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踝骨
踝骨为骨骼名。俗名孤拐骨。指踝关节内、外侧圆形的骨性隆起。在内者称内踝,是胫骨的下端;在外者称外踝,是腓骨的下端。又手腕两旁的圆形高骨古时亦名踝骨。杨上善说:“足胫骨与足腕骨相属之处着胫骨端内外高骨名日内踝;手之臂骨之端内外高骨亦名为踝也。”
-
孤拐骨
孤拐骨即踝骨。踝骨为骨骼名。指踝关节内、外侧圆形的骨性隆起。在内者称内踝,是胫骨的下端;在外者称外踝,是腓骨的下端。又手腕两旁的圆形高骨古时亦名踝骨。杨上善说:“足胫骨与足腕骨相属之处着胫骨端内外高骨名日内踝;手之臂骨之端内外高骨亦名为踝也。”
-
孤拐
孤拐即外踝。踝骨为骨骼名。俗名孤拐骨。指踝关节内、外侧圆形的骨性隆起。在内者称内踝,是胫骨的下端;又手腕两旁的圆形高骨古时亦名踝骨。杨上善说:“足胫骨与足腕骨相属之处着胫骨端内外高骨名日内踝;手之臂骨之端内外高骨亦名为踝也。”
-
腓骨长短肌腱滑脱
腓骨长短肌腱滑脱(slidingoflongandshortmuscletendonoffibula)为病名。是指以外踝后方肿胀、瘀斑、压痛,足部主动外翻或抗阻力外翻时疼痛加重,背伸、外翻足部时,腓骨肌腱滑向外踝前方,并有弹响和疼痛;跖屈踝关节时自行复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
鞋带疽
鞋带疽病名。指足上内踝处所生之附骨疽。《医宗金鉴》卷七十一:“在内踝者名走缓,又名鞋带疽。”相当于踝关节结核及骨髓炎。详见内踝疽条。
-
粪毒块
粪毒块病名。见顾伯华《中医外科临床手册》。本病以足踝、趾间、脚底为多见,症见初起脚部有瘙痒感,继之出现散在的红色丘疹及块状风团,有时可见水泡及脓疱,踝部常有水肿,搔破后可伴发臁疮。治宜清热解毒,祛风利湿之剂,外用三黄汤温洗或青黛膏外搽。即钩虫皮炎。
-
穿踝疽
穿踝疽病名。指生于踝关节之附骨疽。初起内踝肿痛,痛彻骨底,举动艰辛,甚则窜及外踝通肿。治宜初起用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清热化湿,行瘀通络;成脓期应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上方加炙山甲、皂角刺;溃后形体虚弱者补之可用十全大补汤等。本病相当于踝关节结核之骨髓炎等。
-
足痛
足痛为症状名,是指踝关节以下部位疼痛,包括足心痛、足背痛、足跟痛、足趾痛等。足痛一证,有虚实之分。气虚血亏足痛,是久病或大病之后,气虚血亏,血虚不荣所致。《古今医鉴·脚气》:“凡足疼痛,皮不肿赤,筋不拘急,遇夜痛甚,凡此气虚而血不荣也。”《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
曲尺
曲尺为经外奇穴名。位于足背内侧,内踝前下方,当胫骨前肌腱与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主治少腹疼痛、遗精疝气等,一般艾炷灸3~《医心方》引“《小品方》曰:在一脚跌上,胫之下,接腕曲屈处,对大指岐,当踝前,两筋中央陷者中,是也。”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腕踝针
概述:腕踝针:1.针刺腕关节或踝关节部的特定点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其针刺的点(穴)分布在距腕上或踝上两横指处,分别适应全身各部的病症。针刺时沿皮进针,向上方刺入1.4寸左右,不需出现感应,留针半小时以上。可用于治疗功能性的疾病和神经性疼痛。张心曙编著。书中介绍了腕踝针的由来、特点、临床应用、作用原理等。
-
伸踇长肌运动点
伸踇长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小腿远端伸侧正中线,踝横纹上方约3横指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足跟不落地合并足外翻)。一般直刺0.5~1.0寸。
-
林白
林白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穴位小词典》。位于小腿远端伸侧,内外踝连线与胫骨前肌腱外缘之交点上0.4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下肢瘫痪。一般针0.3~0.5寸。
-
治转筋
治转筋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足内踝上缘,直对内踝高点之凹陷中。左右计2穴。主治腰痛、恶疮溃烂、转筋、腓肠肌痉挛、关节痛。一般灸7~14壮。
-
胫下
胫下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小腿伸侧远端,胫骨前嵴向外旁开1寸,平踝关节前横纹中点直上3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足下垂、下肢瘫痪。一般直刺0.5~1.0寸。
-
隆扎穴
隆扎穴为古藏医刺络穴位。出藏医书《四部医典》。位于小腿内踝上方的静脉,相当于足厥阴肝经蠡沟穴部位。主治脾朗头病(急腹症),其症状如十二肋部剧痛、腹胀、饮冷水而发作等。
-
跟平
跟平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足跟部小腿三头肌腱上,内外踝高点连线之中点。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足下垂。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
窭
窭指空穴。《足臂十一脉灸经》:“足泰阳脉:出外踝窭中……”空穴即孔穴。空通孔。《黄帝内经灵枢·贼风》:“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空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
-
踝点
踝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手拇指掌指关节背侧桡侧缘,拇指成屈曲位取穴。左右计2穴。主治胸痛、踝关节痛、风湿等。一般紧靠骨膜直刺0.2~0.3寸,不刺及骨膜。
-
踠
踠为胫、腓两骨下端之曲节。今称踝关节;或称足踠。
-
八溪
八溪即上肢的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膝关节、踝关节,左右共八处,故称八溪。溪,肉之小会。《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此四支(肢)八溪之朝夕也。”
-
小腿
小腿指下肢膝以下至踝部分。
-
四气街
四气街又称四街。气街指经络之气通行的径路。全身分四气街。《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冲)与承山、踝上以下。”说明经络在头面、胸、腹、胫的分部联系。
-
膝外翻
概述:膝外翻(genuvalgum)为病名。是指以两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膝能相碰,两足内踝分离而不能靠拢为主要表现的畸形疾病。症状:双下肢以膝关节为中心向内成角,两踝间距离明显增宽,小腿偏向外侧,整个下肢好像大写的“X”一样的畸形疾病。
-
四肢大关节
四肢大关节(bigjointsoffourlimbs)是指肩、肘、腕、髋、膝、踝关节。
-
鸭怪
鸭怪病名。见《中医外科法》(上海中医学院编)。患者均有接触秧田水的病史。以小腿伸侧常见,患处皮损处可呈现绿豆或黄豆大丘疹或丘疱疹,疱底绕以红晕,呈散在分布,剧痒,甚者从膝部到踝部红肿明显。以外治为主,可用三黄洗剂或射干溶液外搽,或用枯矾粉、青黛散外扑。即禽类血吸虫尾蚴皮炎(属于稻田皮炎之一种)。
-
足少阳脉
足少阳脉为早期经脉名。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足少阳经类似。《足臂十一脉灸经》载:“足少阳脉:出于踝前;支之肩髆;其病:病足小趾次趾废,(月谷)外廉痛,(月谷)寒,膝外廉痛,股外廉痛,髀外廉痛,胁痛,头颈痛,产马,缺盆痛,瘘,聋,枕痛,耳前痛,目外眦痛,胁外肿,诸病此物者,皆灸少阳脉。”
-
足厥阴脉
足厥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足厥阴经类似。《足臂十一脉灸经》:“足厥阴脉循大趾间,以上出胻内廉,上踝八寸,交泰阴脉,循股内,上入xx间。其病,病xx搔,多溺,嗜饮,足跗肿,疾痹,诸病此物者,皆灸厥阴脉。”
-
太阳经脚气
太阳经脚气为病证名,脚气病之一。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指风寒暑湿流注足太阳膀胱经而成的脚气。症见头痛,目脱,项强,腰脊连体枢、循髀外出外踝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皆痛。若风胜者,自汗;寒胜者,无汗、痛甚;暑胜者,热烦;治宜发散,用麻黄左经汤等方。
-
少阳维
概述:少阳维为经外奇穴名。位置:《外台秘要》:“少阳维二穴,在内踝后一寸动筋中是。”所述位置似与足少阴肾经太溪穴同位。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将其定位在太溪与复溜穴正中间。功能主治:主治脚气,下腿慢性湿疹,狼疮,下肢麻痹等。刺灸法:直刺0.3~或艾条灸5~
-
少阳脉
少阳脉为经脉名,即足少阳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少阳脉,系于外踝之前廉,上出鱼股之外,出口上,出目前。心与胁痛,不可以反稷(侧),甚则无膏,足外反,此为阳厥。是少阳脉主治其所产病:□□□头颈痛,胁痛,疟,汗出,节尽痛,脾(髀)外廉痛,□痛,鱼股痛,膝外廉痛,振寒,足中指踝(痹),为十二病。”
-
挪脚踝骨入臼手法
挪脚踝骨入臼手法正骨手法之一。踝关节脱臼的整复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其方法步骤为:以脚内翻、外踝凸出的脱臼为例:医者环握足部并向远端牵引,同时以两拇指压腓骨下端,余指外翻足部以复其位,再使关节屈伸活动数次即可。
-
筋疽
生于椎旁或踝关节等之痈疽。①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筋疽,皆发脊两边大筋,其色苍,八日可刺,若有脓,在肌腹中,十日死”。证治参见外痈条。②又名痿漏、曲疽、冷疽。出《外科启玄》卷六。指生于昆仑穴(在外踝与跟腱之中央凹陷部腓骨短肌中)处之无头疽。证治详见足跟疽条。
-
脚踝骱
脚踝骱解剖部位名。指踝关节。见《伤科补要》卷二。
-
跟
在对耳 上脚前上部。耳穴·跟位于对耳 上脚的前上方,近三角窝上部。主治病症:耳穴·跟主治足跟痛。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人体部位名·跟:跟指足后跟。《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
-
穿踝痰
穿踝痰病名。即指生于踝部之流痰。证治见流痰条。
-
对耳轮上脚
对耳轮上脚指对耳轮向上分叉的一支。其上分布着趾、踝、膝等耳穴。
-
椒汤
《圣济总录》卷八十四:椒汤:处方:蜀椒6升(未经蒸者,用生绸作袋子2个,每个长8-9寸,纳椒入袋中,实筑之,仍缝袋口)。功能主治:脚气挛肿,腰胯不随。若两脚觉痹牵风如虫行,头项肢体,皆有汗出,腹中鸣,此是气下,即止。若觉微利,此是病状通泄也。注意:宜食酥蜜姜汤并鹿肉。主治:虫齿痛。
-
茅灰涂方
处方:茅草(屋四角者,取烧灰,研)、鸡子白。功能主治:小儿尿灶丹,从踝及髀起。用法用量:上2味和调如糊,涂之。以愈为度。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
蜥形类
蜥形类亦称蜴形类。为与鱼形类及哺乳类相对之类型。为爬行类与鸟类之合称。枕骨之髁状突起为一个,颅骨与下颌间有方骨介于其间,踝关节为附骨间的关节。成年动物之排泄器为后肾,有共泄腔。卵为多黄卵、端黄卵,以坚固卵壳包裹而产于地上,进行盘状卵裂。为赫克斯列(T.H.Huxley)所创之术语。
-
跟腱炎
跟腱炎(Achillestendinitis)为病名。是指跟腱及周围的腱膜在行走、跑跳等剧烈运动时遭受劳损,发生部分纤维撕裂、充血、水肿、纤维变性,甚至钙化等,以局部疼痛,足跟不能着地,踝关节背伸疼痛加重等为主要表现的无菌炎症性疾病。
-
臂阳
臂阳为人体部位名。指臂的外侧。《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
-
足
足为人体部位名。指足趾至踝的部分。《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
-
足下垂点
足下垂点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脑清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小腿伸侧远端,胫骨前嵴外缘,踝关节前横纹中点直上2寸。主治嗜睡、头晕、健忘、小儿麻痹后遗症、足下垂等。一般直刺0.5~
-
足踠
足踠即踠。踠为胫、腓两骨下端之曲节。今称踝关节;或称足踠。
-
针灸推拿应用解剖与临床
《针灸推拿应用解剖与临床》为书名。严振国主编。该书以人体各个局部常见疾病为中心,阐明每个疾病的症状、临床解剖、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原则、针灸和推拿治疗方法和措施。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下篇为四肢部,分为肩部和臂部,肘部和前臂部、腕部和手部、臀部、股部、膝部、小腿部、踝部和足部等八章。
-
伸趾短肌运动点
伸趾短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足背部,内外踝高点连线中点下1.5寸(或2横指),左右两侧各1穴。左右计4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0.3~0.5寸。
-
滚摇
滚摇推拿手法名。见《中医正骨经验概述》。指医生握住患者肢体进行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的旋转滚动。如腰部滚摇时病员仰卧,两髋屈曲,医生一手扶住双膝,一手扶住两踝,旋转髋关节,使腰部也随之活动。
-
跗属
跗属为人体部位名,指跗骨与胫骨连接部。足上曰跗,其外侧近踝者曰跗属。《黄帝内经灵枢·骨度》:“膝腘以上至跗属,长一尺六寸。跗属以下至地、长三寸。”
-
大关节
大关节为人体部位名,指人体较大的关节,如各椎间关节及肩、肘、腕、髋、膝、踝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客胜则大关节不利。”《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
-
大关节不利
大关节不利为症状名,指四肢的肩、肘、腕、股、膝、踝等关节伸屈不利。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多由风、寒、湿邪侵袭经络,气血痹阻所致。本症可见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