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主筋
肝主筋是指五脏与五体相合,肝主要合于筋,因称。筋,包括肌肉、韧带、肌腱等,其生理功能的维持需赖肝血的滋养。肝阴不足,可致筋痿不用;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筋脉拘挛抽搐,可见于肝风内动。
-
肝实质研究
肝实质研究指运用现代化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等途径探讨中医肝本质的研究课题。(1)肝藏血。已证实人静卧时肝脏可增加血25%,整个肝脏系统,包括静脉前系统,可贮存全身血容量55%.正常人一旦应急时,肝脏可提供1000ml~2000m1血液来保证足够的心脏排出量。肝脏血流量是受神经、激素所控制的
-
五主
五主指肺、脾、心、肝、肾五脏与皮、肉、脉、筋、骨五体相应。《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指五脏与体内组织的联系。《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主。”
-
罢极之本
罢极之本(píjizhiben)人体器官名。因肝主筋,筋司运动,所以说疲劳的根本在肝。《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王冰注:“夫人之运动者,皆筋力之所为也,肝主筋,其神魂,故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素问绍识》:“罢极当作四极,四极即四肢,肝其充在筋,故云四极之本。”
-
关刺
为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指在患处两端尽筋上,即关节的肌腱附着部直刺而避免出血的刺法。因肝主筋,故本法应肝而用于治疗与肝有关的筋痹等疾患。操作方法:多在关节附近肌腱针刺。注意针刺较深,不宜伤脉出血。
-
行迟
概述:行迟(retardationinwalking)为病证名。病因病机:《证治准绳·幼科》:“凡儿生至周岁三百六十日,膝骨成,乃能行。”肝主筋,肾主骨,小儿肝肾不足,或哺养失宜,脾胃虚弱,元气不充,影响筋骨的发育,故迟迟不能行动。虚证不明显者,可用五加皮散(五加皮、牛膝、酸木瓜,共研末,每服一钱半,粥饮调服)。
-
心肺之部
心肺之部为针刺的分部,指皮肉浅层。《难经·七十难》:“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因肺主皮毛,心主血脉,穴位浅层为皮肤血脉,内与心肺相应。与深层的“肾肝之部”相对。意见与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肝主筋、肾主骨的说法相通。《针灸大成》:“刺阳部者,从其浅也,系属心肺之分;
-
渊刺
渊刺即关刺。关刺为古刺法名,为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日渊刺,一日岂刺。”指刺左右四肢关节附近筋的近端,即关节的肌腱附着部,直刺不可出血,因其刺处在关节附近,故名关刺。因肝主筋,故本法应肝而用于治疗与肝有关的筋痹等疾患。
-
阴中之少阳
3.足少阳胆经。肝主疏泄,以调畅气机,性喜升发而恶抑郁,能调节情志,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肝主筋,又称“罢极之本”。《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其背俞为肝俞,募穴为期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
岂刺
岂刺为古刺法。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为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日渊刺(《黄帝内经太素》作开刺),一日岂刺。”指在患处两端尽筋上,即关节的肌腱附着部直刺而避免出血的刺法。因肝主筋,故本法应肝而用于治疗与肝有关的筋痹等疾患。
-
开刺
开刺即关刺,出自《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黄帝内经太素》作开刺),一曰岂刺。”指在患处两端尽筋上,即关节的肌腱附着部直刺而避免出血的刺法。因肝主筋,故本法应肝而用于治疗与肝有关的筋痹等疾患。
-
筋痿
筋痿病名。①指肝痿。肝主筋,由于肝热内盛,阴血不足,筋膜干枯所致。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选用补血荣筋丸、补阴丸、家秘肝肾丸、紫葳汤等方。《素问·痿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阴痿(即阳痿之异名)。”
-
肝热痿软
肝经热邪所致的痿证。肝主筋,若恼怒伤肝,肝气怫郁,木燥火生,耗伤阴血,筋失所养,致筋膜干急筋缩而挛,乃为痿软之证。《症因脉治》卷三:“肝热痿软之症,汁溢口苦,两胁攻刺作痛,筋膜干急,筋缩而挛,此《内经》肝热痿弱之症也。”治宜清肝养阴,舒筋活络等法,用清肝顺气饮、家秘肝肾丸、补肝丸、舒筋活络丹等方。
-
肝气热
肝气热病因病理学术语。指筋痿的病机。肝气郁结化热,耗伤肝之阴血,肝所主身之筋膜失养,拘急挛缩,发为筋痿。《素问·痿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王冰注:“肝主筋膜,故热则筋膜干而挛急,发为筋痿也。”治宜清肝热,养肝阴。
-
肝合筋
肝合筋生理学名词。指五脏与五体相合,肝之合为筋。《素问·五脏生成》:“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筋膜有赖肝之精气濡养,肝之气血充足则筋力强健,肢体关节屈伸有力而灵活;肝之气血亏虚则筋力衰惫,肢体关节屈伸困难。《素问·上古天真论》:“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参肝主筋条。
-
产后恶血入肝
概述:产后恶血入肝为病证名。指产后恶血入于肝经,出现手足瘈疭,筋挛抽搐的病证。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吴悔菴《秘传内府经验女科》:“肝主筋,产后或加郁怒,致败血入于肝,手足瘈疭,筋挛抽搐,有似中风状者是。丹皮散主之(丹皮、防风)。”
-
五脏所主
五脏所主为生理学名词。简称五主。指五脏与体内组织的联系。《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主。”
-
立迟
概述:立迟(retardationinstanding)为病证名。是指以小儿周岁仍不能站立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五迟之一。病因病机:肝主筋,肾主骨,小儿肝肾不足,或哺养失宜,影响筋骨的发育,以致膝盖骨软弱,足胫无力,不能自立。治疗:治宜滋补肝肾。用六味地黄丸加枸杞、鹿角胶、当归、白芍之类。日常生活则须加强营养。
-
筋挛
《灵枢·刺节真邪》认为系虚邪搏于筋所致。热挛者,经所谓肝气热则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六味丸加牛膝、当归之类;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张,软短为拘,弛张为痿,先(口畜)瓜蒂散,次与羌活胜湿汤;拘挛瘫痪,口目斜,骨节疼酸,行步不正者,舒筋三圣散,痹湿筋挛骨痛者,续断丸;
-
循衣摸床
《伤寒括要》卷上:“循衣摸床,必兼见撮空及怵惕。肝主筋,肝热甚,故动惕也…《温疫论·补泻兼施》:“证本应下,耽迟失治,或为缓药因循,火邪壅闭,耗气搏血,精神殆尽,邪火独存,以致循衣摸床,撮空理线,肉 筋惕,肢体振战,目中不了了,皆缘应下失下之咎。如阴液耗竭,虚风内动者,可用三甲复脉汤等方。
-
大偻
大偻为病状名,一名背偻、背伛偻,俗称“驼背”,指曲背俯身的征象。《杂病源流犀烛·胸膈脊背乳病源流》:“背伛偻,年老伛偻者甚多,皆督脉虚而精髓不充之故,此当用补肾益髓之剂;《诸病源候论·背偻候》:“肝主筋而藏血,血为阴,气为阳,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阳和同,则血气调适,共相荣养也,邪不能伤。
-
背偻
曲背俯身,脊椎突出之证,又称背伛偻、大偻。因肝虚受风,风寒搏于脊膂之筋所致。《诸病源候论·背偻候》:“肝主筋而藏血,血为阴,气为阳,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阳和同,则血气调适,共相荣养也,邪不能伤。若虚则受风,风寒搏于脊膂之筋,冷则挛急,故令背偻。”亦可由督脉虚,精髓不充,或中湿邪所致。
-
解(亻亦)
《灵枢·论疾诊尺》:“尺肉弱者,解(亻亦)。”《素问·玉机真脏论》:“各脉太过,令人解(亻亦),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解(亻亦),肝肾虚病也。据此则知解(亻亦)一证,洵由肝肾两经之虚,盖肝主筋、肾主骨,肝虚则筋软缓而无力以束,无力以束则周身之肌肉皆涣散而若解;
-
青筋牵
青筋牵古病名。以病发于春季,责之于肝,肝主筋,其色青,其病则呈拘急牵引之状,故名。见《伤寒总病论》卷五。证见发热,腰痛,强急,脚缩不伸,胻中欲折,目中生花,或涩涩憎寒复热,颈中双筋牵,不能屈伸,项直,背强,眼赤黄,欲转动,合目回侧。治宜清解疫毒,用柴胡地黄汤、石膏竹叶汤等方。
-
主
②指主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儒门事亲》:“涩脉如刀刮竹形,主丈夫伤精,女人败血。”《伤寒论》:“麻黄汤主之。”《灵枢·终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素问·宣明五气论》:“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
筋结
筋结证名。体表出现成串或散在性的结块。肝主筋,肝失调达,血气凝结而成。《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肝之经脉不调,气血失节,往往有筋结之患,不论骸体间,累累若胡桃块状是也。”治当以调肝散结为大法。
-
肝虚热证
肝虚热证证名。《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肝热,按至肌肉之下骨之上乃得,肝主筋也,寅卯时尤甚。必兼多怒多惊,便难,转筋挛急,四肢困热,满闷,筋痿不能起,头痛,耳聋,…冒眩,多瘛。”治宜养肝清热,用柴胡饮子等方。
-
鸡粪酒
别名:鸡屎白豆淋酒、鸡矢酒处方:鸡粪1升(熬令黄),乌豆1升(熬令声绝,勿焦)。功能主治:产后中风及百病,并男子中一切风。用法用量:鸡屎白豆淋酒(《圣济总录》卷一三九)、鸡矢酒(《济阴纲目》卷十二)。本方方名,《准绳·女科》引作“鸡矢醴”。盖肝主筋,风主气,气行血流,筋荣风散,故治一切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