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穴位 | 中膂俞 | ||
---|---|---|---|
汉语拼音 | zhonglüshu | ||
罗马拼音 | Chunglushu | ||
美国英译名 | Middle of Spine Locus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BL29 | |
日本 | 29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29 | |
富耶氏 | V29 | ||
德国 | B29 | ||
英国 | B29 | ||
美国 | BI29 |
中膂俞为经穴名[1](Zhōnglǚshù[2]BL29)。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别名中膂(《黄帝内经灵枢·刺节》)、中膂内俞(《针灸甲乙经》)、脊内俞(《太平圣惠方》)、旋俞(《经穴汇解》)、中𦛗俞(《备急千金要方》)[3]。属足太阳膀胱经[3]。中即中间,膂即挟脊肌肉,俞即输注,此穴位约居人身之中部,是挟脊肌肉之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中膂俞[3]。中膂俞主治腰骶、二阴等疾患:如腰骶疼痛,痓痉反折,胁痛腹胀,疝痛,赤白痢疾,肾虚消渴,腰脊痛,消渴,痢疾,泄泻,腰脊强痛,疝气,现代又多用中膂俞治疗腰骶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肠炎,糖尿病,腹泻,腰骶痛,及坐骨神经痛等。
6 穴名解
中即中间,膂即挟脊肌肉,俞即输注,此穴位约居人身之中部,是挟脊肌肉之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中膂俞[3]。
中,有方位、中内之义。膂,意指脊椎两旁之内。《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入循膂”,张介宾注:“夹脊两旁之肉曰膂。”膂,本作吕。《说文》:“吕,脊骨也。”中膂,人身中部之脊骨也。在此,中指人身的中部,膂指背脊。膂,指背脊夹骨两旁劲起之肉,本穴当其处,故以为名,有清利下焦之功。[4]
7 所属部位
臀部[5]
8 中膂内俞的定位
标准定位:中膂俞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5][5]。
中膂俞位于骶区,横平第三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俯卧取穴[5]。
中膂俞穴在臀部的位置
中膂俞穴在臀部的位置
10 中膂内俞穴位解剖
中膂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髂骨翼骨膜。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臀下动、静脉分支。分布着第三、四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皮肤由第二、三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臀大肌由臀下神经与其伴行的臀下动、静脉支配与营养。该肌以广泛的短腱起自髂后上棘到尾骨尖的部位,包括有臀后线以后的髂骨背面,骶骨下部和尾骨背面,两骨间的韧带,腰背筋膜,骶结节韧带,止于股骨体上的臀肌粗隆。肌肉与富有脂肪的皮下筋膜形成臀部凸隆的外形。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中膂内俞的功效与作用
肾脏藏于膂肉之内,故本穴治肾虚、消渴、腰脊强痛、肠泄、赤白痢,以及肾病连及胁腹者,均可取此。以其有关于膂,而兼通于肾,由肾而及小肠也。小肠外围为水,水有关于肾,故能通之。[8]
12 中膂内俞主治病证
中膂俞主治腰骶、二阴等疾患:如腰骶疼痛,痓痉反折,胁痛腹胀,疝痛,赤白痢疾,肾虚消渴,腰脊痛,消渴,痢疾,泄泻,腰脊强痛,疝气,现代又多用中膂俞治疗腰骶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肠炎,糖尿病,腹泻,腰骶痛,及坐骨神经痛等。
中膂俞主治腰骶、二阴等疾患,如腰骶疼痛、痓痉反折、胁痛腹胀、疝痛、赤白痢疾、肾虚消渴等[8]。
17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6.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1.
-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9.
-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44.
- ^ [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0.
-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