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乙神针
概述:太乙神针:1.艾灸条的一种;《中国针灸学词典》:近代多以檀香、山柰、羌活、桂枝、木香、雄黄、白芷、沉香、独活、硫黄、甘松、香附、丹参、细辛等药与艾绒混和制成艾条。流传的各种刊本甚多,有不少改编本,增订穴位及歌赋而改易书名者:如《太乙针方》、《太乙神针灸法》、《太乙神针集解》等,内容大致相同。
-
阴症散毒针
阴症散毒针为艾卷灸法之一。药物处方:乳香、没药、羌活、独活、川乌、草乌、白芷、细辛、牙皂、硫黄、山甲、大贝、灵脂、肉桂、雄黄各3克,蟾酥、麝香各1克,艾绒30克。艾卷制法及操作同太乙神针。近代多以檀香、山柰、羌活、桂枝、木香、雄黄、白芷、沉香、独活、硫黄、甘松、香附、丹参、细辛等药与艾绒混和制成艾条。
-
韩贻丰
韩贻丰为清代针灸家。工诗文,善书法,旁通医学,尤赏识“雷火针”治病,并对之加以改进,名“太乙神针”,所治多效,乃有医名。此法名为针,实乃以药物施灸。后又于崆峒山获无名道人传《铜人穴道图》十四幅,遂于康熙五十六年撰成《太乙神针心法》二卷,从而推广了太乙神针之传播。上卷为证治法;下卷有针治医案。
-
艾条灸
8克,与艾绒拌匀)称药艾条。艾条(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艾条灸的分类:艾条灸按其操作方法,可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二种。清《陈修园医学丛书·太乙神针》附载有叶圭的操作法:“将针(指艾条)悬起,离布半寸许,药气自能隔布透入…操作时可集中熏灸一处,也可作较大范围的回旋灸,也可作一起一落的雀啄灸。
-
实按灸
概述:实按灸(pressingmoxibustionpaperorcloth-separatedmoxibustion)为艾条灸的一种。每次按灸应以病人感到穴位皮肤温热或略有灼痛为度,热力不宜过高或过低。过低则药力不能透达,影响疗效。各种药物艾条的共同点是所选药物大多是辛香行气、温阳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品,故适用于各种寒证、虚证、痛证、瘀证。
-
艾卷灸
概述:艾卷灸为灸疗方法名。艾条灸按其操作方法,可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二种。又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三种。是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寸左右距离,使患者有温热而无灼痛的一种方法。亦有认为相对烧灼灸而言,凡可使患者产生温热感觉的灸法,均称为温和灸。古代的太乙神针、雷火针灸法属此范畴。
-
太乙离火感应神针
《太乙离火感应神针》为书名。清·虚白子、七宝生校。刊于道光十六年(1886年)。书中主要介绍太乙神针的用法,并附有治病图说。
-
艾灸
概述:艾灸(moxa-woolmoxibustion)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灼体表腧穴的灸法。艾灸的分类:因艾绒制成的形式及运用方法的不同,艾灸可分艾炷灸、艾卷灸、灸器灸等。临床上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方法。久病体质虚弱,艾炷宜小,壮数宜少。见清·雷少逸《灸法秘传》。详见温灸器灸条。
-
邱时敏
邱时敏为清代针灸家。《太乙神针》一书的作者。
-
周壅和
周壅和为清代医家。与范毓䭲一起编成了《太乙神针附方》一书。范毓䭲为清代针灸家。字培兰。履贯不详。倡用“太乙针”治病。后同周雍和编成《太乙神针附方》一书。此法由是推广。
-
太乙神针心法
《太乙神针心法》为书名。清·韩贻丰撰。二卷。成书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上卷为证治法;下卷有针治医案。书后还附有太乙神针传授渊源诫文。
-
太乙神针灸法
《太乙神针灸法》为《太乙神针》的改编本。原是在药卷灸法的一种形式即雷(神)针的基础上调整了原来的处方而重新命名的,有其一定的疗效和特点。首载太乙神针方,次为用针法、人神禁忌、正面及背面穴道图及说明等。由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故流传的各种刊本甚多,其中有不少改编本,增订穴位及歌赋而改易书名者。
-
悬起灸
概述:悬起灸(overskinmoxibustionsuspensionmoxibustion)为艾灸灸法之一。清《陈修园医学丛书·太乙神针》附载有叶圭的操作法:“将针(指艾条)悬起,离布半寸许,药气自能隔布透入…悬起灸的分类:悬起灸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温和灸的适应证:温和灸临床应用广泛,适用于一般灸法适应证。
-
药艾条
药艾条:药艾条为针灸学名词,是指含有药物的艾条,如太乙神针、雷火神针、念盈药条等均属药艾条一类。药艾条药典标准:品名:药艾条Yao'aitiao处方:艾叶20000g、桂枝1250g、高良姜1250g、广藿香500g、降香1750g、香附500g、白芷1000g、陈皮500g、丹参500g、生川乌750g制法:以上十味,艾叶碾成艾绒;
-
雷火针法
雷火神针为艾条灸之一。先用艾绒3两,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3钱,研为细末,筛过后加入麝香少许,然后取方形棉纸两张,一张平置桌上,另一张双折重复于上,将洁净的艾绒铺在纸上,并用木尺轻轻叩打使之均匀成一平方形,再将药料均匀地撒在艾绒上,卷成爆竹状,外涂蛋清,以桑皮纸六、七层紧裹之。
-
太乙神针灸临证录
《太乙神针灸临证录》为书名。刘浩声撰。1984年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是刘氏毕生应用太乙神针的临证经验总结。
-
太乙神针集解
《太乙神针集解》为《太乙神针》的改编本。原是在药卷灸法的一种形式即雷(神)针的基础上调整了原来的处方而重新命名的,有其一定的疗效和特点。首载太乙神针方,次为用针法、人神禁忌、正面及背面穴道图及说明等。由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故流传的各种刊本甚多,其中有不少改编本,增订穴位及歌赋而改易书名者。
-
范培兰
范培兰即范毓䭲。范毓䭲为清代针灸家。字培兰。履贯不详。倡用“太乙针”治病。后同周雍和编成《太乙神针附方》一书。此法由是推广。
-
范毓䭲
范毓䭲为清代针灸家。字培兰。履贯不详。倡用“太乙针”治病。后同周雍和编成《太乙神针附方》一书。此法由是推广。
-
雷火神针
概述:雷火神针(thunder-firemiraculousmoxaroll)为含有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麝香等药物的艾条。见《本草纲目》。病重者再针,七日后起泡即收功。凡风寒湿毒袭于经络,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筋骨疼痛,如附骨疽之类用此针之。此法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沉痼之病、腹痛、疝气、月经病等。
-
太乙神灸
《外科十三方考》:组成:僵蚕1钱5分,全虫1钱5分,薄荷1钱5分,蟾酥1钱5分,雄黄2钱,荆芥2钱,二乌2钱,防风2钱,灵仙3钱,麝香1钱,牙消5分,辰砂1两,白芷2钱,潮脑4钱,粉草1钱。用法用量:上为细末,然后以硫黄5钱,入锅熔化,倾于石上,凝块即成。效果较用纸裹药之太乙神针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