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内镜检查

化验及医学检查 医疗技术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āo shēng nèi jìng jiǎn chá

2 英文参考

EUS(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choendoscopy

endosonography

ultrasonic endoscopy

ultrasonography(EUS)

3 概述

超声内镜(ultrasonic endoscope)是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一方面通过内镜直接观察腔内的形态改变,同时进行实时超声扫描,以获得消化道各层次组织学特征及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内镜和超声的双重诊断性能

4 操作名称

超声内镜检查

5 适应

超声内镜检查适应证如下:

1.判断消化肿瘤的侵犯程度并判断有否淋巴结转移

2.判断外科手术切除的可能性。

3.确定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起源与性质。

4.判断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栓塞治疗的效果。

5.显示纵隔病变。

6.判断消化性溃疡的愈合与复发。

7.十二指肠壶腹肿瘤

6 禁忌

1.绝对禁忌

(1)患者不合作。

(2)怀疑有消化穿孔

(3)急性憩室炎。

(4)暴发性结肠炎。

2.相对禁忌

(1)食管严重狭窄。

(2)心肺状况不佳。

7 准备

1.患者准备

(1)了解病史、检查目的、特殊要求、其他检查情况、有无内镜检查禁忌证、有无药物过敏及急、慢性传染病等。

(2)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及配合检查注意的事项。

(3)术前禁食6~8h。已做钡餐检查者须待钡剂排空后再做胃镜检查幽门梗阻患者应禁食2~3d,必要时术前洗胃。最好排空大小便。

(4)咽部麻醉检查前15min用2%~4%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喷雾或口含,也可含服麻醉祛泡糊剂。有麻醉药过敏史者可不用麻醉

(5)不必常规应用镇静剂、解痉剂,对个别精神紧张或胃肠蠕动强者可在检查前15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或丁溴东莨菪碱10mg。或行清醒镇静麻醉

(6)检查大肠术前准备

①收集病史,包括大便性质、形态便血情况,有无家族性直肠癌息肉病史。

②术前晚服肠道清洗泻剂或检查清洁灌肠1次。

2.技术准备  通常须2~3人,术者操纵内镜,助手操作超声仪。术者必须熟练掌握一般消化道内镜的技术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操作要点,并具有一定的体表超声经验超声解剖知识。

3.仪器准备  按操作要求安装,调试所用的超声内镜系统

8 方法

1.超声探查方式

(1)直接接触法:将内镜顶端超声探头外水囊的空气抽尽后,直接接触消化道黏膜进行扫描。

(2)水囊法:经注水管道向探头外水囊注入3~5ml脱气水,使其接触消化道壁以显示壁的层次消化道以外相应的器官,该法最常用。根据需要调节注入水囊内的水量以适合不同病变的检查

(3)水囊法+脱气水充盈法:超声胃镜插至检查部位后,先抽尽胃内空气,再注入脱气水300~500ml,使已充水的水囊浸泡在水中。该法适于胃底、胃体中上部及胃邻近脏器的检查,持续注水时也可用于十二指肠病变的检查

2.操作步骤

(1)观察消化道局部病变,可直接经水囊法或水充盈法将探头靠近病灶,进行超声扫描。

(2)观察消化道邻近脏器时,可将探头置于下述部位进行显示:①胰腺、胰头部(十二指肠降部)、胰体和尾部(胃窦胃体后壁);②胆道下段(十二指肠降部)和中段(胃窦部);③胆囊十二指肠壶腹或胃窦近幽门区);④肝右叶(十二指肠、胃窦部)、肝左叶(贲门部、胃体上部);⑤脾脏(胃体上部)。

(3)不断改变探头的位置和方向可以获得不同切面的超声图像。常用方法有:①调节内镜角度旋钮,改变探头的方向;②通过插镜或拔镜调节探头的位置;③通过旋转镜身寻找病灶进行超声扫描;④改变患者体位;⑤胃底和胃体部还可用内镜镜头倒转手法

(4)超声图像的调节方法:①检查任何部位均先用低倍圆图,发现病灶后再逐渐放大;②显示局部病灶可取放大半圆图;③频率切换,观察消化道或其邻近器官时选用7.5MHz显示病灶实质回声较好;12MHz显示消化道壁或病灶的边界较好。

9 注意事项

注意防止并发症:

1.窒息  发生率极低,主要由于胃内注水过多时变动患者体位所致。注水应少于500ml,术中变动体位前抽尽胃内注入水。

2.吸入性肺炎  较少发生,常因术中误吸胃内液体或注入水量过多所致。

3.麻醉意外。

4.器械损伤  有咽喉损伤食管穿孔、胃穿孔、肠穿孔消化道管壁擦伤等。

5.出血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