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概述
凡脊髓反射中枢或其周围神经发生病变时称为下运动神经元病变,而脊上反射中枢的任何部位发生病变时称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常见的有3种。
①逼尿肌反射亢进:多由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主要症状为尿频、尿急和紧迫性尿失禁。膀胱内压测定时出现无抑制性收缩,特别在体位改变及直立位测压时更易出现。
②逼尿肌无反射:多由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主要症状为排尿困难、尿潴留及充溢性尿失禁等。膀胱测压时呈松弛性瘫痪,受到各种刺激后无膀胱收缩。电刺激脊髓反射试验时,刺激膀胱壁、颈部及肛门括约肌的肌电图活动消失或减弱。
③逼尿肌和括约肌功能的协同失调:排尿是一种协同动作。逼尿肌的收缩和膀胱颈、尿道外括约肌的张开必须协同进行,才能使尿液全部排出。如逼尿肌和括约肌功能协同失调,则尿液不能排出或只能部分排出。
临床上有两种情况:
①逼尿肌和膀胱颈部功能协同失调:主要发生在下运动神经元病变或原发性感觉神经元病变。由于副交感神经的损害而对交感神经的抑制作用减弱,从而导致膀胱颈部收缩加强。临床表现为排尿困难、尿流无力、排尿滴沥、尿频、尿急及反复尿路感染等。尿动力学检查时,排尿期膀胱内压明显增高(≥6.86kPa,即70cmH2O),最大尿流率低(<10ml/s)。排尿电影上可见膀胱颈部不张开或张开后提早闭合。也可表现为无张力膀胱,排尿期膀胱内压很低及膀胱颈部不能张开。
②逼尿肌和尿道外括约肌功能协同失调:常发生在各种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临床上分为2类。一类为逼尿肌收缩过程中外括约肌出现持续性痉挛或突然发生无抑制性收缩。另一类是外括约肌突然发生无抑制性松弛而引起尿失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尿流缓慢、排尿滴沥、尿潴留、尿频、尿失禁及反复尿路感染。尿流动力学及肌电图检查时,排尿期膀胱内压增高,最大尿流率降低及肌电图活动增加。
近年来,对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有了很大的进展,使得开放性手术治疗的病例逐年减少。改善排尿状况的药物不断出现,如M受体拮抗剂、α-受体拮抗剂、平滑肌或骨骼肌松弛剂等不断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效果。特别是电刺激疗法,无论基理研究及临床应用都有了突破性进展,在储尿及排尿反射通路的各个反射弧部位均有研究,目前应用较成熟的主要有逼尿肌电刺激、盆底肌电刺激和骶神经根埋植式电刺激(interstim)等,使针对神经反射的手术治疗进一步减少。但外科手术治疗并未被上述治疗所完全替代,针对不同病例,可选用膀胱颈切开术、尿道外括约肌切开术、阴部神经切断术、人工尿道括约肌等。对病变严重、排尿功能已无恢复希望、已有或存在潜在的上尿路损害等,还不得不采用尿流改道手术,甚至行永久性膀胱造口术。
10 术前准备
手术前尿道放置导尿管。
12 手术步骤
2.游离膀胱 显露膀胱后,将腹膜上推,游离膀胱顶后部(图7.4.7.1-1),亦可切开腹膜,保留部分覆盖膀胱的腹膜,然后关闭腹腔。继续游离膀胱后壁至膀胱颈部(图7.4.7.1-2,7.4.7.1-3)。
3.游离输尿管 将两侧输尿管分出并游离(图7.4.7.1-4)。沿膀胱壁两侧切断两侧侧后韧带,并贯穿结扎(图7.4.7.1-5),其中包括膀胱上动脉及其分支。继续游离输尿管至进入膀胱处(图7.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