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社会群体
反社会群体是小团体的一种,是按活动性质的不同而划分出来的。指同整个社会的利益、同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利益相抵触的团体。例如,贪污盗窃集团、流氓犯罪团伙等等。
-
患际关系
患际关系是病人与病人之间在医疗活动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但在特殊情况下,病人之间也存在着健康利益的冲突。特别是在医与病的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在医药卫生资源不可能同时满足每一个病人的医疗需求的时候,这种冲突往往尤其显著。如何公正地处理患际关系中存在的这些利益冲突,是当代医学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
泰然漠视
具有转换症状的癔症患者对自己的躯体功能障碍常表现为漠不关心的态度,19世纪的法国医生称之为泰然漠视。这种态度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患者并不关注自身躯体功能的恢复,而是想保留症状从中获取某种利益。尽管患者本人并未意识到症状和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但病理心理学家认为患者存在无意识动机。
-
反社会行为
反社会行为是为了满足个人或少数人的需要而违背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损害整个社会或公众的共同利益的行为。它是一种背离社会或国家利益的逆反行为。也包括虽不触犯法律,但却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如虐待老人、欺行霸市等行为。心理学把专门从事反社会行为的小团体叫反社会团体。"见反社会群体"。
-
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指群体中多数成员所共同具有的信仰、价值与规范,其自觉其所处的群体地位群体意识反映着群体成员的态度。米尔斯曾经认为,群体意识的形成和存在,需要具备三个条件:(1)合理地、自觉地了解自我的群体利益。
-
阶级意识
阶级意识反映本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潜在的行为倾向。在阶级分化的社会中,高中低不同阶段级的人都有其不同生活经历和社会化过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与不同的阶级意识。阶级意识一旦形成,不仅很难改变,而且还影响到了一个人的政治态度,形成不同的政治心理。
-
情感淡漠
情感淡漠指患者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情感反应,既使与患者本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物。如生死离别,久别重逢等也无动于衷。终日表情呆板、淡漠无欲,与周围环境失去情感上的联系。多见于晚期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病等。
-
社区
社区(community)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人们生活的基本区域。社区由一定数量的人群组成,他们可有共同的地理环境、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问题及需求等,可分为地域型社区(如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和城镇社区)和功能型社区(如企事业单位、学校、军队和社会组织)。
-
可持续健康促进行动
可持续健康促进行动(sustainablehealthpromotionactions)是指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多部门合作创造支持性环境,实施健康促进策略,维护社区和人群的利益,促使经济、技术、设施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减少对子孙后代健康影响的长期健康促进行动。
-
竞争优势效应
在双方有共同的利益的时候,人们也往往会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竞争优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