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国家基本药物
序号 | 基本药物目录序号 | 药品名称 | 剂型 | 规格 | 单位 | 零售指导价格 | 类别 | 备注 |
757 | 108 | 氨茶碱 | 缓释片 | 100mg*20 | 盒(瓶) | 6.8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
758 | 108 | 氨茶碱 | 缓释片 | 100mg*12 | 盒(瓶) | 4.1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759 | 108 | 氨茶碱 | 缓释片 | 100mg*24 | 盒(瓶) | 8.1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760 | 108 | 氨茶碱 | 缓释片 | 100mg*50 | 盒(瓶) | 16.4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761 | 108 | 氨茶碱 | 片剂 | 100mg*100 | 盒(瓶) | 6.5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
762 | 108 | 氨茶碱 | 片剂 | 100mg*24 | 盒(瓶) | 1.6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763 | 108 | 氨茶碱 | 片剂 | 100mg*48 | 盒(瓶) | 3.2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764 | 108 | 氨茶碱 | 片剂 | 100mg*1000 | 盒(瓶) | 58.9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
765 | 108 | 氨茶碱 | 注射剂 | 250mg:10ml | 瓶(支) | 0.84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
766 | 109 | 茶碱 | 缓释胶嚢 | 100mg*24 | 盒 | 13.5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
767 | 109 | 茶碱 | 缓释胶嚢 | 50mg*24 | 盒 | 7.9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768 | 109 | 茶碱 | 缓释胶嚢 | 100mg*6 | 盒 | 3.5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769 | 109 | 茶碱 | 缓释胶嚢 | 100mg*20 | 盒 | 11.3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770 | 109 | 茶碱 | 缓释片 | 100mg*24 | 盒(瓶) | 12.0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
771 | 109 | 茶碱 | 缓释片 | 100mg*12 | 盒(瓶) | 6.2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772 | 109 | 茶碱 | 缓释片 | 100mg*15 | 盒(瓶) | 7.6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773 | 109 | 茶碱 | 缓释片 | 100mg*30 | 盒(瓶) | 14.9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774 | 109 | 茶碱 | 缓释片 | 100mg*50 | 盒(瓶) | 24.3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775 | 109 | 茶碱控释 | 胶囊 | 100mg*24 | 盒(瓶) | 15.3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
817 | 65 | 川芎茶调丸 | 浓缩丸 | 192丸 | 瓶 | 8.4元 | 中成药部分 | * |
818 | 65 | 川芎茶调丸 | 浓缩丸 | 32丸 | 瓶 | 1.5元 | 中成药部分 | |
819 | 65 | 川芎茶调丸 | 浓缩丸 | 64丸 | 瓶 | 2.9元 | 中成药部分 | |
820 | 65 | 川芎茶调丸 | 浓缩丸 | 96丸 | 瓶 | 4.3元 | 中成药部分 | |
821 | 65 | 川芎茶调丸 | 浓缩丸 | 200丸 | 瓶 | 8.7元 | 中成药部分 | |
822 | 65 | 川芎茶调丸 | 浓缩丸 | 480丸 | 瓶 | 20.3元 | 中成药部分 | |
823 | 65 | 川芎茶调丸 | 水丸 | 6g | 袋 | 0.57元 | 中成药部分 | *△ |
824 | 65 | 川芎茶调颗粒 | 颗粒剂 | 7.8g | 袋 | 1.9元 | 中成药部分 | * |
825 | 65 | 川芎茶调颗粒 | 颗粒剂 | 4g(无糖) | 袋 | 2.1元 | 中成药部分 | |
826 | 65 | 川芎茶调片 | 片剂 | 0.48g*24片(糖衣) | 盒(瓶) | 13.7元 | 中成药部分 | *△ |
827 | 65 | 川芎茶调片 | 片剂 | 0.48g*48片(糖衣) | 盒(瓶) | 26.6元 | 中成药部分 | |
828 | 65 | 川芎茶调片 | 片剂 | 0.48g*50片(糖衣) | 盒(瓶) | 27.7元 | 中成药部分 | |
829 | 65 | 川芎茶调散 | 散剂 | 3g | 袋 | 0.93元 | 中成药部分 | * |
830 | 65 | 川芎茶调散 | 散剂 | 6g | 袋 | 1.8元 | 中成药部分 |
注(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为代表品。
2、表中代表剂型规格在备注栏中加注“△”的,该代表剂型规格及与其有明确差比价关系的相关规格的价格为临时价格。
注(中成药部分):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4 中药材·茶
4.1 拼音名
Chá
4.2 别名
4.3 来源
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茶Camellia sinensis O Ktunze [Thea sinensis L.],以叶、子、根入药。叶春夏秋均可采集,焙制。根全年可采。
4.4 性味
叶:苦、甘,微寒。
子:苦,寒。有毒。
根:苦,平。
4.5 功能主治
4.6 用法用量
叶3~5钱;外用适量研末,加麻油调敷患处。根:3~6钱。
4.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5 茶的历史和发展
我国利用茶叶的历史,已有四千多年了,几乎同埃及金字塔一样悠久。我国也是世界上产茶、饮茶最早的国家,饮茶历史悠久,根据有关史料记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汉王褒所著《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的记载,唐代陆羽完成了世界第一部有关茶叶著作——《茶经》。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人民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制茶经验,也形成了多种多样饮茶的风习。
茶叶是我国人民颇为普遍的饮用之品,“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以来,民间早已把茶叶视为日常生活必需品之列。茶叶不只是一种饮料,由于它含有一些有效的化学成分,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作用,所以,人们从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已经体会到饮茶的益处。
茶从治病的药物而逐步发展成为日常的饮料,其间经历了很长的时期。茶的功能的演变从最初的祭品、菜食到作为药用。
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茶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如在汉代《赵飞燕别传》中,有一节关于饮茶的记载,汉成帝崩,“后(即帝后)寝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日: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命进茶。左右奏帝,后向日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这就说明在当时,茶已成为皇室中的一种饮料了。
西晋到隋朝,茶逐渐成为普通饮料。关于饮茶的记载也日益增多。《广陵耆老传》中载有“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之句,说明茶已逐渐成为普通饮料。晋代诗人张孟阳在成都时所作《登白兔楼》诗中,即描写当时以茶为清凉饮料,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之句,赞美茶叶的芳香,可为六清之冠;茶叶的美好声誉,可遍及全国。
古人十分重视茶对养生保健的作用。《神农本草》云:“茶叶味苦寒,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劳。”还记载有茶叶可以医头肿,膀胱病,受寒发热,胸部发炎,又能止渴兴奋,使心境爽适。《神农食经》亦云:“茶叶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华佗《食论》书中载有“苦茶久食,可以益思”。《本草拾遗》较为详细记载茶叶的功效,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闻龙《茶笺》中讲到浓茶漱口能去烦腻,健脾胃,保护牙齿。梁代陶弘景《什录》说茶有“轻身换骨”之功。《本草纲目》中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
诗人李白《茶述》中说到茶叶的功效远在参术之上,有“得之则安,不得则病”之语,真茶有“还童抗枯”之效。这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讲唐宣宗三年,有一个130多岁的和尚,来到东都(今河南洛阳),宣宗问他吃了什么药而得长寿,他说:“性好茶,至处惟茶是求,或饮百碗不厌。”宣宗听后,感赞不止,便赐茶25千克给他,并留他居住在保寿寺传经。
唐朝顾况讲,茶叶有帮助消化,去除油腻,祛暑和振奋精神的作用。他在《茶赋》中说:“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宋朝吴淑认为,茶具有解烦止渴,提神清心之功。他在《茶赋》中说:“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汤之利,其功若神。效在不眠,功存说志,惟芳若之为用,益饮食之所资。”
茶在边疆人民生活中更占有重要地位,古书中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北宋徽宗年间(公元1099年),官吏程之郡说:“食肉饮酪,故贵茶而病难得。”《滴露缦录》记载有:“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明史食货志》中有“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因而病”之语。清代《绩文献通考》有“乳肉滞隔,而茶性通利,故荡涤之故”的论述。在藏族地区甚至还流传“宁可三日不吃粮,不可一日不喝茶”的谚语。
6 茶的营养成分及保健作用
古人很早就总结了喝茶的好处和规律。
古人十分重视茶对养生保健的作用。《神农本草》云:“茶叶味苦寒,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劳。”还记载有茶叶可以医头肿,膀胱病,受寒发热,胸部发炎,又能止渴兴奋,使心境爽适。《神农食经》亦云:“茶叶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华佗《食论》书中载有“苦茶久食,可以益思”。《本草拾遗》较为详细记载茶叶的功效,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闻龙《茶笺》中讲到浓茶漱口能去烦腻,健脾胃,保护牙齿。梁代陶弘景《什录》说茶有“轻身换骨”之功。《本草纲目》中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
唐代刘贞亮把饮茶的益处表述为“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解烦渴,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6.1 茶叶中的营养成分
茶叶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很多,主要有蛋白质和氨基酸、糖类与类脂、多种维生素,以及茶叶中的各种矿物质等,都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饮茶可补充人们某种营养之不足,有利于促进人体的健康。
6.1.1 蛋白质与氨基酸
茶叶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多,约占茶叶干重的15%~23%,它在茶叶加工制造过程中能与茶多酚结合,加热后会凝固,剩下能溶解于水的不到2%。如果每天饮茶5~6杯,从中摄取的蛋白质有70毫克,对人体所需大量蛋白质能起到一点补充作用。
有些民族和国家在茶汤中通常要加入牛奶、酥油、乳酪等,就能大量增加茶叶中的蛋白质,牛奶中的干酪素和茶叶中的单宁能结合,可以减少茶叶的收敛性,但并不影响蛋白质的正常消化,这种饮茶方法受到我国西北地区和欧美国家人民的喜爱。
茶叶还含有多种氨基酸,这些成分都是溶解于水的水溶性物质,它在柔嫩芽叶中含量很多,其中苏氨酸、丙氨酸等为人体所必需,体内不能合成,要靠外界供给,有的虽然不是必要成分,但对人体健康有益。同时,茶叶中含有少量氨基酸,对茶叶的香气和鲜嫩的茶叶滋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新茶受人欢迎的主要因素。
6.1.2 糖类与类脂
茶叶中的糖类,包括糖、淀粉、果胶、多缩戊糖、己糖等。其中淀粉不溶于开水,水溶性果胶和多缩戊糖含量很少,对人体营养价值不大。茶叶含糖量为1%~5%,对人体的健康多少有些关系。
茶叶是一种低热量饮料,有些饮茶习惯是要在茶汤中加糖(有的还加奶),每天喝茶6杯可满足需要热量的7%~10%。
6.1.3 多种维生素
茶叶中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C、P、E、K等,都是对人体有益的成分。
维生素B2:又称核黄素,是人体许多种酶的组成部分。酶是调节糖代谢的重要物质,参与生物氧化酶体系,能维持身体健康,促进生长发育。缺少维生素B2时,会影响生物的氧化,使物质代谢发生障碍,引起皮肤病,饮食减退,常见疾病如唇炎、舌炎、口角炎等。
维生素B5:茶叶中含量很多,是生物氧化中某些重要辅酶的组成部分,缺乏这种成分时,会引起癫皮病、皮肤病等。每杯茶叶约含有127微克维生素B5,如每天饮茶5杯,就可满足每天人体需要量的5.2%左右。
维生素H:是生物体固定二氧化碳的重要因素,易与鸡蛋白中的一种蛋白质结合,如大量食用生蛋白质,会阻碍生物素的吸收,而导致它的缺乏,易发生脱毛、皮肤发炎等。每杯茶叶中约含有1.4微克,如每天饮茶5杯,可满足人体每日需要量的30%。
肌醇:每100克茶叶中,约含有1毫克,它和生物体内磷酶代谢有密切联系,缺乏它时,会引起发育不良等多种疾病。每杯茶叶中含有17微克。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茶叶中含量很多,特别是鲜叶和绿茶叶,几乎可与柠檬和肝脏所含数量相媲美。一个人每天约需维生素C 70毫克,而一杯好的绿茶中则含有5~6毫克,每天饮茶5~6杯,就可以从茶叶中直接得到很大的补充。茶叶中的维生素C与茶叶中其他成分协同作用,尤其是与咖啡碱和茶多酚“协同作战”,对人体的保健作用更大。
维生素A:又名“抗干眼病维生素”,它对儿童发育、提高抗病力和防止夜盲症、角膜软化病、皮肤干裂以及呼吸道、泌尿道疾病等,都有很好的功效。
维生素E:可促进细胞分裂,延迟细胞衰老,因此,多喝茶有利于延长寿命。在污染环境中工作的人,多喝茶是有保护作用的。
维生素K:茶叶中维生素K的含量不低于鱼和蔬菜中的含量,每1克干茶中,含有300~500生物学单位,如每天饮茶5杯,即可全部满足人体对维生素K的需要量。
6.1.4 丰富的矿物质
茶叶中含有矿物质的种类很多,有钠、钾、铁、铜、磷、氟等近30种。这些无机物质在茶叶中的含量是4%~7%,在热水里能被溶解的有60%~70%,其中大部分元素是对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成分。从食物中摄取这些矿物质,茶叶是好的来源之一,居住在高原、沙漠、孤岛以及靠近南北极地区的人,缺少水果、蔬菜,所以茶叶尤为重要。在我国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区的居民多喜欢饮茶,消费量也较高。
适量的铜对人体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缺乏铜时,可使造血系统受到干扰。如每天喝茶5~6杯,可满足每天需要量的70%左右。
铁在茶叶中含量很高,在人体内含量很少,但其生理功能极为重要,其作用是能制造红血球,所以,有人认为饮茶可以预防贫血。
锌在茶叶中有一定的含量。锌是人体内碳酸酐酶的组成成分,可以直接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每天饮茶5杯,可满足人体需要量的10%左右。
钠在茶叶中含量较少,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钠和氯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还可增加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如每天饮茶5杯,约可摄取钠5毫克。
锰在茶叶中的含量较高,人体中的所有组织都含有锰,每100毫升血液中含锰29~150微克,锰在人体内也参与造血,能促进某些维生素及酶的代谢,所以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茶叶中含锰量与蔬菜差不多,每天饮茶5~6杯,从茶叶中可得到1.8毫克,相当于每日需要量的45%。
6.2 茶叶的药效成分与保健功能
茶叶中除了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类酯、矿物质、多种维生素等营养分外,还含有咖啡碱、茶多酚等其他多种药理成分。根据目前国内外的大量研究报道,茶叶中的多种化学成分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协调组合和互相作用,对人体的部分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6.2.1 生物碱
生物碱包括咖啡碱、可可碱、茶碱和氨茶碱等,其中咖啡碱是茶叶生物碱中的主要成分,它在茶叶中的含量在1%~5%之间,茶叶冲泡后,约有80%以上的咖啡碱能溶解于沸水中,茶味微苦,就是因为含有咖啡碱的缘故。每日饮茶5~6杯,则咖啡碱的摄取量约0.3克。因此,茶叶是一种良好的兴奋剂和利尿剂。
茶叶中的咖啡碱和纯咖啡碱以及咖啡中的咖啡碱虽属同一物质,但对人体的作用却有所不同,后者和动脉硬化、心绞痛、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有一定的关系;而茶叶中的咖啡碱非但无害,还具有抗动脉硬化的作用。所以咖啡碱被称为温和无害的标准兴奋剂,是中枢神经兴奋和强心利尿药。
喝茶有提神,利尿强心的作用。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中就有“破睡见茶功”的形象比喻;陆游《试茶》中的诗句“北窗高卧研如雷,谁遗香草换梦回”,说明茶叶有提神醒脑的作用。《神农本草》叙述了茶的药性和作用:“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一个人精神疲倦,头昏欲睡,主要是神经刺激减少的结果。而茶叶中的咖啡碱,对大脑皮层和筋肉伸缩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能提高中枢神经的敏感性,缩短反应时间,减轻神经疲劳,有利思维,提高工作效率。
喝茶不仅能兴奋中枢神经,而且对治疗高血压头痛和神经衰弱,也有一定的镇静作用。
实践已证明,饮茶对心脏病浮肿和高血压有治疗效果,这同咖啡碱的利尿作用有关。
喝茶有醒酒的作用。酒后常饮浓茶,茶能醒酒敌烟,这已是众人皆知的事实。“正如酣醉后,醒酒却须茶”,这是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的一句诗,说明我国人民早就认识到饮茶有解酒的功效。古人常常“以茶醒酒”,唐朝诗人刘禹锡,有一天喝醉了酒,想起了白居易有“六班茶”可以解酒,便差人送物换茶,以醒酒之用。
茶叶中含有一种酚酸类物质,能使烟叶的尼古丁沉淀,排出体外,是吸烟人的一种解毒剂。而茶叶中的咖啡碱能提高肝脏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促进血液循环,把人体血液中的酒精和尼占丁从小便中排泄出去,减轻和消除由酒精和尼古丁带来的副作用。当然,这种作用不仅仅是咖啡碱的单一功效,而是与茶多酚、维生素C等多种成分协同配合的共同结果。
喝茶有帮助消化的作用。广大群众早已有饮茶能帮助食物消化的经验。实践证明,饮茶是消食除腻的最好方法。饮茶能去油腻、助消化,人人都有感受。逢年过节,多食油荤,泡饮一杯浓茶,便容易化腻消食。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茶中含有的肌醇、叶酸等维生素物质,以及蛋氨酸、卵磷脂、胆碱和一些芳香族化合物,都具有调节脂肪代谢、促进脂肪的消化功能,帮助消化肉类食物。特别是对老年人,具有更明显的作用,一般老年人的胃活动机能减弱,食欲不好。而饮茶有助于萎垂的肠胃康健,茶叶中的咖啡碱能兴奋中枢神经,影响全身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刺激胃液分泌,消除胃中的积食,帮助消化,促进食欲。同时,无论是冷茶或热茶,都有“空腹”作用,因此空腹不宜多饮茶。
喝茶有松弛冠状动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常饮茶对患有心脏病的人有好处。据国外研究,如给心脏病人饮茶,能使心脏指数、脉搏指数、氧消耗和血液每分钟吸收氧气的指标得到显著提高。国外医学专家观察结果表明,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和茶瘾大的人之间成负相关,但与喝咖啡的人则成正相关。所以,茶成为治疗心肌梗塞的最好辅助剂。
饮茶能防止血液和肝脏中烯醇和中性脂肪的积累,增强血管壁的弹性,预防动脉硬化和脑溢血,还能增进心脏活动和微血管扩张,起降低血压的作用。这是因为茶叶中的咖啡碱,能舒张血管,加快呼吸,降低血脂。同时,茶多酚能降低毛细血管透性,增强毛细血管作用。
6.2.2 茶多酚
茶多酚又叫茶单宁或条鞣质,属于多酚类物质,是茶叶中的一种主要化学成分,它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20%~35%。茶多酚是由30多种酚类物质组成的复合体,主要包括儿咖啡碱、黄酮素、花青素和若干酚酸。其中以儿咖啡碱的含量最多,约占多酚类的70%以上。
茶多酚的化学性质和单宁酸或单宁(商品)不同,与其他植物中或果实中的单宁也不同,它不会引起不利于肠胃的反应;它和蛋白质虽然也起作用,但不像其他多酚那样,具有较强的可逆的反应。许多国家医学研究证明了茶多酚的药理作用及其对人体的药理价值。
茶多酚有止泻和杀菌的作用。在我国民间早有饮用茶叶作为止泻的治疗方法。古代医学书籍中也有不少利用绿咖啡碱来治疗细菌性痢疾、赤痢、白痢、急性肠炎、急性胃炎等的记载。茶多酚为什么能起止泻和杀菌作用呢?主要是由于茶进入胃肠道后,能使肠道的紧张功能松驰,缓和肠道运动;同时,茶多酚能使肠道蛋白质凝固,因为细菌的本身是由蛋白质构成的,茶多酚与细菌蛋白质相遇后,细菌即行死亡,起到了保护肠胃黏膜的作用,所以有治疗肠炎的功效。
茶多酚能提高其他成分的药效。绿茶茶多酚能有使甲状腺毒症引起的甲状腺亢进恢复到正常的作用,对维生素C的新陈代谢产生积极的影响,某些成分能防止组织内维生素C的氧化,从而提高了药效。茶多酚与咖啡碱、维生素C等综合作用,可以大大提高其他药物成分的药效。
茶多酚还有其他用途。茶多酚可用于食品保鲜防腐,无毒副作用,食用安全。茶叶能够保存较长的时间而不变质,这是其他
的树叶、菜叶、花草所达不到的。茶多酚掺入其他有机物(主要是食品)中,能够延长贮存期,防止食品褪色,提高纤维素稳定性,有效保护食品各种营养成分。
6.2.3 维生素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它与咖啡碱和茶多酚的关系很密切,协同产生药理作用,能比单纯的成分起到更多的作用。
对病菌有抑制作用。茶可解毒,这在我国古代《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述。现代科学也证明茶有解毒的功效。在工厂药物生产中一些有毒物质,如铅、砷、苯等以及某种细菌性毒素浸入体内时,如立即灌服大量的绿茶浓菜汁,其毒可解。这是因为茶叶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茶多酚,与上述金属盐类或生物碱类结合,使之沉淀而排出体外,起到解毒的作用。
治疗由高血压引起的动脉硬化。一般上了年纪的人,血管壁上沾有脂肪,会引起动脉血管硬化,其硬化程度和新陈代谢有很大关系。茶叶中的维生素C能促使脂肪氧化,降低胆固醇,对保护血管的健康有有很好的作用。这种作用,与茶多酚能增强毛细血管的活性和降低毛细血管渗透性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对治疗坏血病等有功效。这是因为茶叶中的维生素C,是属于还原型的,能促进肠道内铁的吸收,可以作为治疗贫血时的辅助药物,具有防止坏血病的功能;同时,绿茶中的维生素C,对长期发热的慢性传染病,也有一定的效果。
有抗癌的功能。癌肿可能是一种维生素的缺乏症,因为阻碍癌肿生长的第一道屏障是细胞间基质,维生素C是保护这屏障结构完整的必需物。因此,大剂量的维生素C,能使晚期癌症患者延长平均生存期4倍。
6.2.4 氟化物
龋齿俗称虫牙,是牙科常见的多发病。龋齿发生的原因很多,牙龋钙化较差,质地不够坚硬,容易受破坏,是龋齿发生的一个重要内因。
一般食物中含氟量很少,而茶叶中含有较丰富的氟,茶叶中的氟化物约有40%~80%溶解于开水,对牙齿有保健作用。
从上可知,饮茶是补充氟的途径之一。尤其在饮水含氟量低的地区,饮茶有明显的防龋作用。
日本对利用饮茶防治虫牙,曾在两个相邻的村庄的入学儿童虫牙出现率作过调查,结果表明,饮茶对防治虫牙有良好的功效。每一个人学儿童每天喝一杯茶,按含氟量0.4毫克计算,持续一年,原染虫牙的儿童中就有一半痊愈。如长期饮用自来水使虫牙恶化,而改用饮茶后,50%的人有明显效果。日本统计了100所小学在校学生染有沟间虫牙,改用饮茶后,其中55%的有虫牙的学生有明显的减轻。从日本的上述调查材料表明,饮茶对未得虫牙的人有预防作用;对已染虫牙的人有治疗作用。现在,日本提倡饭后喝一杯茶,将成为防止虫牙的一项保健措施。
7 饮茶“十忌”
7.1 忌空腹饮茶
空腹饮茶,茶性入肺腑,会冷脾胃,等于“引狼入室”,所以我国自古就有不饮空心茶之说。
7.2 忌饮烫茶
过热的茶对人的咽喉、食道和胃有较强的刺激。如果长期饮用太烫的茶水,可能引起这些器官的病变。据医学研究显示,经常饮用温度超过62℃的茶者,胃壁较容易受损,易出现胃病的病症。所以,饮用茶水的温度在56℃以下为宜。
7.3 忌饮冷茶
饮用温度适宜的温茶、热茶,能使人神思爽畅,耳聪目明,冷茶对身体则有滞寒、聚痰的副作用。
7.4 忌饮浓茶
浓茶含咖啡因、茶碱较多,对人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头痛,失眠。
7.5 忌冲泡时间过长
冲泡茶叶时间过长,茶叶中的茶多酚、类脂、芳香物质等可以自动氧化,不仅茶汤色暗,味差,失去品尝价值,而且由于茶叶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P、氨基酸等因氧化而减少,使茶汤营养价值大大降低。同时由于茶汤放置时间太长,受到周围环境的污染,茶汤中的微生物数量增多,也是不卫生的。
7.6 忌冲泡次数过多
一般而言,茶叶在冲泡三四次后就基本没什么茶汁了。据有关试验测定,头泡茶汤可含水浸出物总量的50%,二泡茶汤含水浸出物总量的30%,三泡茶汤则为10%,四泡茶汤却为1%~3%左右,再多次冲泡,就会把茶叶中的有害成分也被浸出,因为茶中的微量有害元素往往在最后泡出。
7.7 忌饭前饮茶
饭前饮茶会冲淡唾液,使饮食无味,还能暂时使消化器官吸收蛋白质和铁质的功能下降。
7.8 忌饭后马上饮茶
茶中含有鞣酸,能与食物中的蛋白质、铁质发生凝固作用,影响人体对蛋白质和铁质的消化吸收。
7.9 忌用茶水服药
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可分解鞣酸,与许多药物结合而产生沉淀,阻碍吸收,影响药效。所以,俗话说的“茶叶水解药”,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