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膀胱炎

泌尿系统与肾脏疾病 感染性疾病 疾病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í xìng páng guāng yán

2 英文参考

acute cystitis

3 概述

膀胱炎(cystitis)与尿道炎统称为下尿路感染,可分为细菌性和非细菌感染急性膀胱炎(acute cystitis)是非特异性细菌感染引起的膀胱急性炎症性疾病,为泌尿系常见病。

膀胱炎是最为常见的尿路感染,多见于女性,特别是生育期与老年女性发病率高[1]膀胱炎可以分为急性膀胱炎和复发性膀胱炎,复发性膀胱炎每次发作的临床表现和治疗与急性膀胱炎相同[1]。引起急性膀胱炎微生物细菌为主,常见细菌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膀胱炎多因细菌尿道上行感染而致[1]。复发性膀胱炎与尿路畸形、结石、膀胱反流、糖尿病雌激素水平低下等有关[1]

急性膀胱炎的特点为发病急,伴严重膀胱刺激征而全身反应轻微。正常膀胱具有尿液抗菌、黏膜抗菌尿液机械冲洗以及膀胱括约肌尿道括约肌阻菌等防御措施,进入膀胱细菌能否繁殖,取决于膀胱黏膜的防御能力、病菌数量和毒性以及下尿路排出的通畅性。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常为大肠埃希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气荚膜梭菌变形杆菌属等。革兰阳性球菌(金葡菌、链球菌属为主)少见,可为混合感染感染途径以上行感染为主。少有下行感染,血行、淋巴感染或邻近组织感染直接蔓延极少见。

急性膀胱炎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避免刺激性食物,热水坐浴耻骨上热敷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症状。口服碳酸氢钠枸橼酸钾碱性药物碱化尿液,减少对尿路的刺激黄酮哌酯盐(泌尿灵)、颠茄阿托品,可解除膀胱痉挛。根据致病菌属,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经及时而适当治疗后,都能迅速治愈

4 疾病名称

急性膀胱炎

5 英文名称

acute cystitis

7 ICD号

N30.0

8 流行病学

膀胱炎的高发人群包括4种,学龄期少女,育龄期妇女,男性前列腺增生者和老年人急性膀胱炎多为继发性感染或为泌尿系感染的一部分。女性多见,各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发病少,绝大多数为继发感染

9 急性膀胱炎病因

膀胱炎有多种因素引起:①膀胱内在因素,如膀胱内有结石、异物、肿瘤和留置导尿管等,破坏了膀胱黏膜防御能力,有利于细菌的侵犯。②膀胱颈部以下的尿路梗阻,引起排尿障碍,失去了尿液冲洗作用,残余尿则成为细菌生长的良好培养基。③神经系统损害,如神经系统疾病或盆腔广泛手术(子宫直肠切除术)后,损伤支配膀胱神经,造成排尿困难而引起感染

10 病机

膀胱感染的途径以上行性最常见,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因女性尿道短,尿道外口解剖异常,常被邻近阴道肛门的内容物所污染,即粪便-会阴-尿路感染途径。性交时摩擦损伤尿道尿道远段1/3处的细菌被挤入膀胱:也可能因性激素变化,引起阴道尿道黏膜防御机制障碍而导致膀胱炎。另外阴道内使用杀精子剂会改变阴道内环境,致使病菌易于生长繁殖,成为尿路感染病原菌。男性前列腺精囊炎,女性尿道旁腺炎亦可引起膀胱炎尿道内应用器械检查或治疗时,细菌可随之进入膀胱。最近青少年男性膀胱炎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主要危险因素是包皮过长,性伴侣患有阴道炎症,以及男性同性恋者。下行性感染是指膀胱炎继发于肾脏感染膀胱感染亦可由邻近器官感染淋巴传播或直接蔓延所引起,但较少见。

浅表膀胱炎症多见,病变仅累及黏膜、黏膜下层,可见黏膜充血水肿、多发点状或片状出血淤血,偶见表浅溃疡或脓苔覆盖,肌层很少受侵犯,病变以尿道内口及膀胱三角最明显。镜下所见除黏膜水肿外,还有黏膜脱落,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多数白细胞浸润可延伸至肌层。炎症自愈倾向,愈合后不留瘢痕。如治疗不彻底或有异物、残余尿、上尿路感染等情况,炎症可转为慢性。

11 急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

11.1 尿路刺激

起病突然,有明显尿频、尿急、尿痛,膀胱尿道痉挛,严重时类似尿失禁,常不能离开便器,难以忍受。排尿期尿道烧灼感,排尿终末期疼痛加剧,会阴部、耻骨上区疼痛膀胱区轻压痛。病情严重者可并发急性前列腺炎,但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

11.2 尿液混浊、血尿

尿液混浊,尿液中有脓细胞,常见终末血尿,有时为全程血尿

11.3 单纯性膀胱炎

炎症局限于黏膜层,常无发热白细胞不增高,亦不伴有全身症状。当并发急性肾盂肾炎前列腺炎附睾炎时才能高热

12 急性膀胱炎的并发症

少数女孩患急性膀胱炎伴有膀胱输尿管反流感染可上升而引起急性肾盂肾炎,成人中少见。少数糖尿病患者因留置尿管而引起膀胱炎的,有时可并发气性膀胱炎膀胱气体多为产气杆菌所引起。

13 急性膀胱炎的诊断

急性膀胱炎的诊断,除根据病史及体征外,需做中段尿液检查尿液中有脓细胞红细胞。为及时治疗,先将尿涂片行革兰染色检查,初步明确细菌的性质,同时行细菌培养菌落计数和抗生素敏感试验,为以后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男病人还应注意有无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在女性应注意有无阴道炎、尿道炎膀胱脱垂或憩室,检查有无处女膜尿道畸形尿道旁腺感染积脓等。

13.1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的尿路刺激症状,即尿频、尿急、尿痛,严重者甚至出现尿失禁[1]

尿液浑浊、血尿,甚至尿血现象也比较普遍[1]

急性膀胱炎多伴有下腹部疼痛与压痛,发热少见[1]

新婚期女性发生急性膀胱炎称为蜜月综合征[1]

部分急性膀胱炎可不治自愈[1]

13.2 小便检查

尿液混浊或肉眼血尿显微镜检查可发现大量红白细胞[1]

尿液检查:①尿常规白细胞计数(或血小板计数)≥10个/HP,可有红细胞,但无管型:②尿沉渣涂片革兰染色,WBC≥15~20个/HP;③中段尿培养,菌落≥108/L。

如有尿道脓性分泌物,应行涂片检查以排除淋病奈瑟菌感奈瑟菌感染,必要时可在感染急性期后或感染控制后行膀胱检查,或在发病后行B超X线检查排除尿路结石等病因或诱发和并发因素。

14 鉴别诊断

14.1 急性肾盂肾炎

急性肾盂肾炎也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尿液检查可有脓细胞红细胞。但常伴有发热全身感染症状,有腰痛肾区叩压痛。

14.2 滴虫性膀胱炎

滴虫性膀胱炎也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但病人常有不洁性交史。尿道多有分泌物,且分泌物检查可找到滴虫。

14.3 急性前列腺炎

急性前列腺炎也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并有耻骨疼痛。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且直肠指检可发现前列腺肿大伴压痛。

14.4 间质性膀胱炎

间质性膀胱炎也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并有耻骨疼痛耻骨膀胱区疼痛与压痛尤其明显,膀胱充盈时加剧。尿常规检查多数正常,极少脓细胞

14.5 腺性膀胱炎

腺性膀胱炎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和血尿B超检查可显示为膀胱内占位性病变或膀胱壁增厚等非特异性征象,膀胱检查和黏膜活组织检查可有助于鉴别。

14.6 输尿管下段结石

输尿管结石降至膀胱壁间段时也可产生膀胱刺激症状。如同时合并感染,则不易与膀胱炎鉴别。通过KUB平片及IVU可以显示结石的部位并判断有无合并梗阻。

15 急性膀胱炎的治疗

症状明显者需要适当休息,多饮水[1]

卧床休息,多饮水,避免刺激性食物,热水坐浴耻骨上热敷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症状。口服碳酸氢钠枸橼酸钾碱性药物碱化尿液,减少对尿路的刺激黄酮哌酯盐(泌尿灵)、颠茄阿托品,可解除膀胱痉挛。

15.1 抗菌治疗

根据致病菌属,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在药敏结果之前,可选用复方磺胺甲噁甲噁甲噁唑、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药物。经治疗后,病情一般可迅速好转,尿中脓细胞消失,细胞培养转阴。应尽量采用短程的3天疗法,避免不必要的长期用药,以免产生耐药性或增加副作用,但要加强预防复发的措施。

一般口服3天下列药物之一即可:复方磺胺甲噁唑(2片,每日2次)、诺氟沙星(0.2g,每日2次)、呋喃妥因(0.1g,每日3次)[1]

对复发性膀胱炎需要消除导致复发的原因,可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5:1)625mg,口服,每日3次;复发频率过高患者,可采用每晚睡前口服一次上述药物预防复发[1]

口服或注射磷霉素也可应用[1]

对上述治疗无效者,需要进行小便培养,根据细菌种类与药物敏感性选择药物[1]

症状不消失,尿脓细胞继续存在,培养仍为阳性,应考虑细菌耐药和有感染诱因,要及时调整更合适的抗菌药物,延长应用时间以期达到彻底治愈

绝经期后妇女经常会发生尿路感染,并易重新感染。雌激素的缺乏引起阴道乳酸杆菌减少和致病菌的繁殖增加是感染的重要因素。雌激素替代疗法以维持正常的阴道内环境,增加乳酸杆菌并清除致病菌,可减少尿路感染发生

复发性膀胱炎患者需要积极寻找复发原因,积极治疗相关基础疾病[1]

16 预后

急性膀胱炎经及时而适当治疗后,都能迅速治愈。对慢性膀胱炎,如能清除原发病灶,解除梗阻,并对症治疗,大多数病例能获得痊愈,但需要较长时间。

17 急性膀胱炎的预防

预防急性膀胱炎注意个人卫生,使致病细菌不能潜伏在外阴部。由于性生活后引起女性膀胱炎,建议性交后和次日晨用力排尿;若同时服磺胺药物1g或呋喃妥因呋喃坦啶)100mg,也有预防作用

20 参考资料

  1. ^ [1]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7.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治疗急性膀胱炎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急性膀胱炎相关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