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里
通里位于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处。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前臂深筋膜,在尺动、静脉和尺神经的桡侧穿尺侧腕屈肌(腱),进入指深屈肌,再经前臂屈肌后间隙达旋前方肌。通里穴主治暴喑、舌强不语、心悸怔忡、腕臂痛。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眩晕,神经衰弱,癔病性失语,精神分裂症;
-
通理
主治崩漏。通里穴在手少阴心经中的位置通里在上肢内侧部经穴中的位置通里穴的位置通里穴的位置(手少阴心经)通里穴的位置(肌肉)通里穴的位置(骨骼)取法:仰掌,在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当神门与少海连线上,腕横纹上1.5寸处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指深屈肌→旋前方肌。
-
十六络脉
概述:络即网络,络脉是指经脉分出网络全身的支脉,与经相对。予谓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起于长强穴,挟脊柱两旁肌肉上行至项部,散布头上,复向下行于肩胛的左右,分别走向两侧足太阳经,深入于脊旁肌肉。
-
十五络脉
概述:十五络脉又称十五络、十五别络。除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十二络脉外,在躯干部,任脉在身前分出一支,督脉在身后分出一支,足太阴脾经有一大络从身侧分出。治疗胸腹、腰背和胁肋部病症。各络脉均有一络穴。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可取本经络穴长强治疗。
-
十五别络
概述:十五络脉又称十五络、十五别络。除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十二络脉外,在躯干部,任脉在身前分出一支,督脉在身后分出一支,足太阴脾经有一大络从身侧分出。治疗胸腹、腰背和胁肋部病症。各络脉均有一络穴。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可取本经络穴长强治疗。
-
十五络
概述:十五络脉又称十五络、十五别络。除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十二络脉外,在躯干部,任脉在身前分出一支,督脉在身后分出一支,足太阴脾经有一大络从身侧分出。治疗胸腹、腰背和胁肋部病症。各络脉均有一络穴。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可取本经络穴长强治疗。
-
手少阴之别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半字应据《黄帝内经太素》卷九《十五络脉》、《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第一及《圣济总录》卷一九一删),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从腕关节后1寸处的通里穴分出,沿本经上行进入心中,再向上联系舌根部,归属于目系(眼后联系于脑的组织)。
-
手少阴络脉
手少阴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半字应据《黄帝内经太素》卷九删),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该络脉从腕上1寸的通里穴处分出,别走手太阳小肠经,在腕后1.5寸处与本经相并上行,进入心中,上连舌本,属于目系。可取手少阴络穴治疗。
-
十二络脉
概述:十二络脉指十二经之络脉。《素问·气穴论》:“孙络之脉别经者…原称手太阳之别,又称支正。一支走向手阳明经脉;均可取本经络穴外关治疗。分支在通里穴处走向手太阳经脉。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可取手厥阴络穴内关治疗。均可取本经的络穴大钟治疗。
-
十四络脉
概述:十四络脉指十二经脉及任脉、督脉的络脉。原称手太阳之别,又称支正。一支走向手阳明经脉;均可取本经络穴外关治疗。分支在通里穴处走向手太阳经脉。虚证见不能说话。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可取手厥阴络穴内关治疗。均可取本经的络穴大钟治疗。取本经络穴丰隆治疗。
-
移光定位针刺心法
⑤阴经的六个原穴,按照《千金》及《大全》的意见,分别采用中都(肝),通里(心),公孙(脾),列缺(肺),水泉(肾),内关(包络)以代之。子午流注与移光定位的针灸方法,仅是以穴应病,即不论病证的千变万化,而取穴的规律则是一成不变的,这似乎有失于凝固和板滞,祛痘祛好有脓还脸红。
-
阳水·湿热蕴结证
定义:阳水·湿热蕴结证(yangedemawithsyndromeofaccumulationandbindingofdamp-heat)是指湿热内蕴,水湿外泛肌肤,以浮肿较剧,肌肤绷紧,腹大胀满,胸闷烦热,气粗口干,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细滑数等为常见症的阳水证候。方中羌活、秦艽疏风透表,使在表之水气从汗而疏解。
-
心悸·心虚胆怯证
定义:心悸·心虚胆怯证(palpitationwithsyndromeofheartdeficiencyandtimidity)是指心气不足,胆腑怯弱,以心悸,善惊易怒,坐卧不安,多梦易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舌象多正常,脉细略数或弦细等为常见症的心悸证候。若惊悸心胆虚怯可加炙甘草以补益心气,心阴不足加柏子仁、五味子、酸枣仁以养心安神收敛心气。
-
怔忡
治则益心安神,定悸止惊处方郄门神门心俞巨阙方义以安神定悸为主,取心包经郄门,心经原穴神门,两穴合用宁心定惊;随证配穴心胆气虚—胆俞,心脾两伤—脾俞,心肾不交—肾俞、太溪,心阳不振—膻中、气海,心脉痹阻—血海、内关。
-
阴火怔忡
治则益心安神,定悸止惊处方郄门神门心俞巨阙方义以安神定悸为主,取心包经郄门,心经原穴神门,两穴合用宁心定惊;随证配穴心胆气虚—胆俞,心脾两伤—脾俞,心肾不交—肾俞、太溪,心阳不振—膻中、气海,心脉痹阻—血海、内关。
-
疮疡内消法
疮疡内消法疮疡内治法中“消、托、补”三大法则之一。《外科精义》卷上:“《内经》谓治病必求于本,盖疮疽本乎中热之郁结不通也,其风邪寒气所聚也,治之宜温热之剂和血令内消也”,“夫痈疽丹肿,结核瘰疬,初觉有之,即用内消之法”。
-
卑惵
概述:卑惵(diē碟)(guiltcomplexduetoheartbloodinsufficiency)为病证名。治则益心安神,定悸止惊处方郄门神门心俞巨阙方义以安神定悸为主,取心包经郄门,心经原穴神门,两穴合用宁心定惊;随证配穴心胆气虚—胆俞,心脾两伤—脾俞,心肾不交—肾俞、太溪,心阳不振—膻中、气海,心脉痹阻—血海、内关。
-
忪悸
忪悸为病症名。心血不足者加膈俞、脾俞、足三里;痰火内动者加丰隆、解溪;水饮内停者加脾俞、胃俞、三焦俞;瘀血阻滞者加曲泽、血海;心神不宁加通里、丘墟;阴虚火旺加厥阴俞、阴交、太溪。②水针:取内关、心俞、郄门、厥阴俞,每次选1~③耳针:取心、脑、下脚端、神门、小肠等穴,轻刺激。
-
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刺灸法:治则滋养肝肾,理气活血,通络化瘀处方百会大椎四神聪悬钟足三里合谷方义百会为诸阳之会,能醒脑开窍,大椎通阳活络,四神聪为经外奇穴,具宁神醒脑益智之功,悬钟为髓会,可益髓通脑、强壮筋骨,足三里、合谷培补后天、调理气血。耳针法:选穴枕皮质下心肾交感神门方法毫针刺,每次3~
-
清胰汤1号
《新急腹症学》:方名:清胰汤1号组成:柴胡5钱,黄芩3钱,胡连3钱,白芍5钱,木香3钱,元胡3钱,大黄5钱(后下),芒消3钱(冲服)。功效:理气开郁,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主治:急性胰腺炎。肝郁气滞,脾胃实热或脾胃湿热,以及便结腑实。脾胃湿热,可加清热利湿药。方中柴胡、白芍、木香有调气舒肝、缓急止痛之功;
-
灰底黑纹舌
灰底黑纹舌为舌象。又称黑苔灰纹舌,中心黑苔,舌边起灰纹重晕。为里实热证。若大便闭结、脉实者,可通里攻下,若里未结实,热邪炽盛,可清热解毒(见《伤寒舌鉴》)。
-
攻下法
攻下法为治法,又称下法、泻下、攻下、通里、通下。八法之一。指用具有通便、逐水、润肠作用的方药治疗胃肠积滞、大便秘结、水饮积聚停滞病证的治法。在针灸学中,是一种选用具有理肠导滞、分清泌浊的穴位,以通导大便、清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对年老体弱者应慎用,孕妇和月经期及病无实结者不宜使用。
-
心悸·痰火扰神证
定义:心悸·痰火扰神证(palpitationwithsyndromeofphlegm-firedisturbingspirit)是指痰与火结,内扰心神,以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心悸证候。
-
下焦吐
见《活法机要·吐证》:“下焦吐者,皆从于寒,地道也。其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当以通里攻下药通其秘塞,温其寒气。大便渐通,复以中焦药和之,不令大便秘结而自愈也。”可选用半硫丸、木香匀气散、附子理中汤等方。
-
外科消法
外科消法同内消。内消为治疗方法之一。是运用消散的药物,使初起尚未化脓的肿疡得到消散。如有表证者需解表;里实者需通里;热毒蕴结者需清热解毒;寒邪凝聚者需温通;湿邪阻滞者需祛湿;有气滞者需行气;有血瘀者需行瘀和营等。如疮已形成,则不宜使用本法,以免毒散不收,损伤气血,致使肿疡破溃难以收口。
-
白苔双灰舌
白苔双灰舌为白苔满布,有两条灰色苔呈纵形排列的舌象。若灰苔色润,可刮净者,为脾胃虚寒夹食滞,宜温中健脾消滞;若苔干厚无津,刮之不净,为肠胃热结已实,宜通里攻下(见《伤寒舌鉴》)。
-
手少阴心经穴
手少阴心经穴指归属于手少阴心经的穴位。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单侧9穴。
-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指宋代针灸家马丹阳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十二个治病要穴。《针灸大全·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这些穴位,具有取用方便,治病效验的特点,为历代针灸家所重视。
-
聋哑
聋哑的病因病机:聋哑可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头部外伤、急性热病及药物中毒等原因而造成。体针:治聋可取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中渚、外关、阳陵泉等穴为主。治哑可取哑门、廉泉、通里等穴为主。水针:取穴可参考体针,每次 选1~2穴,用维生素B1或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射0.5~或用654-2,每穴注射5mg,隔日1次。
-
通阳
通阳是指治疗寒湿阻遏、痰凝瘀阻等引致阳气不通的方法。如胸阳为痰浊阻闭的胸痹证,针灸临床常选用心俞、巨阙、厥阴俞、膻中、内关、通里、丰隆、足三里、三阴交等穴。诊断要点寒凝瘀阻血脉引致四肢厥冷,针灸临床常选用局部阿是穴及三阴交、关元(或气海)等穴。
-
胆囊炎、胆石症
胆囊炎、胆石症急腹症之一。甚则恶寒发烧,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少赤,面目俱黄;若热入营血,则有高热神昏、瘀斑衄血、舌绛苦燥;如邪热内陷可致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出现亡阴亡阳之危候。治宜清热解毒,理气利湿,通里攻下为主。可用大陷胸汤、大柴胡汤、茵陈蒿汤等随症加减。
-
夹白
夹白即侠白。见《针灸学》(南京)。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阴肺经。为手太阴之别。正坐或仰卧垂臂取穴。有宣肺通络作用。如咳逆上气、哮喘、支气管炎、心痛短气、神经性心悸、干呕烦满、上臂前外廉痛及紫白癜风、鼻出血等。本穴配内关,通里治心绞痛、胸痛;配郄门、间使、大陵、内关、天泉治正中神经痛。一般直刺0.5~
-
复方小承气汤
处方:大黄10克(后下)厚朴10克枳壳10克大腹皮15克党参15克功能主治:补气行气,通里消胀。治胃大部切除术后腹胀。用法用量:水煎,由导管注入小肠。摘录:《急腹症方药新解》
-
驱蛔承气汤
《新急腹症学》:方名:驱蛔承气汤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槟榔、使君子、苦楝皮。功效:驱蛔杀虫,通里攻下。主治:虫结腹痛,腹胀拒按。主治:胆道蛔虫病蛔热型。发热,不思饮食,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脉象弦滑或滑数,舌苔黄腻或黄燥。见于该病并发轻型胆道感染或单纯性胰腺炎者。
-
清胰陷胸汤
《急腹症方药新解》:方名:清胰陷胸汤组成:柴胡10-15g,黄芩15g,胡黄连15g,木香10g,元胡10g,大黄15-30g(后下),芒消10-15g(冲服),甘遂末1g(冲服)。功效:疏肝理气,通里攻下。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2剂,分4次服。各家论述:柴胡、木香调气舒肝,缓急止痛;大黄、芒消、甘遂下热逐水。
-
灰黑舌尖
灰黑舌尖为舌象。舌尖灰黑,中渐红至根,是胃有食滞、胸膈热盛之候。宜缓下调胃。若里结已成,当通里攻下(见《伤寒舌鉴》)。
-
灰色舌
灰色舌为舌象。有寒证、热证之别。纯灰全舌无苔而少津,为里热证,伴见烦渴或二便俱闭,或昏迷不省人事,脉沉伏,宜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使若灰色舌润而无苔,为里虚寒证,伴见腹痛,呕吐,腹泻,手足冷,脉沉细,宜温中散寒。灰色舌亦可见于内夹寒食、冷痰、水饮者(见《伤寒舌鉴》)。
-
疮疡疏通法
疮疡疏通法疮疡的内治法则之一。今称通里法。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指应用泻下药物,使蓄积于脏腑的毒邪得以疏通排泄,以促进疮疡治愈的方法。该法适用于疮疡初、中期,内蕴热毒较盛者,方剂可选用内疏黄连汤等。若阴虚火旺,胃肠失于濡润者,则用润肠汤。
-
柴胡解毒汤
《扶寿精方》:柴胡解毒汤:处方:柴胡2钱,黄芩1钱5分,半夏1钱,人参8分,甘草3分,黄连1钱5分,栀1钱,黄柏8分。功效:疏肝清热,通里攻下。主治:胆道感染湿热型或实火型。症见身热,口干,百苔黄腻,脉洪大。湿重,重用茵陈、郁金、金钱草、栀子、大黄;痛重,加玄胡、川楝子;气阴欲脱,加独参汤、生脉散。
-
柴芩承气汤
处方:金银藤30g,蒲公英30g,柴胡15g,黄芩15g,青香藤10g,金铃子10g,陈皮10g,大黄10g,芒消10g(冲服)。功能主治:清肝解郁,通腑行气。用法用量:水煎服,日1-2剂。大黄、芒消通里攻下。临床应用: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治疗97例病人,治愈96.9%,减轻2.1%,只6例并发胆道感染使用了抗菌素。摘录:《急腹症方药新解》
-
胆道排石汤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胆道排石汤:处方:金钱草3克茵陈郁金各15克枳壳木香各9克生大黄6~摘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肖银昌方:胆道排石汤:处方:黄连6-12克,黄柏6-12克,黄芩6-12克,茵陈12-24克,郁金12克,金钱草30克,猫爪草9-24克,大黄5-20克,法夏12克,西党12克,木香6-12克,甘草6克。摘录:肖银昌方
-
胆道排石汤II号
处方:双花连翘金钱草茵陈郁金各30克木香18克黄芩枳实各12克大黄30克芒消6克功能主治:清热燥湿,通里攻下。主湿热型或脓毒型胆道系统感染、胆石症。胁痛如掣如绞,拒按,或可触及包块,发热,口苦咽干,恶心呕吐,或有黄疸,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甚则高热,神昏,皮肤瘀斑。用法用量:水煎服。
-
复方红藤煎
处方:红藤30-60克,乳香6克,紫花地丁30克,连翘10-15克,玄胡索10克,没药6克,大黄10-15克,丹皮10克,金银花15-20克,枳壳10-15克,赤芍15克,生甘草5克。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通里攻下,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主热毒炽盛,蕴结肠腑,气滞血瘀。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李树人方
-
鲫鱼散
《万氏家抄方》卷三:鲫鱼散:处方:鲫鱼1个(破开,去肠,入白矾令满,瓦上烧存性)。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三《杨氏家藏方》卷十三:方名:鲫鱼散组成:鲫鱼7枚(长2寸者),莨菪子3钱。此亦治反胃之病,中宫虽有阴窃踞,不耐辛温之刚燥,甘温酸咸之品引浊下趋,即以陈米饮调中,勿使中土失职,真王道之药也。
-
三黄排石汤加减
处方:黄芩15克,生大黄15克(后下),山栀子15克,茵陈30克,金钱草50克,双花15克,郁金15克,木香10克,厚朴12克,芒硝10克(冲)。功能主治:清热化湿,通里攻下,利胆排石。主肝胆湿热蕴结,胃肠实热。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李世忠方》
-
乌梅承气汤
处方:大黄9-15克(后下),芒硝6-9克(冲服),川朴6克,枳实6克,乌梅6克,川椒2克,川连3克。功能主治:通里攻下,安蛔止痛。主虫积结聚,壅塞肠腔,郁滞不通。亦可配合使用本方灌肠,以本方1剂,煎取300-500毫升,5岁以下灌300毫升,5岁以上灌500毫升。呕吐不甚,腹胀不着,能配合治疗者,不用插胃管,可直接口服。
-
支膈
支膈为证名,指胸膈阻塞不适感。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类经·十五别络病刺》:“手少阴之络名通里,在腕后一寸陷中,别走手太阳者也。此经入心下膈,故邪实则支膈,谓膈间若有所支而不畅也。”
-
同名经配穴法
同名的经配穴法(combinationofpointsofname-samechannelscombinationofpointsofname-samemeridians)为配穴方法之一。又称同名经配穴法。如《百症赋》:“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钟而明。”又如癫狂,取手太阴经的少商和足太阴经的隐白;偏头痛,取手少阳经外关和足少阳经足临泣等。
-
千金十一穴歌
《千金十一穴歌》为针灸歌赋名。见《针灸大全》。歌曰:“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诀;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胸项如有痛,后溪并列缺;环跳与阳陵,膝前兼腋胁。《千金十一穴歌》较《天星十二穴歌》少承山、太冲、通里,而多一后溪。
-
柴胡消痈汤
10g,芒消5~5g,法半夏3~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通里泻火。主胆道感染,痈疡型(脓毒型)。用法用量:热重,重用柴胡、黄芩,选加紫地丁、野菊花、黄连;湿重,重用茵陈、郁金、金钱草、栀子、大黄;痛重,加玄胡、川楝子;呕吐,加半夏、竹茹、生姜;瘀血,加丹参、川芎、红花;气阴欲脱,加独参汤、生脉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