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注金匮要略
《高注金匮要略》,清代,作者:高学山
-
《高注金匮要略》全本阅读
《高注金匮要略》,清代,作者:高学山
-
《高注金匮要略》
《高注金匮要略》 金匮著作。不分卷。清·高学山撰。撰年不详。高氏融合前人学说,取众家之精要,结合个人学习心得和临床实践将《金匮要略》予以全面注释。对杂病的病机、诊断、方义等阐析较详。但其中也掺杂了一...
-
《高注金匮要略》
《高注金匮要略》 金匮著作。不分卷。清·高学山撰。撰年不详。高氏融合前人学说,取众家之精要,结合个人学习心得和临床实践将《金匮要略》予以全面注释。对杂病的病机、诊断、方义等阐析较详。但其中也掺杂了一...
-
高学山
...,撰有《伤寒尚论辨似》、《金匮要略注》(后改名为《高注金匮要略》)等书。作者:
-
从五行论治咳嗽
...患者久咳乃肺脾气虚,痰湿上阻于肺而致,治疗时采用《高注金匮要略》:“虚则补其母,非温脾胃之中土以温肺金,无他法也,重用甘以守中之甘草,使之径趋脾胃,佐以辛温之干姜,是直从中土,升其生金之化”。方中参芪...
-
袁世清:试探肝首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临床论治
...主要有以下几种: 1.1肝阳虚寒,寒气凝滞高学山《高注金匮要略》:“肝以阳气为贵……,着者留滞之义。脏中阳虚,而阴寒之气不能融和舒畅,且肝络从少阳之胁而上贯于胸,则胸中常有似板似紧之候…&he...
-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师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趺、蹲踞也。蹶、颠踬也。趺蹶者。盖言立则能持。若蹲踞而趺。则颠踬而蹶。从俯覆矣。与诸经之言蹶者大殊。旧注。引痿厥、踝厥。误甚。其人能前不能却二...
-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一条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病字。贯下文四部而言。豚、即猪畜。奔豚者。足少阴肾水之癸气。寄位于亥。动则上冲。如惊猪奔突。故以之为名。然心阳照临。而胸中氤氲之气。...
-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治第十八
诸脉浮数。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疮者。怆也。伤也。风寒暑湿等之外因。客于经络。而其气血不和。有凄怆之象。因而烂伤损者是也。痈者。壅也。拥也。或七情之内火。或六淫之外邪。流于隧道。...
-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新产妇人有三病四句。当是古医经之文。仲景设...
-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一条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脉有伦类。盛则俱盛。衰则俱衰。此大较也。故凡诊脉者。当取其既有太过处。又有不及...
-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痢。如有神灵者。身形...
-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炙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李氏旧注曰。疟者。虐也。寒热暴侵。有虐政之象。故名疟。或...
-
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
一条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本经之中风。与伤寒论中之中风。其不同者有二。以伤寒论之所谓中风者。单是冬月之寒风。故其遗暑湿燥火。而独入寒门者此也。寒风两袭经络。...
-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
一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伤寒作气上撞心)消渴之症。其因皆起于胸膈间。在天之阳气既虚。而其阳精又竭之所致也。阳气上虚。则下焦之虚火。因其空而炎于上。阳...
-
妇人妊娠病脉证治第二十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症。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桂枝汤方(别见)经言阳搏阴别。为有子。盖谓脉之外廓。沉柔而得阴脉之常。但...
-
黄胆病脉证治第十五
一条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后贤辨黄症者。纷纷不一。而终未有确解。愚按内经。及伤寒本经之旨。大概由于湿热相搏。中宫脾土之气。郁滞而不流贯四脏。则...
-
肺阳概念内涵、外延的厘定及肺阳虚
...五味子,“又有温补肺阳之法,用保元汤。高学山《高注金匮要略》:“肺中阴阳自和,则下降清华以应甘露,“肺中之阳主提携运行之用。喻嘉言《医门法律·咳嗽门》有“上焦虚寒,呕唾涎沫,则用温肺汤。...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一条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寸口、指关前而言。动脉、形圆体短。厥厥动摇。而兼滑象者是也。弱、如弱水之弱。有不能载物之象。惊非外来。惕然自儆也。悸者、怯怯虚馁之状。两物相击。轻小者动。亦受击者...
-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一条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
-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妇人中风。其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与男子同。第病已七八日。寒热去而续来。且发作有时。非复风邪之...
-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第十一
一条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此篇就风寒之邪。中于本脏。而言其轻重之不同。以补伤寒论中之所未备也。盖伤寒论中。于直中三阴之外。经脏同病。余俱先病经络。而后递入脏腑。故发热疼痛等候。俱经络...
-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
(凡十七条)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疚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
-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一条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必便难。两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趺阳。足阳明脉也。其脉微弦、微为胃中之阳土虚弱。弦为肝木之脉。木乘弱土。而凌其所胜。则其气尝纵肆于中部。故法当腹满。若趺...
-
湿病脉证第二
、窒也。拘也。有窒塞拘牵之义。前人俱谓痉字之讹。以内经但有痉而无。且痉与颇似。故后人传写致讹耳。鄙见以为不然。尝按古人名病。或抉其病由。或肖其病状。不必尽仍从前之旧。即如仲景伤寒之名。并其症之传变。原...
-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一条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前人以无物为呕。有物为吐。或云声缓为吐。声急为哕。虽似确当。而愚谓就病因而论。三者俱有虚实寒热之不同。但因虚、因寒者。十之七。而因实、因热者。十之三。就高下而论。...
-
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一条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
-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
一条问曰。血痹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皮肤及经络中之血。凝而不流者为血痹。痹者...
-
金匮要略——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药学高级丛书》之一。全书共分7篇。第1篇绪论,介绍《金匮要略》的沿革、版本、与《伤寒论》关系、对中医学发展的地位和影响、主要内容和特色、辩证思想、医教研的现状与展望等,简明肯綮,畅达信雅。第2篇至第5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