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希菌病

疾病 立克次体感染 感染内科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概述

人类埃利希体病(human ehrlichiosis)也称无斑疹落基山斑点热,是由埃利希体(Ehrlichia)经蜱传播所引起,1986 年在美国阿肯色州发现。1954 年日本从一例单核细胞增多症样患者分离出Ehrlichia sennetsu 病原体,但尚未在远东以外地区证实。病原体侵犯单核细胞或中粒细胞,在细胞质里形成桑葚状包涵体患者突然发病,症状酷似落基山斑点热,少见皮疹。潜伏期约12~14 天,患者临床表现与落基山斑点热几乎很难区别。均突然发病,寒战高热、常伴缓脉(<90 次/分),头痛肌肉疼痛恶心呕吐乏力、不适。检查可见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伴肝细胞损伤和肝功能异常。如有严重并发症可引起死亡。因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等与立克次体病相似,有人将其归入斑点热类疾病。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出现并发症、预后较差。预防以防蜱灭蜱为主。

2 疾病名称

埃利希体病

3 英文名称

ehrlichiosis

5 分类

感染内科 > 立克次体感染

6 ICD号

A79.8

7 流行病学

人类埃利希体病(human ehrlichiosis)也称无斑疹落基山斑点热病原体是恰非埃利希体(E.chaffeensis),1986年在美国阿肯色州发现。1954年日本从一例单核细胞增多症样患者分离Ehrlichia sennetsu病原体,但尚未在远东以外地区证实。目前仅见于美国,与动物埃利希体病犬株(E.canis血清学有交叉反应

8 病因

埃利希体目前已发现有10余种,使人类致病的主要有E.canis、E.phagocytophilia、E.sennetsu和E.risticii。尤其E.canis可引起犬类严重的全血细胞减少。1986年,在美国发现一例埃利希体病患者,在其单核细胞质内发现桑葚状包涵体患者血清与犬型埃利希体有凝集反应效价逐步升高。对外周血液单核细胞进行涂片染色可辨别这种病原体,它成串位于细胞质但靠近细胞膜,直径约0.2~1.5μm,并集合成簇,状似桑葚。它同时在变异革蜱(D.variabilis)体内已分离证实,这种蜱也是传播洛杉矶斑点热的媒介。

1949年在美国还发现一种埃利希体病,其包涵体是在粒细胞内(而E.chaffeensis包涵体是位于单核细胞内),故命名为人粒细胞埃利希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osis,HGE)。因此使人致病的埃利希体至少有两种。

9 病机

蜱传埃立克体是通过蜱的叮咬进入人体内,经微血管淋巴道进入有关脏器。经免疫组化分析,发现查菲埃立克体主要存在脾、肝、骨髓淋巴结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器官组织。查菲埃立克体主要侵犯单核巨噬细胞中,偶有淋巴细胞,但不侵入多核白细胞。该病原体在单核巨噬细胞生长繁殖,直接引起宿主细胞损坏,或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应答,使免疫细胞释放出各种细胞因子和其他炎症介质,导致组织损伤、灶性坏死及肉芽肿形成等。在骨髓中,可见骨髓肉芽肿形成,骨髓增生及巨核细胞增生;在肝脏,形成环状肉芽肿及局灶性肝坏死;在肺脏,可见广泛性肺泡损害、间质性肺炎及肺出血。存肾、脾、心、肝、脑、脑膜、肺等脏器的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浸润,但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

吞噬细胞埃立克体群(包括人嗜粒细胞埃立克体)主要侵犯骨髓前体细胞,在成熟中性粒细胞生长繁殖,使中性粒细胞的黏附、游走、吞噬及杀菌能力降低,并影响淋巴细胞,使淋巴细胞有丝分裂及增生减少,抗体产生减少。致使患者发生机会性细菌病毒真菌感染。由于单核-巨噬细胞相对增加,外周血细胞在脾、肝、淋巴结中破坏也会增多,致使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传染单核细胞埃立克体主要侵犯单核-巨噬细胞,有全身淋巴结肿大及正常和非典型淋巴细胞增加等感染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病理特征,动物感染发现有明显脾肿大。

10 埃利希体病的临床表现

埃利希体病潜伏期约12~14天,患者临床表现与落基山斑点热几乎很难区别。均突然发病,寒战高热、常伴缓脉(<90次/分),头痛肌肉疼痛恶心呕吐乏力、不适。体检无明显体征。约20%由恰非埃利希体感染患者出现皮疹,但HGE感染的患者无皮疹。皮疹呈多种形态,有斑疹丘疹,或斑丘疹出血疹,或红斑。常见于胸部、腿部和手臂。皮疹约在发病5天后出现。自然病程平均7天(3~19天)。

老年患者易成重症。重症患者可出现肾衰竭、脑膜炎昏迷、DIC,甚至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及骨髓血细胞再生障碍,血液成分分离破坏(即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不及时可致死亡。

11 埃利希体病的并发症

严重者因血小板减少并发DIC而导致肺部及消化道出血急性肾衰竭呼吸衰竭

12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减少(<4×109/L),淋巴细胞绝对数降低(<1.5×109/L,中数为0.41×109/L)。血小板减少,(49~75)×109/L。肝功能异常,在病程第1周末即见ALT和AST升至高峰,90~583U/L。在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中粒细胞中可见桑葚状包涵体

13 诊断

根据患者去过本病流行地区,有蜱叮咬史或进入多蜱地区的流行病学资料,同时伴有上述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常数据,白细胞涂片染色如见桑葚状包涵体可进行诊断。免疫荧光检查和PCR测埃利希体抗体或DNA,可进行确诊。

14 鉴别诊断

临床上除与落基山斑点热容易混淆外,还应和科罗拉多蜱咬热(Colorado tick fever,CTF)及莱姆病进行鉴别。CTF是由呼肠病毒科考蒂病毒coltivirus)经蜱传播,流行于美国西部。起病突然,有寒战高热,可有相对缓脉恶心,但无呕吐白细胞减少。约半数患者在起病2~3天后体温下降,症状大多消失。1~2天后,又开始发热体温更高,症状更重。热型呈马鞍状,称“鞍背热”,类似登革热。由于有典型热型,临床上不难鉴别。莱姆病也系蜱传,为包柔疏螺旋体感染。临床上有典型的移行性红斑,白细胞不减少,血小板也不降低,可资鉴别。

15 埃利希体病的治疗

早期应用四环素抗生素可在1~2天后退热,且预后良好。多西环素100mg每12小时1次,共两次,然后100mg,1次/d,至少连用至热退3天以后。也可以四环素500mg,1次/d;或氯霉素500mg,1次/d。不需应用肝素,因为全血细胞减少等症状可在抗生素治疗控制症状以后很快消失。

16 预后

埃利希体病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出现并发症、预后较差。

17 埃利希体病的预防

埃利希体病预防以防蜱灭蜱为主。

编辑: 审核:sun

治疗埃利希菌病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埃利希菌病相关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埃利希菌病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