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
突触后抑制
突触后抑制即由于抑制性突触的活动而直接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的抑制。已经阐明,当有兴奋和抑制两种作用出现的情况时,在一方的通路上有中间神经元存在,可以进行机能的变换。但是,突触前抑制是因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减低而产生的抑制作用,在软体动物中,同一神经元可形成兴奋性和抑制性的两种突触。
-
中枢抑制
突触后抑制在反射活动中,由于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产生的中枢抑制,称为突触后抑制。上述神经元2的末梢由于先发生去极化而使动作电位幅度变小,从而使递质释放量减少,导致神经元3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明显变小(仅为5mV左右),导致神经元3不易甚至不能发生兴奋,呈现了抑制效应。
-
突触
突触一般聚集在神经中枢,即脑、脊髓的灰白质或神经节中,实际上一条神经纤维发出分支,与许多神经细胞形成突触接合;突触与神经肌肉接头都同是细胞神经接头(cyt-oneuraljunction),具有如下的特殊生理特性:(1)单方向传导:兴奋虽可从神经纤维向下一个细胞体(或肌肉)传导,但不向反方向传导。
-
抑制
抑制是大脑皮质的基本神经过程之一,是与兴奋对立的状态。另一个是突触后膜,称突触后抑制。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出抑制性递质,经突触间隙而使所有与它形成突触联系的突触后神经元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呈现抑制。例如,当抑制过程在大脑皮质内引起广泛地扩散并扩散到皮质下中枢时,就可引起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