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丹溪心法》卷三方之小温中丸
3.1 方一
3.1.1 处方
3.1.2 制法
上药为末,醋糊为丸[1]。
3.1.3 功能主治
3.1.4 用法用量
空腹时用生姜汤送下;午后、食后用酒送下。
3.1.5 运用
3.2 方二
3.2.1 处方
青皮、陈皮、黄连(姜汁炒)各一两,香附(童便浸)四两,苍术、半夏、针砂(醋炒)各二两,白术、苦参各半两[1]。
3.2.2 制法
上药为细末,面糊为丸[1]。
3.2.3 功能主治
3.3 方三
3.3.1 处方
针砂(醋煮三次)、香附(童便浸)各四两,山楂、炒神曲各二两,黄连(姜汁炒)一两半,炒栀子、厚朴(姜汁炒),苍术、半夏各一两,川芎半两[1]。
3.3.2 制法
上药为细末,面糊为丸[1]。
3.3.3 功能主治
4 《丹溪治法心要》卷三方之小温中丸
4.1 方名
4.2 组成
针砂8两(醋炒),香附8两,神曲8两(炒),白术5两(炒),半夏5两(洗),甘草2两,陈皮5两(和白),黄连2两,苦参3两。
4.3 主治
脾胃停湿,水谷不分,面色萎黄。
4.4 用法用量
4.5 加减
4.6 制备方法
上为末,醋糊为丸。
5 《古今医统大全》卷十八方之小温中丸
5.1 方名
5.2 组成
针砂10两(醋炒7次,令通红,另研),苦参(夏加冬减),白术5两,山楂2两,吴茱萸1两(冬加夏减),苍术半斤,川芎半斤(夏减),神曲半斤,香附米1斤(童便浸1宿,炒)。
5.3 功效
制肝燥脾。
5.4 主治
5.5 用法用量
5.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6 《鸡峰普济方》卷十八方之小温中丸
6.1 方名
6.2 组成
干姜5两,半夏1两,天南星1两,茯苓1两半,丁香半两,陈橘皮3两。
6.3 功效
6.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至50丸,食后稍空煎生姜汤送下。
6.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7 《证治准绳·类方》卷五引丹溪方之小温中丸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用法用量
每服40-50丸,米饮送下。轻者服5两,重者不过7两。
7.5 制备方法
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7.6 用药禁忌
忌一切生冷油腻。
8 《证治准绳·类方》卷二引丹溪方之小温中丸
8.1 方名
8.2 别名
8.3 组成
陈皮1两,半夏(汤泡,去皮脐)1两,神曲(炒)1两,茯苓1两,白术2两,香附子(不要烘晒)1两半(醋炒红),针砂1两半(醋炒红),苦参(炒)半两,黄连(炒)半两,甘草3钱。
8.4 主治
脾虚不运,湿热积滞内蕴,腹部胀满,大便溏薄,两足浮肿,或黄胖面肿。
8.5 用法用量
每服70-80丸,白术6钱,陈皮1钱,生姜1片煎汤送下。病轻者服此丸6-7两,小便长;病甚服1斤,小便始长。
8.6 加减
8.7 制备方法
上为末,醋1盏、水1盏,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8.8 各家论述
《成方便读》:白术补脾燥湿,使运化有权,赞助药力,自然邪尽化而正不伤;半夏化其湿,茯苓利其水,陈皮理其气,甘草和其中,且皆可寓宣于补;黄连、苦参清湿中之瘀热;针砂、神曲化积滞之陈邪。用醋、水为丸者,凡欲散之,必先敛之,不使其邪有散漫之意耳。
8.9 附注
9 《医方类聚》卷一三二引《新效方》方之小温中丸
9.1 方名
9.2 组成
针砂10两(醋炒令红,醋淬7次,再炒,另研),苍术半斤,神曲半斤,川芎半斤,栀子半斤,香附1斤。
9.3 制备方法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9.4 功能主治
9.5 用法用量
每服50-70丸,食前姜、盐汤送下。
10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