T”xíng kē jiān gǔ zhé qiē kāi fù wèi shù

2 英文参考

open reduction of T-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4 别名

肱骨髁间T型骨折切开复位术;open reduction of intercondylar 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5 分类

小儿外科/上肢骨折脱位的手术

6 ICD编码

79.31

7 概述

肱骨“T”形髁间骨折切开复位术用于肱骨“T”形髁间骨折的治疗。“T”形髁间骨折不同于肱骨髁上骨折,多见于青少年骺板接近闭合年龄,但也偶见于年幼儿童。其受伤机制为跌倒时肘关节屈曲,肘后着地,鹰嘴楔入肱骨髁间,导致关节骨折。其特点如下:

1.在肱骨内、外上髁分别有腕与手指的屈肌群和伸肌群附着,因此,T形髁间骨折后,内、外两髁骨折块分别向内、外侧旋转并向前屈曲移位。手法不易复位,外固定也难维持复位,鹰嘴突骨牵引反可增加旋转畸形

2.这类关节骨折常伴有关节囊和周围软组织广泛撕裂,治疗要求很高。即要求准确复位,不损害肱尺关节的光滑面和活动;又要求早期活动,减轻关节周围的瘢痕形成,以不妨碍关节功能

3.切开复位与内固定,对关节周围软组织关节囊又将增加一次手术损伤。加之术后肱三头肌粘连、关节囊瘢痕形成、骨折块的缺血坏死以及金属内固定物所引起的异物反应等,都可使关节僵硬。这反比闭合复位后位置较差,但能早期活动的疗效差得远。故年幼儿童应首选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

局部解剖见示意图(图12.41.6-1,12.41.6-2)。

8 适应

肱骨“T”形髁间骨折切开复位术适用于:

1.肱骨髁间“T”形或“Y”形骨折闭合复位失败者。

2.开放性骨折,伤后24h以内者。

3.骨折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者。

9 术前准备

常规术前检查

10 麻醉体位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仰卧位,患肢外展60°放在外展台上,于上臂近端上充气止血带。

11 手术步骤

11.1 1.切口

采用肘部后侧切口入路,以尺骨鹰嘴背侧和肱三头肌腱为中心做一纵切口,长7~10cm(图12.41.6-3)。

11.2 2.显露骨折

切开皮肤及深筋膜,显露肱三头肌腱,沿肱三头肌腱内侧缘,将尺神经和它的周围组织分离,用橡皮片牵开尺神经然后将肱三头肌腱按舌状瓣切断,将切断三头肌腱舌状瓣向下翻转,显露肘关节及肱骨下端(图12.41.6-4)。

11.3 3.复位和内固定

显露肱骨骨折端后,清除局部血肿,在内、外上髁处各钻入1根克氏针,其方向对准其对侧髁上部,并撬拨内、外骨折块,使髁间骨折复位,经X线透视观察复位情况。如复位良好,再将2根克氏针继续向近端钻入骨折近端,或另用2根克氏针,从内、外髁处钻入对侧骨折近端,使髁间骨折获得交叉固定,彻底止血后分层缝合切口(图12.41.6-5A、B)。

12 术后处理

肱骨“T”形髁间骨折切开复位术术后于屈肘位90°,用长臂石膏托固定。术后2~3周更换石膏时拔除克氏针,继续石膏固定2~3周,拆石膏后开始功能练习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