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Shuyu Wan
2.2 标准编号
WS3-B-0167-89
2.3 处方
山药 90g 人参 21g 白术(麸炒) 18g 茯苓 15g 甘草 60g 地黄 30g 当归 30g 白芍 18g 川芎 18g 阿胶 21g 六神曲(麸炒) 30g 大豆黄卷 30g 大枣(去核) 240g 苦杏仁(去皮、炒) 18g 桂枝 30g 柴胡 15g 防风 18g 干姜 9g 桔梗 15g 白蔹 6g 麦冬 18g
2.4 制法
以上二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 100g粉末加炼蜜 125g,制 成大蜜丸,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黄褐色的大蜜丸;味甜、微苦。
2.6 鉴别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淀粉粒三角状卵形或矩圆形,直径24~40μ m,脐点短缝状或人字状。草酸钙针晶细小,长 10 ~32μm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 中,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 4~ 6μm 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薄壁细胞含糊化淀粒粒。种皮栅状细 胞成片,黄色。石细胞类方形,壁一面菲薄。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调理脾胃,益气和营。用于气血两虚,脾肺不足所致之虚劳,胃 脘痛,痹症,闭经,月经不调。
2.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2丸,一日 2次。
2.10 规格
每丸重 3g
2.11 贮藏
密闭,防潮。
3 薯蓣丸介绍
3.1 药品类型
3.2 药品名称
3.3 药品汉语拼音
3.4 药品英文名称
3.5 成份
3.6 性状
3.7 作用类别
3.8 适应症/功能主治
调理脾胃,益气和营。用于气血两虚,脾肺不足所致之虚劳,胃脘痛,痹症,闭经,月经不调。
3.9 规格
每丸重3克
3.10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2丸,一日2次。
3.11 禁忌
3.12 不良反应
3.13 注意事项
1.忌油腻食物。
2.感冒病人不宜服用。
3.服用本品同时不宜服用藜芦、五灵脂、皂荚或其制剂;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效。
4.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孕妇、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服药二周或服药期间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3.14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3.15 药理作用
3.16 备注
请仔细阅读介绍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4 《圣惠》卷九十八
4.1 方名
4.2 组成
薯蓣1两,远志3分(去心),白茯苓3分,人参3分(去芦头),肉苁蓉1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山茱萸3分,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五味子3分,钟乳粉1两,牛膝3分(去苗),蛇床子3分,黄耆3分(锉),萆薢3分(锉),车前子3分,石斛1两(去根),桂心3分,天门冬3分(去心),熟干地黄1两,覆盆子3分,菟丝子3分(酒浸3日,晒干,别捣为末),鹿茸1两(去毛,涂酥炙令黄)。
4.3 功效
4.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渐加至40丸,空心以温酒送下,晚食前再服。
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5 《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
5.1 方名
5.2 组成
薯蓣1两,熟干地黄1两,菖蒲半两,远志1两半(去心),黄耆1两(锉)。
5.3 主治
5.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温酒送下,米饮亦得,不拘时候。
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捂桐子大。
6 《圣惠》卷三十
6.1 方名
6.2 组成
薯蓣2两,黄耆1两(锉),远志半两(去心),五味子半两,牛膝半两(去苗),柏子仁3分,桂心2分,巴戟1两,熟干地黄2两。
6.3 主治
6.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
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7 《圣惠》卷四
7.1 方名
7.2 组成
薯蓣1两半,远志半两(去心),柏子仁1两,沉香1两,茯神1两,熟干地黄1两半,芎1两,菖蒲半两,人参1两(去芦头),丹参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防风1两(去芦头)。
7.3 主治
7.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8 《圣惠》卷二十六
8.1 方名
8.2 组成
薯蓣2两,石龙芮1两,覆盆子1两,熟干地黄1两,五味子1两,萆薢1两(锉),蛇床子、肉苁蓉1两半(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远志1两(去心),菟丝子1两(酒浸1宿,晒干,别捣罗为末),石斛1两(去根,锉),桂心1两,杜仲1两半(去皱皮,炙微黄,锉),山茱萸1两,人参1两(去芦头),防风1两(去芦头),五加皮3分,天雄1两(炮裂,去皮脐),狗脊1两,黄耆1两(锉),秦艽1两(去苗),白术1两,石南1两,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巴戟1两。
8.3 功效
补虚益血,调荣卫,进食,润肌肤,去风冷。
8.4 主治
冷热不调,食饮无味,四肢羸瘦。五劳七伤,手足疼痛,肢体倦怠。
8.5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腹及晚食前以温酒送下。
8.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9 《圣惠》卷二十九
9.1 方名
9.2 组成
薯蓣1两,车前子3分,韭子1两(微炒),菟丝子1两(酒浸1宿,晒干,别捣为末),桂心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肉苁蓉3两(酒浸,刮去粗皮,炙干),白龙骨1两半,山茱萸3分,五味子1两,牡丹皮3分,白茯苓1两,石斛1两(去根),牛膝1两(去苗),熟干地黄2两。
9.3 主治
9.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暖酒送下。
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0 《圣惠》卷五十三
10.1 方名
10.2 组成
薯蓣1两,鸡膍胵1两(微炙),牡丹半两,黄耆半两(锉),栝楼根半两,白龙骨半两,白茯苓半两,山茱萸半两,麦门冬1两(去心,焙),熟干地黄1两,桂心半两,泽泻半两,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枸杞子半两。
10.3 主治
10.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于食前以清粥送下。
1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1 《圣惠》卷三十六
11.1 方名
11.2 组成
薯蓣1两,熟干地黄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桂心1两,天门冬1两半(去心,焙),石斛1两(去根,锉),人参1两(去芦头),肉苁蓉1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远志半两(去心),鹿茸1两(去毛,涂酥,炙微黄),钟乳粉2两,白茯苓1分,菟丝子1两(酒浸3日,晒干,锉,捣),磁石1两(烧令赤,醋淬7遍,捣碎,细研,水飞过)。
11.3 主治
11.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以温酒送下,晚食前再服。
1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1.6 附注
12 《外台》卷十七引《古今录验》
12.1 方名
12.2 组成
干薯蓣2两,苁蓉4两,牛膝2两,菟丝子2两(酒渍),杜仲2两,赤石脂2两,泽泻2两,干地黄2两,山茱萸2两,茯苓2两,巴戟天2两(去心),五味子1两半,石膏2两(研),远志1两(去心),柏子仁1两,白马茎筋(干之)2两(炙)。
12.3 功效
补十二经脉,起发阴阳,通内制外,安魂定魄,开三焦,破积聚,厚肠胃,消五脏邪气,除心内伏热,强筋练骨,轻身明目,除风去冷。
12.4 主治
丈夫五劳七伤,头痛目眩,手足逆冷,或烦热有时,或冷痹骨疼,腰髓不随,食虽多不生肌肉,或少食而胀满,体涩无光泽,阳气衰绝,阴气不行。
12.5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空腹用酒送下,日2次。
12.6 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2.7 用药禁忌
忌大酢、芜荑、蒜,陈臭物。
13 《金匮》卷上
13.1 方名
13.2 别名
13.3 组成
薯蓣30分,当归10分,桂枝10分,曲干地黄10分,豆黄卷10分,甘草28分,人参7分,芎6分,芍药6分,白术6分,麦门冬6分,杏仁6分,柴胡5分,桔梗5分,茯苓5分,阿胶7分,干姜3分,白蔹2分,防风6分,大枣100枚(为膏)。
13.4 功效
调理脾胃,益气和荣。
13.5 主治
虚劳,气血俱虚,外兼风邪。头晕目眩,倦怠乏力,心悸气短,肌肉消瘦,不思饮食,微有寒热,肢体沉重,骨节痠痛。
13.6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空腹酒送下,100丸为剂。
13.7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13.8 各家论述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方中以薯蓣为主,专理脾胃,上损下损至此可以撑持;再以人参、白术、茯苓、干姜、大豆黄卷、大枣、神曲、甘草以除湿益气;以当归、芎、芍药、地黄、麦冬、阿胶以养血滋阴;以柴胡、桂枝、防风以升邪散热;以杏仁、桔梗、白蔹以下气开郁;惟恐虚而有热之人,资补之药,上拒不受,故为散其邪热,开其逆郁,而气血平顺,补益得纳,亦至当不易之妙术也。
13.9 附注
大山蓣丸(《局方》卷五)、团参补气丸(《鸡峰》卷九)、山芋丸(《普济方》卷二三一)。本方方名,《中国医学大辞典》引作“百疾薯蓣丸”。
14 《千金》卷十四引徐嗣伯方
14.1 方名
14.2 组成
薯蓣28分,桂心7分,大豆黄卷7分,鹿角胶7分,当归10分,神曲10分,人参10分,干地黄10分,防风6分,黄芩6分,麦门冬6分,芍药6分,白术6分,甘草20分,柴胡5分,桔梗5分,茯苓5分,杏仁5分,芎5分,白蔹3分,干姜3分,大枣100枚(取膏)。
14.3 主治
14.4 用法用量
先食服1丸,日3次。
1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合白蜜枣膏为丸,如弹子大。
15 《本事》卷一
15.1 方名
15.2 组成
薯蓣1两,人参1两,沙参1两,远志1两,防风1两,真珠母1两,紫石英(研,水飞)1两,茯神1两,虎骨1两,虎睛1对(2味须真),龙齿1两,华阴细辛1两,石菖蒲1两,五味子1两,丹参1两。
15.3 主治
15.4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食后、临卧金银薄荷汤送下。
15.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5.6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薯蓣即山药也,气味甘平,入足太阴、阳明;人参气味甘温,能补五脏之阳;沙参气味甘苦微寒,能补五脏之阴;远志气味辛温,入手、足少阴;防风气味甘温,入足太阳;真珠母气味咸苦寒,入足厥阴;紫石英气味辛温,入足厥阴;茯神气味甘平,入手少阴;虎骨气味咸辛,入足厥阴;虎睛气味咸平,入手太阴,能定魄;龙齿气味凉涩,入足厥阴,能安魂;细辛气味辛温,入肾;石菖蒲气味辛平,入手少阴,五味子气味酸苦咸微温入肾,收敛散逆之气;丹参气味苦微寒,入手少阴。手少阴惊恐所致之病久不愈,致神不内守,魂魄飞扬,填补五脏之阴阳,使心肾交合,外邪写能侵入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