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神经病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周围神经疾病 神经内科 神经系统疾病 疾病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uō fā xìng shén jīng bìng

2 英文参考

polyneuropathy[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P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多发性神经病(polyneuropathy)也称末梢神经炎[1]、周围神经[1]多发性神经炎[1]、多发性周围神经[2],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包括遗传性、感染后、变态反应性、中毒性、营养缺乏性、代谢性等原因[2]。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对称性或非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2]

多发性神经病包括中毒性周围神经病、代谢性周围神经病、免疫介导性周围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等[2]

多发性神经病多发于青壮年及儿童,男性略多,冬夏季稍多。约2/3的病人在发病前数日到数周有上呼吸道或消化感染史。妊娠外科手术和疫苗接种可能为某些病例的诱发因素。

多发性神经病经合理、及时的综合抢救治疗,预后一般较好,经数周或数月后开始好转,约85%患者可获完全或接近完全恢复。少数病人可留下后遗症。3%-8%的病人可能死于各种并发症。

4 疾病分类

神经内科

神经系统疾病 > 周围神经病 > 多发性周围神经

5 多发性神经病病因

药物农药重金属中毒营养缺乏代谢性疾病及慢性炎症性病变均能引起多发性神经病。如糖尿病,应用异烟肼呋喃类、痢特灵及抗癌药,重金属或化学药品中毒恶性肿瘤,慢性酒精中毒、慢性胃肠道疾患及胃肠大部切除术后,麻风尿毒症白喉血卟啉病等。部分病因不清。多发性神经病又称末梢性神经炎,是肢体远端的多发性神经损害,是一种以四肢对称性末梢型感觉障碍,四肢远端弛缓性不完全性瘫痪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周围神经疾病。

根据神经原发受损部位可分类为:神经轴索变性、节段性脱髓鞘和神经元病变均可导致多发性神经病,轴索变性最常见和典型。

(1)远端轴索病:轴索病变通常自远端开始,逐渐向近端发展,多数发生神经病属于此型。病因为全身性,如药物、化学品、有机磷、重金属白喉中毒,慢性酒精中毒代谢障碍性疾病引起营养缺乏等。

(2)髓鞘病:包Guillain-Barré综合征、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神经病、百喉、某些副肿瘤及副蛋白血症,各种遗传病如异感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Krabbe病和Chorcot-Marie-Tooth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1型和3型(CMT1和CMT3)。

(3)神经元病:主要损害脊髓前角细胞或后根神经节细胞,如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2型(CMT2)、维生素B6诱发神经病及某些副肿瘤综合征等。

6 多发性神经病的病理生理

主要改变是轴索变性和节段性脱髓鞘,周围神经远端明显。轴索变性由远端向近端发展,发现为逆死神经病。

7 多发性神经病症状体征

1、本病发生于任何年龄,表现可因病因而异,呈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经过,多数经数周至数月进展病程,进展由肢体远端向近端,缓解由近端向远端。可见复发病例。

2、本病的共同特点是:肢体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障碍

(1)各种感觉缺直呈手套袜子形分布,可见感觉异常感觉过渡和疼痛刺激症状疼痛是某些小纤维受损神经病(如糖尿病酒精中毒、口卜啉病等神经病),以及艾滋病遗传性感觉神经病、副肿瘤感觉神经病、嵌压性神经病、特发性臂丛神经病的显著特点。淀粉神经病、遗传性感觉神经病可出现分离感觉缺失

(2)肢体远端下运动神经元瘫,严重病例伴肌萎缩和肌束震颤,四肢反射减弱或消失,踝反射明显,不能执行精细任务。远端重于近端,下肢胫前肌、腓骨肌,上肢骨间肌、蚓状肌和鱼际肌萎缩明显,手、足下垂和跨阈步态,晚期肌肉挛缩出现畸形

(3)自主神经障碍在某些周围神经病特别明显,如Guillain-Barré糖尿病、肾功能衰竭、口卜啉病、淀粉样变性神经病。症状包括体位低血压、肢冷、多汗无汗、指(趾)甲松脆,皮肤菲薄、干燥或脱屑,竖毛障碍,传入神经病变导致无张力性膀胱阳萎腹泻等。

3、脑脊液正常或蛋白含量轻度增高。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和鉴别轴索与脱髓刀病变,前者表现波幅降低,后者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神经活检可确定病变性质和程度。

8 多发性神经病的诊断检查

多发性神经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末梢型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性瘫和自主神经障碍等临床特点。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可早期诊断亚临床病例,鉴别轴索与脱髓鞘病变。纯感觉或纯运动性轴索性多发性神经病提示为神经元病。

8.1 病史和发病特点

(1)结合病史:有药物中毒营养缺乏代谢障碍、继发于胶原血管病、感染性、遗传性等原因可提示诊断[2]

(2)发病特点:可以急性、亚急性、慢性进行性和复发性等[2]

8.2 周围神经病的典型特点

(1)感觉障碍:受累肢体远端感觉异常疼痛麻木、蚁走感及烧灼感等;客观检查可发现手套-袜套型感觉障碍等[2]

(2)运动障碍:肢体远端对称性肌无力和萎缩轻重不等[2]

(3)腱反射改变:肢体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如跟腱反射降低或消失最常见[2]

(4)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多汗或少汗、皮肤粗糙干燥皮肤光亮菲薄、体位低血压括约肌功能障碍等[2]

8.3 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

肌电图可见神经源性改变、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波幅降低[2]

8.4 病因诊断

病因诊断颇为重要,是病因治疗的依据。可根据病史、病程、特殊症状及有关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判定。

(1)药物性:呋喃类(如呋喃妥因)和异烟肼最常见。呋喃类可引起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合并受损,疼痛明显。长期服用异烟肼干扰维生素B6代谢而致病,常见双下肢远端感觉异常或减退,合用维生素B6剂量异烟肼的1/10)可以预防。

(2)中毒性:如群体发病应考虑重金属货化学品中毒检测尿、头发、指甲等砷含量可以确诊砷中毒

(3)糖尿病性:表现感觉、运动,自主神经或混合性,混合性最多见,通常感觉障碍较重,主要损害小感觉神经纤维疼痛为主,夜溆壬酰凰鸺按蟾芯跸宋起感觉共济失调,可发生无痛性溃疡神经源性骨关节病。某些病例以自主神经损害为主。

(4)尿毒症性:约占透析病人的半数,典型症状与远端性轴索病相同,初期多表现感觉障碍,下肢较上肢出现早且严重,透析后可好转。

(5)营养缺乏性:见于慢性酒精中毒、慢性胃肠到疾病、妊娠和手术后等。

(6)恶性肿瘤:对周围神经损害多为局部压迫或侵润;多发性神经病也见于副肿瘤综合征POEMS综合征多发性神经病、脏器肿大、内分泌病变、M蛋白皮肤损害)。

(7)感染后:出Guillain-Barré综险鳌⒁呙缃又趾蠖喾⒄?性神经病可能为变态反应白喉多发性神经病白喉外毒素作用于血-神经屏障较差的后根神经节脊神经根,见于病后8-12周,为感觉运动性,数日或数周可恢复。麻风性多于性神经潜伏期长,起病缓慢,周围神经增粗并可触及,可发生大疱、溃烂和指骨坏死营养障碍。

(8)遗传多发性神经病:起病隐袭、慢性进展,有家族史。

10 多发性神经病的治疗方案

10.1 病因治疗

根据不同病因采取不同治疗方法

(1)药物引起者应立即停药,异烟肼需继续用药可合月较大剂量维生素B6重金属和化学品中毒应立即脱离中毒环境,急性锥度可大量补液,利尿、排汗和通便等排出毒物;砷可用二硫基丙醇(BAL)3mg/kg肌肉注射,4-6小时的次,2-3日后改为每日2次;连用10日;铅中毒二巯丁二酸钠1g/d,加入5%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5-7日为一疗程,可重复2-3疗程;或用依地酸钙钠1g/d,稀释黑静脉滴注,3-4日为一疗程,停用2-4日重复应用,通常用3-4个疗程。

(2)营养缺乏代谢障碍性多发性神经病应治疗原发病,糖尿病控制血糖,鸟度症采用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粘液性水肿性可用甲状腺素

(3)麻风性用砜类药,肿瘤行手术切除;胶原性疾病SLE、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清注射或疫苗接种后神经并可用皮质类固醇治疗。

10.2 对症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特别是维生素B1缺乏和白喉多发性神经病累及心肌者。应用大剂量B族维生素神经生长因子等;疼痛可用止痛剂、卡马西平苯妥英等。恢复期可用针灸、理疗及康复治疗等。重症患者护理、四肢瘫痪者定时翻身、保持肢体功能位,手足下垂者应用夹板和支架以防瘫痪肢体挛缩和畸形

10.2.1 疼痛的治疗

可用卡马西平口服0.1g,一日2~3次;布洛芬口服0.2~0.3g,一日2~3次[2]

10.2.2 B族维生素

维生素B1100mg肌内注射;维生素B12500μg,肌内注射,一日1次[2]

亦可以口服维生素B110mg,一日3次,或腺苷钴胺500μg,一日3次[2]

10.3 一般治疗

及早进行康复锻炼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如理疗、针灸按摩[2]

10.4 用药原则

1、急性期轻症患者以口服强的松,配合神经营养剂为主。

2、早期重症病人应静滴激素血浆交换疗法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为主,辅以神经营养药物,注意支持,对症治疗

3、对激素无效,又无条件应用血浆交换疗法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者,可酌情选用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治疗,但要注意副反应

4、有感染者应选用有效、足量的抗生素治疗。

11 参考资料

  1. ^ [1]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9-180.
  2. ^ [2] 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705.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