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阳

经穴别名 腧穴学 针灸学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ié yáng

2 概述

别阳经穴别名:1.臂臑;2.阳池穴;3.阳交[1]

3 臂臑的别名·别阳

别阳为经学别名,即臂臑[1]。见《黄帝内经太素》。

穴位臂臑
汉语拼音Binao
罗马拼音Pinao
美国英译名Elbow Bone
各国代号中国LI14
日本14
法国莫兰特氏GI14
富耶氏
德国DI14
英国Li14
美国LI14

臂臑经穴名(Bìnào LI14)[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头冲颈冲背臑臂脑。属手阳明大肠经[2]臂臑手阳明络之会。臂,通指上肢,臑指上臂,臂臑穴于上臂臑外,故名臂臑[2]。主治瘰疬,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急性结膜炎,上肢瘫痪,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颈项拘挛颈淋巴结核瘿气瘰疬头痛等,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

3.1 别名

头冲(《备急千金要方》),颈冲(《千金翼方》),背臑[3]臂脑[3]

3.2 出处

针灸甲乙经》:臂臑,在肘上七分(寸),腘肉端。

3.3 特异性

臂臑手阳明络之会。

3.4 穴名

臂,通指上肢,臑指上臂,臂臑穴于上臂臑外,故名臂臑[3]

《说文》:“臂,手上也。”上肢统可称为臂。凡肉不着骨之处,可由肉上下通透者,即称“臑”。本穴正当上膊肉不着之处,故名之。[3]

3.5 所属部位

上臂[4]

3.6 臂臑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臂臑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5][6]

臂臑位于上臂后外侧,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距曲池穴7寸,当三角肌抵止部后缘处[7]

臂臑位于臂部,曲池( LI11)上七寸,三角肌前缘处[7]

臂臑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臂臑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臂臑穴的位置

臂臑穴的位置

臂臑穴的位置

臂臑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臂臑穴的位置

臂臑穴的位置(肌肉

臂臑穴的位置

臂臑穴的位置(骨骼

3.7 臂臑穴的取法

臂臑位于臂部,曲池( LI11)上七寸,三角肌前缘处[7]

垂臂屈肘时,在肱骨外侧三角肌下端。

自然垂臂,在曲池肩髃连线上,横平臑会,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取穴[8]

3.8 臂臑穴位解剖

臂臑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有旋肱后动、静脉的分支,及肱深动、静脉分布着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皮肤由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稍厚,富胃脂肪组织。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过三角肌中点。该肌由臂丛后束腋神经支配。

3.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8]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8]

3.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臂外侧皮神经和臂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和胸肩峰动脉分布[8]

3.9 臂臑穴的功效与作用

臂臑有通络明目作用[8]

臂臑有清热明目通经通络的作用

3.10 臂臑穴主治病

臂臑穴主治瘰疬,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急性结合膜炎,上肢瘫痪,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颈项拘挛颈淋巴结核瘿气瘰疬头痛等,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

臂臑穴主治瘰疬、肩臂疼痛、目疾、颈项拘挛[8]

臂臑主要用于颈项肩臂及眼睛疾患等:如颈项拘急颈淋巴结核瘿气、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瘰疬、上肢瘫痪、目疾等[8]

臂臑主治肩臂疼痛颈项强急瘿气瘰疬;以及肩关节周围炎急性结膜炎[8]

臂臑穴主治颈项拘急,颈背肩臂痛瘰疬目赤肿痛迎风流泪[8]

运动系统疾病:上肢瘫痪疼痛肩周炎颅顶肌肉痉挛;

其它:眼病,颈淋巴结核头痛

臂臑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8]

3.11 刺灸法

3.11.1 刺法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8]

一般直刺0.5~1.0寸,或针尖向肩部方向斜刺0.8~1.2寸[8]

直刺0.5~1寸[8]

直刺0.5~1寸,或向上斜刺1~1.5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肩部传导[8]

直刺0.5~1寸,局部酸胀;或向上斜刺1~2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酸胀,可向整个肩部放散。

注意:不可深刺,凡肉腠大郄之处,其灵感传导功能亦大,须防其影响其他部分也[8]

3.11.2 灸法

可灸[8][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8]

艾柱灸或温针灸3~7壮,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

3.12 臂臑穴的配伍

臂臑肩髃治肩臂痛[8]

臂臑臑俞肩髃肩贞,治肩臂不可举[8]

臂臑曲池天宗肩髃,治上肢不遂[8]

臂臑手五里瘰疬[8]

臂臑睛明承泣治眼病[8]

臂臑太阳耳尖放血治急性结膜炎[8]

臂臑合谷光明二间,治目疾[8]

臂臑强间,有行气缓筋,活络止痛作用,主治颈项强。

臂臑手三里大迎,有豁痰行瘀温经散结作用,主治颈部淋巴结核。

3.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寒热,颈疬,肩臂不可举,臂臑俞主之。

类经图翼》:臂痛无力,寒热瘰疬颈项拘急

针灸大成》:主寒热臂痛不得举,瘰疬颈项拘急

3.14 研究进展

现代研究证明,臂臑穴对乳腺手术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实验观察提示此镇痛作用是通过下丘脑外侧区实现的[8]

4 阳池穴的别名·别阳

别阳经穴别名,即阳池[8]。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阳池
汉语拼音Yangchi
罗马拼音Yangchih
美国英译名Yang Pond
各国代号中国TE4
日本4
法国莫兰特氏TR4
富耶氏TR4
德国3E4
英国T4
美国TB4

阳池经穴名(Yángchí TE4)[9][10]。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别阳[10][10]。属手少阳三焦经[10][10]阳池手少阳三焦经原穴[10][10]。阳为阴之对,池即水池,此穴在腕背陷中经气至此如水之入池,故名阳池[10]阳池穴主要用于头项及局部疾患等:如头痛项强耳聋口干喉痹,臂肘疼痛不能举,腕痛无力,臂肘疼痛疟疾消渴目赤肿痛,腕痛,目红肿,腕痛无力或红肿不可屈伸,手腕折伤,前臂及肘部疼痛肩痛,颈痛,烦闷,热病无汗疟病寒热,现代又多用阳池穴治疗感冒扁桃体炎,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目红肿痛,手腕部损伤,颈肩部疼痛流行性感冒风湿病糖尿病等。

4.1 别名

别阳(《针灸甲乙经》)。

4.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

4.3 穴名

阳为阴之对,池即水池,此穴在腕背陷中经气至此如水之入池,故名阳池[10]

阳,指手背手少阳。陷者为池。此穴在手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之凹陷中,在背为阳,其处凹陷如池,为手少阳脉气所过之原穴,犹如水之停积于池也。《针灸甲乙经》有:“在手表腕上陷中”,因名阳池[10]

4.4 特异性

阳池穴为手少阳三焦经原穴

4.5 所属部位

腕部[11]

4.6 阳池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阳池穴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尺侧缘凹陷处[11]

阳池穴位于腕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11]。伏掌取穴[11]

阳池穴位于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处[11]

4.7 阳池穴的取法

阳池穴位于腕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11]。伏掌取穴[11]

俯掌,沿第4、5掌骨间向上至腕背侧远端横纹处的凹陷中,横平阳溪阳谷;或于尺侧关节部,指总伸肌肌腱小指固有伸肌肌腱之间处取穴[12]

阳池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阳池穴在腕部的位置

阳池穴的位置

阳池穴在腕部的位置

阳池穴的位置

阳池穴在腕部的位置(肌肉

阳池穴的位置

阳池穴在腕部的位置(骨骼

4.8 阳池穴位解剖

阳池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腕背侧韧带、三角骨(膜)。有腕背静脉网,腕背动脉分布着尺神经手背支及前臂背侧皮神经末支。皮肤由前臂后皮神经和尺神经手背支双重分布。皮下筋膜致密手背静脉网的尺侧部和小指的指背静脉渐汇成贵要静脉的起始部。深筋膜增厚并形成韧带。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过深筋膜,在小指伸肌和指伸肌腱之间,直抵三角骨面。以上二肌(腱)均包裹有腱鞘,由桡神经支配。

4.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腕背侧韧带→指伸肌腱桡侧)与小指肌腱之间→桡腕关节[12]

皮肤→皮下组织→伸肌支持带[13]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尺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腕背侧动脉分布[13]

布有尺神经手背支,前臂背侧皮神经末支和腕背静脉网、腕背动脉[13]

4.9 阳池穴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通络,通调三焦益阴增液。

阳池穴有舒筋、通络、解热作用[13]

阳池穴为三焦经原穴,能祛除三焦热邪,振奋三焦元气,治疗三焦热盛,循经上扰所致的头面五官病及热邪伤阴消渴[14]

阳池穴系三焦经原穴,有宣肺解表开窍聪目、舒筋利节之功,主治肩背痛,腕痛,疟疾耳聋消渴[14]

4.10 阳池穴主治病

阳池穴主要用于头项及局部疾患等:如头痛项强耳聋口干喉痹,臂肘疼痛不能举,腕痛无力,臂肘疼痛疟疾消渴目赤肿痛,腕痛,目红肿,腕痛无力或红肿不可屈伸,手腕折伤,前臂及肘部疼痛肩痛,颈痛,烦闷,热病无汗疟病寒热,现代又多用阳池穴治疗感冒扁桃体炎,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目红肿痛,手腕部损伤,颈肩部疼痛流行性感冒风湿病糖尿病等。

阳池穴主要用于头项及局部疾患等:如头痛项强耳聋口干喉痹、臂肘疼痛不能举等[14]

阳池穴主治腕痛无力,臂肘疼痛耳聋疟疾消渴[14]

阳池穴主治目赤肿痛耳聋喉痹疟疾消渴、腕痛[14]

阳池穴主治耳聋,目红肿,喉痹口干;腕痛无力或红肿不可屈伸,手腕折伤,前臂及肘部疼痛肩痛,颈痛;消渴,烦闷,热病无汗疟病寒热[14]

现代又多用阳池穴治疗感冒扁桃体炎、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14]

五官科疾病:耳聋、目红肿痛,喉痹

运动系统疾病:手腕部损伤,前臂及肘部疼痛,颈肩部疼痛

其他疾病:流行性感冒风湿病糖尿病等。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直刺0.3~0.5寸[14][14][14][14]深刺可透大陵[14],局部有酸胀感[14],可扩散中指[14];或向左、右平刺针感扩散至整个腕关节,可治腕关节疾病[14]

平刺0.5-1.0寸,向左向右平刺,局部酸胀,可扩散至整个腕关节

4.11.2 灸法

可灸[14][14][14]

艾条灸5~10分钟[14]

艾炷灸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不宜瘢痕灸

4.12 阳池穴的配伍

阳池穴配风池大椎曲池合谷发热头痛[14]

阳池穴配阳谷治腕关节炎[14]

阳池穴配大椎外关疟疾[14]

阳池中脘巨阙(灸),治妊娠恶阻[14]

阳池阳溪阳谷腕骨,治腕关节[14]

阳池风门大椎天柱,治寒热头痛[14]

阳池外关曲池,有行气活血,舒筋通络的作用,主治前臂肌痉挛或麻痹

阳池少商廉泉,有清热通络利咽作用,主治咽喉肿痛

阳池脾俞太溪,有疏调三焦养阴润燥作用,主治糖尿病

4.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痛不能自举,汗不出,颈痛,阳池主之。

针灸大成》:主消渴口干烦闷,寒热疟,或因折伤,手腕捉物不得,肩臂痛不得举。

外台秘要》:治寒热痎疟肩痛不能自举,汗不出,颈肿

类经图翼》:主治消渴口干烦闷,寒热疟,或因折伤,手腕提物不得,臂不能举。

4.14 阳池穴研究进展

4.14.1 增强降结肠下部及直肠蠕动

针刺阳池可使不蠕动蠕动很弱的降结肠下部及直肠蠕动增强[14]

4.14.2 加快心率

给犬的“阳池”注射乙酰胆碱,可引起心率加快,如事先针刺“内关”,则可加强此效应[14]

4.14.3 避孕

阳池穴与垂体性腺功能有关,特别是与性腺卵巢功能有关,有避孕作用[14]

5 阳交穴的别名·别阳

别阳经穴别名,即阳交[14]。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阳交
汉语拼音Yangjiao
罗马拼音YangChiao
美国英译名Yang Crossroad
各国代号中国GB35
日本35
法国莫兰特氏VB35
富耶氏
德国G35
英国G35
美国GB35

阳交经穴名(Yángjiāo GB35)[14][14]。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别阳(《针灸甲乙经》)、足髎(《针灸甲乙经》),足窌(《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14][14]阳交阳维脉郄穴[14][14][14]。阳为阴之对,外为阳,交即交会,此穴在小腿外侧,与足太阳脉交会,故名阳交[14]阳交穴主治胸胁、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下肢痿痹,癫狂,现代又用阳交穴治疗胸膜炎,咽喉炎,坐骨神经痛精神病,膝踝肿痛,脚气惊厥胆囊炎肋间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腓浅神经疼痛麻痹癫痫等。

5.1 阳交穴的别名

别阳(《针灸甲乙经》)、足髎(《针灸甲乙经》),足窌(《针灸甲乙经》)。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阳交,在外踝上七寸,斜属三阳分肉间。

5.3 穴名

阳为阴之对,外为阳,交即交会,此穴在小腿外侧,与足太阳脉交会,故名阳交[14]

外侧为阳,交指交会。交,又为震卦。东方阳春之气,正少阳之应也。本穴为诸阳脉之交会,又与少阳升发之气相应也。阳交阳维之郄,又与足太阳阳明相邻。《针灸甲乙经》谓其“斜属三阳分肉间。”犹足三阳阳维脉四经之交会也,故名“阳交”。[14]

5.4 特异性

阳交足少阳胆经阳维脉阳维脉交会穴[15]

阳交阳维脉郄穴[15][15][15]

5.5 所属部位

小腿[16]

5.6 定位取穴

标准定位:阳交穴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16]

阳交穴位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16]。正坐取穴[16]

阳交穴位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当腓骨后缘处;或于外丘穴后方1寸取穴[16]

阳交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阳交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阳交穴的位置

阳交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阳交穴的位置

阳交穴在小腿部的位置(肌肉

阳交穴的位置

阳交穴在小腿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5.7 阳交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取穴

阳交穴位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16]。正坐取穴[16]

侧卧或仰卧位,于腘横纹外侧端至外踝尖连线中点下1寸,腓骨后缘取穴;或外踝尖与腘横纹外侧端连线中点下1寸,外丘取穴[17]

5.8 阳交穴位解剖

阳交下皮肤、皮下组织小腿筋膜、腓骨长肌(腱)、腓骨短肌、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皮肤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腓骨长、短肌由腓浅神经支配。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由胫神经支配。(参看阳陵泉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腓骨长肌→后肌间隔→踇长屈肌[17]

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腓骨长肌→𧿹长届肌[18]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胫神经肌支、腓浅神经肌支和腓动脉分布[18]

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和腓动、静脉分支[18]

5.9 阳交穴的功效与作用

阳交穴具有疏肝理气安神定志的功效。

阳交穴有温胆宁神、通经活血的作用[18]

阳交穴系阴维脉郄穴,有舒筋活络之功,主治惊狂,癫疾,胸胁满痛,膝股痛,下肢痿痹等证[19]

5.10 阳交穴主治病

阳交穴主治胸胁、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下肢痿痹,癫狂,现代又用阳交穴治疗胸膜炎,咽喉炎,坐骨神经痛精神病,膝踝肿痛,脚气惊厥胆囊炎肋间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腓浅神经疼痛麻痹癫痫等。

阳交穴主治胸胁、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19]

阳交穴主治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19]

阳交穴主治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19]

现代又多用阳交穴治疗胸膜炎、咽喉炎、腓浅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精神病[19]

阳交穴主治胸胁胀满,膝踝肿痛,脚气惊厥,下肢痿痹,以及胆囊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等[19]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腓浅神经疼痛麻痹坐骨神经痛癫痫精神病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有胀重感[19]

一般直刺0.5~1.0寸[19]

直刺1~1.5寸[19][19]

5.11.2 灸法

可灸[19][19][19]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9]

艾炷灸温针灸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5.12 阳交穴的配伍

阳交足三里阴陵泉悬钟,有祛风温,利关节作用,主治膝胫痛。

阳交足三里阳陵泉梁丘犊鼻悬钟,治膝胫肿[19]

阳交太冲,有疏肝理气作用,主治胸胁痛

阳交支沟外关阳陵泉足临泣太冲,治胸胁痛[19]

阳交四神聪大陵内关,有宁神定志作用,主治癫狂

阳交四神聪大陵内关水沟神门心俞,治癫狂[19]

5.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寒热痹,髀胫不收,阳交主之。寒厥,癫疾,噤吤,瘛疭,惊狂,阳交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胸满肿。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寒厥,惊狂,喉痹胸满面肿寒痹,膝胻不收。

针灸大成》:主胸满肿,膝痛足不收,寒厥,惊狂,喉痹面肿寒痹,膝胻不收。

6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45.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67.
  3.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7.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5.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73.
  8.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1.
  9.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29.
  10. ^ [10]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87.
  11. ^ [11]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6.
  12. ^ [12]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87.
  13. ^ [1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2.
  14. ^ [14]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87.
  15. ^ [1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28.
  16. ^ [1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8.
  17. ^ [1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26.
  18. ^ [1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5.
  19. ^ [1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26.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