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肘
概述:肘:1.人体部位名;其内侧(屈侧)面称肘窝,外侧(伸侧)面称肘尖(尺骨鹰嘴)。分别为手三阴、手三阳经脉所过。《黄帝内经灵枢·骨度》:“肩至肘长一尺七寸。”将耳舟分成6等份,自上而下,第三等份为肘。主治病症:耳穴·肘主治肱骨外上髁炎、肘部疼痛等。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等进行刺激。
-
下膊
下膊即前臂。指肘以下,腕以上的部分。《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下肘内,循臂内后廉。”2.臂即上肢由肩至腕部分。即上臂和前臂的合称。《类经图翼》:“肘之上下皆名臂。”
-
曲䐐
《证治准绳·疡医》:“凡脚腨及曲 中痒,搔则黄水出,名风疽。”肘指由肱骨的远端和前臂的尺骨、桡骨的近端而构成的肘关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循臂上廉,入肘外廉…”
-
曲䐐骱假性脱骱
^^骱假性脱骱为病名。牵拉肘即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因过度牵拉手臂所致。伤肘呈半伸屈位,肘外侧疼痛,前臂呈旋前垂于体侧,活动受限,尤其不能旋后、屈伸及取物活动,桡骨小头处压痛明显。治宜用手翻托法,或牵拉肘复位法。
-
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
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为病名,即牵拉肘。又名曲瞅骱假性脱骱。因过度牵拉手臂所致。伤肘呈半伸屈位,肘外侧疼痛,前臂呈旋前垂于体侧,活动受限,尤其不能旋后、屈伸及取物活动,桡骨小头处压痛明显。治宜用手翻托法,或牵拉肘复位法。
-
小儿睡惊
小儿睡惊为经外奇穴名。出《太平圣惠方》。《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位于肘横纹桡侧端直上0.3寸,微屈肘取之。主治小儿睡惊,肘臂疼痛等。一般艾炷灸1~3壮;或温灸3~5分钟。
-
强肘
强肘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位于上臂屈侧尺侧线,腋前皱襞与肘横纹尺侧端连线之中点(或肘横纹上4.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伸屈肘无力)。一般直刺0.5~1.0寸。
-
经皮内固定
经皮内固定亦称经皮穿针固定。术者以手指固定骨折块,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经皮肤穿入不锈钢针一枚,斜同上固定骨折块,或用两枚针交叉固定,将针尾弯成钩形留于皮外,亦可将针尾增粗如钉尾状,埋于皮下,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肘直角托板加肘“8”字绷带固定3周。复位后需拍摄X线片检查,一般固定时间3~
-
牵拉肘
牵拉肘病名。即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又称曲(月秋)骱假性脱骱。该病多因过度牵拉小儿手臂所致。伤肘部可呈现半曲屈位,自觉肘外侧部疼痛,前臂呈旋前位而垂于体侧,功能活动障碍,尤其不能旋后、屈伸及取物活动,且桡骨小头处有明显压痛。治宜采用牵拉肘复位法,或手翻托复位法。
-
倒拽九牛尾
倒拽九牛尾导引功法名。方法为:取弓步位,一手上举,屈肘握拳,拳心向面,双目观拳;另一手握拳伸肘用力后伸,拳心向后。《易筋经》:“小腹运气,空松,前跪,后腿伸直,二目观拳,两膀用力。”
-
泽下
泽下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前臂屈侧桡侧缘,肘横纹下2寸,肱桡肌外侧缘。伸肘取之。左右计2穴。主治牙痛、手臂疔疮、前臂痛、痔疾等。一般针0.5寸;可灸。
-
反转子午拳
反转子午拳为练功方法之一。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上体左转呈左弓箭步,两手握拳,贴于胸侧,左臂屈肘外展,使肘与肩平,拳心朝下;右手拳心向下,迅速向前击出,收回原处,上臂外展呈外展位。然后换右弓箭步,交替反复行之。
-
手少阴之筋
手少阴之筋即手少阴经筋。《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臂(据《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应为“贲”),下系于脐。”向上结于肘节内侧,上行进入腋部,与手太阴经筋相交,伏行乳内,结于胸中,沿膈向下,联系于脐部。
-
扛抬法
扛抬法为正骨手法。适用于肩关节脱位的整复。令助手一人站于患者背后,持木杠放于患者腋窝内,并使后端稍高于患肩。前端由医者一手握住向上抬起,同时令患肢屈肘成直角,它手紧握患肘向外下方牵引,至杠两端抬平,并将木杠外展,同时内收患侧肘关节,可感到复位的响声,整复即成功。
-
风拳势
风拳势为练功方法之一。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两足并立,迅速蹲下,不要起踵,同时握拳屈肘,并肘并拳夹于胸股之间,以两膝反弹之力起立,同时两拳翻转,拳心朝下,向两侧弹出,再迅速蹲下如初,反复行之。
-
臂宁
臂宁为经外奇穴名。出《青海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位于上臂近端伸侧面,腋前皱襞外开一横指,再向下一横指处。主治肘臂神经痛,肘臂厥冷、痉挛,上肢瘫痪,指端知觉异常,一般直刺1.0~
-
少海上
少海上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位于上臂屈侧,肘横纹尺侧端上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伸屈肘无力)。一般直刺0.5~1.0寸。
-
手肿痛
《杂病源流犀烛·肩臑肘臂腕手病源流》:“手肿痛,或指掌连臂膊肘腕俱痛,为手气也。”见《证治要诀》卷三。多因脾虚风湿或风热夹痰,内阻经络所致。宜用五痹汤、蠲痹汤等方。因肿疡所致者,宜按痈肿论治。
-
上牙痛
上牙痛为经外奇穴名。出《神应经》。位于前臂伸侧桡侧缘,肘横纹下2寸处。屈肘取之。左右计2穴。主治上牙痛。—般灸5壮;或温灸5~10分钟。
-
椅当
椅当正骨器械之一。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凡肩甲骨出,相度如何整,用椅当圈住胁,仍以软衣被盛簞,使一人捉定,两人拔伸…”具体操作为:让患者侧坐于椅上,把椅当置于患侧腋下,患肢垂于椅当外,一人固定患者于椅上,医者两手持患腕向上部拔伸,然后一手紧握患肘上部并使之屈肘内收,如有滑动感即已复位。
-
驻节风
驻节风病名。膝、肘关节肿大的病证。《外科问答》:“若两膝肘同发或一膝一肘并发,方可名驻节风。”证治参见鹤膝风条。
-
背法
背法推拿手法名。背法操作要领:术者同患者背靠背站立,以两肘与患者两肘套紧后屈膝、弯腰、提臀,将患者用力反背起,患者两脚离地,以达到牵伸患者腰段脊柱的目的。背法的作用与应用:本法可使腰段脊柱及其两侧伸肌被动过伸,可用于治疗腰部扭伤及腰椎间盘突出症。严重腰椎骨质增生者慎用甚至禁用。
-
肱桡肌运动点
肱桡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前臂屈侧桡侧线,肘横纹下3横指处1穴;肘横纹下5横指处l穴。每侧2穴,左右计4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0.5~1.0寸。
-
卡法
概述:卡法:1.正骨手法之一种;2.推拿手法。适用于骨折后有即将撕裂、分离的碎骨片或有重叠错位者。医者以拇、食二指钳住伤处,逐渐加大力量,使碎骨片牢固地卡附于主骨之上,不致再移位;将一手的腕部或前臂垫压在患者肘或膝关节的屈侧面,另一手握住患者手腕或脚踝,屈曲肘或膝关节,使该关节受到压挤以治病的方法。
-
发臂毒
发臂毒为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三。即肘后痈。在肘后内侧者称内肘毒;在肘后外侧者称外肘毒,均由风火郁结,气血凝结而成。《外科大成》卷四:“无名肿毒者…治法有表证者散之,有里证者下之,外兼敷贴药等。”
-
伸指总肌运动点
伸指总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前臂伸侧正中线的桡侧,肘横纹下2寸、下3寸、下4寸各1穴。左右计6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0.5~1.0寸。
-
郄上
郄上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即止红穴。止红为经外奇穴名。出《江苏中医》。位于前臂屈侧正中线,肘横纹下4寸,左右计2穴。主治咯血、乳腺炎、胸膜炎、心脏瓣膜病。—般直刺0.5~0.8寸。
-
屈阳委
屈阳委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杂志》。位于上肢肘关节部,肘横纹之外方,肱骨外上髁内方凹陷中。左右计2穴。主治精神病。直刺0.5~1.0寸。
-
屈指深肌运动点
屈指深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前臂屈侧正中线之尺侧,肘横纹下约6寸。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般直刺0.3~0.5寸。
-
力劈华山
力劈华山为一种推拿练功的方法,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推拿学》。两手屈肘交叉于胸前,缓缓向两侧分开,肘部微屈,四指并拢,两臂同时用力上下劈动。
-
弓箭裆
弓箭裆为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推拿学》。取弓箭步势,上身略向前俯,臀部微收,两手后伸,挺肘翘掌(或两手叉腰,虎口朝内),呼吸随意。
-
马裆
马裆为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推拿学》。两足分开呈内八字形,屈膝下蹲,两手后伸,挺肘翘掌,四指并拢,拇指外分,挺胸收腹,两目平视,呼吸随意。
-
平手托塔
平手托塔为练功方法之一种。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少林内功》。两手屈肘仰掌置于两腰,两手仰掌向前推出,犹似托物在手,待推足后再缓缓收回至腰间。
-
肱二头肌腱断裂
肱二头肌腱断裂(ruptureoftendonofbicepsbrachii)为病名。是指因劳损、切割或二头肌突然抗阻力强烈收缩而肌腱纤维部分或全部断裂,以肩前侧肿痛,无力,不适,其上部断裂,屈肘力弱;其下部断裂,肌腹上移,上臂中段前侧膨隆,下1/3处平坦,断裂处皮下瘀斑,压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
乌龙摆尾
乌龙摆尾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又名乌龙双摆尾。以左手托肘,右手拿儿小指并摇动,如摆尾之状。能开闭结。
-
侠荣疽
侠荣疽病名。痈疽之发于胁部者。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侠荣疽发胁,起若两肘头……其脓多白而无赤,可治也。”证治参见肋疽条。
-
肘中
肘中解剖结构名。肘内侧横纹中。《灵枢·本输》:“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
-
上举通臂
上举通臂为推拿手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该法一手按于病人肩后部,另一手握住肘上部,提臂上举。适用于肩部寒凝气聚等症。
-
臑骨
臑骨为骨骼名。即现代所称之肱骨。《医宗金鉴》:“臑骨,即肩下肘上之骨也。”
-
内急
概述:内急为症状名。2.大便急迫。在内的筋脉拘急·内急:内急指在内的筋脉拘急。《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针灸甲乙经》卷二及《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三作“肘纲”)。”
-
环握法
环握法医疗技术名。诊断骨关节损伤手法之一。凡人体肩、肘、髋、膝关节之脱位,或软组织损伤,医家进行诊断检查时,一手环握关节部位之半周,另一手作柔和被动之运动,此时仔细体察环握关节之手下感觉,用以判断伤情,或脱位之性质,或探明整复后之关节是否正确复位。
-
肱
肱(gōng工)①指上臂。从肘到肩的部分。②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论语·述而》:“曲肱而枕之。”③指胳膊。即从肩到腕的部分。《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自肩下至腕,一名肱,俗名肐膊。”
-
感传停顿性
感传停顿性指经络感传过程中所存在的间歇停顿现象。循经感传现象特征之一。感传在行进时,往往不是均速行走,而存在一个个的停顿点,出现走走停停的间歇现象,这些停顿点多是穴位所在处。尤其是在通过肘、肩、膝、髋等大关节或主要穴位时,感传常有停顿。
-
废
废①萎废不用。《灵枢·经脉》:“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肬。”《灵枢·逆顺肥瘦》:“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木也。”《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指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
PICC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指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
三里外
三里外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学新编》。位于前臂伸侧桡侧线,外开一横指,肘横纹下2寸。左右计2穴。主治上肢瘫痪。一般直刺1~1.5寸。
-
尺侧屈腕肌运动点
尺侧屈腕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前臂屈侧尺侧线,肘横纹下约3横指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针0.3~0.5寸。
-
尺桡
尺桡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杂志》。位于前臂伸侧正中线,腕横纹至肘横纹之中点。左右计2穴。主治一切癫症。一般直刺0.5~1.0寸。
-
耳舟
耳舟指耳轮和对耳轮之间的舟状凹沟。它在耳穴中是上肢的代表区,其上分布着指、腕、肘、肩、肩关节、锁骨等耳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