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结构
精神分析理论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这些冲动和欲望因受到风俗习惯、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而被压抑或排挤在意识阈限之下。他认为,尽管潜意识中的种种本能欲望、情感和思想被压抑和排挤,但它们并不泯灭,且会不由自主地积极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的行为。
-
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指支配和影响主体预备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亚文化因素可分为四种形态:语言形态;个体犯意的产生,标志着犯罪心理结构开始形成,各种不良心理因素由混沌向有序转化,但并未完全摆脱无序状态。宏观社会环境因素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意识中的缺陷、社会风气的不良等。
-
荣格心理学
一种是内倾思维型。荣格心理学对于心理问题的形成一般归结为某一原型没有得到良好发展而受到阻碍(当然也可能是个体层面的某一情结),由此精神系统作为自我调整而表现出神经症或别的问题。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使用的重要技术移情也是荣格心理学治疗师所使用的重要技术之一,特别是在分析阶段。这称为“反移情”。
-
嫉妒
嫉妒者可以分为有道德缺陷型和无道德缺陷型两种。一些在其它问题上道德并不差的人,只是在因为嫉妒问题上才采取不道德行为伤害对方的,属于心理障碍性质的行为,应侧重心理治疗。心理活动过程的反省认知过程:一个元认知修养好的人,能够在嫉妒心理产生时,及时地觉察到自己正在对某一刺激(S)产生过敏情绪反应。
-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方式可以理解为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即世界观的基本倾向。
-
罪犯心理矫正
罪犯心理矫正指管教干部遵循心理转化规律,按照重新社会化要求,促使罪犯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使其形成守法心理结构的矫治措施和技术。矫正罪犯不良心理过程要求做到:戒之以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意,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罪犯心理矫正过程是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协同活动。
-
罪犯心理结构
罪犯心理结构指服刑人改造期间的心理结构,是以其原有的犯罪心理为基础,在改造情境的不断刺激下新形成的复合矛盾心理。罪犯的需要,既有原犯罪需要的残存,也有正常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和这种需要的不满足感;罪犯的兴趣,有继续迷恋犯罪生活的追求,有猎奇、追求刺激的兴趣,对文体活动、学习文化、技术感兴趣。
-
罪犯心理可塑性
罪犯心理可塑性指罪犯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恶习的可变性。在服刑改造期间,犯罪心理结构往往因得不到强化而消退,或因受到不同或相反的刺激而得到改造。只要为罪犯创造有利于改造的各种条件,就可能改造其旧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恶习,建立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新的心理结构和行为习惯。
-
特质
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以个别的人格特质为单位,用逻辑与语义的分析方法,把特质界定为个性的“心理结构”,是“个人所具有的神经特性,具有支配个人行为的能力,使个人在变化的环境中给以步调一致的反应”。
-
个性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indivedualpsychology)亦称阿德勒心理学。强调人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他提出"生活风格"说,反映了家庭的社会环境对性格形成的决定性影响。诊断方法包括动力性的心理测验、社会心理结构测定、会谈、差别诊断、语言系统分析等。阿德勒的心理治疗是一种生长模式的心理疗法,目的在于增强患者的社会兴趣的表现。
-
阿德勒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indivedualpsychology)亦称阿德勒心理学。强调人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他提出"生活风格"说,反映了家庭的社会环境对性格形成的决定性影响。诊断方法包括动力性的心理测验、社会心理结构测定、会谈、差别诊断、语言系统分析等。阿德勒的心理治疗是一种生长模式的心理疗法,目的在于增强患者的社会兴趣的表现。
-
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cognitivestructure)个人在感知理解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在头脑里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在认识过程中,新的感知同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对当前事物的认识。在学习中,一个新的观念,新的信息或经验,不是被现有的认知结构所同化,就是改进现有的认知结构,或是接纳新的经验产生新的知结构。
-
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
精神分析乃指由奥地利精神医学家弗洛伊自德于19世纪末所开创的一种特殊心理治疗方法。近年来的心理治疗者,不采用其传统方式,只运用精神分析的机理与原则,而采用面对面的普通面谈方式,以每周一次,在数月之内短期进行其治疗工作,乃称之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
-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乃指由奥地利精神医学家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所开创的一种特殊心理治疗方法。经过长期的治疗,善用患者与治疗者所产生的转移关系,来改善患者对人的关系,调整心理结构,消除内心之情感症结,以促进人格之成熟及适应能力。
-
犯罪中止心理
犯罪中止是指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客观上能将犯罪行为进行下去,由于主体的犯罪意志动摇,犯罪动机发生改变,自动中止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使犯罪客观上处于未遂状态的行为。因担心犯罪行为败露,受到刑罚惩罚的恐惧心理而产生的自我心理强制;
-
犯罪危险期
(3)性的生理成熟与性意识萌发带来的性生理欲求和心理上的紧张与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4)强烈的求知欲与辨别能力之间的矛盾;(5)内部心理结构的矛盾。如认识与情感、认识与意志、认识与行为的矛盾等。如果个体在此年龄阶段所处的社会环境不良,则容易接受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而形成违法犯罪心理,发生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