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链蛇
鉴别特征:黄链蛇体中段背鳞17行,中央5~9行起棱;有50—96+13—28个约占半片鳞长的黄色窄横斑。夜间或傍晚活动。有毒/泌毒部位:后毒牙毒素类型:溶血型毒素毒性:链蛇属蛇具有产生毒性分泌物的毒腺一杜氏腺(Duvernoy′Sgland)及皮下腺,且不同的毒腺具有不同的毒性作用,表现为出血不止、溶血、呼吸困难、肾损害等。
-
鹰骨
《*辞典》:鹰骨:出处:《纲目》拼音名:YīnɡGǔ别名:鹞婆骨(《陆川本草》)。肩、背、腰及尾上覆羽均石板灰色,肩羽和尾上驳羽有白色横斑;尾羽灰褐,具宽阔的黑褐色横斑,端缘灰白。本动物的头(鹰头)、眼睛(鹰眼睛)、嘴和脚爪(鹰嘴爪)亦供药用,各详专条。壮筋骨,益气力,除痹祛风,明目,去积,消鸡骨鲠。
-
鹬肉
《*辞典》:鹬肉: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Y R u来源:为鹬科动物红脚鹬或鹬属其他种动物的肉。嘴长,端部黑色,上嘴基部褐色,下嘴基部角黄色。眼先暗褐,略有白斑。上体灰褐,上背及翅上的大、中覆羽和三级飞羽均浅红褐色,各羽中央有宽窄不等的黑褐色纵纹和横斑;尾下覆羽端部有黑褐色羽干纹和少许横斑。
-
鸱鸺
《*辞典》:鸱鸺: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ChīXiū别名:怪鸱(《尔雅》),钩鵅(《本草拾遗》),大头鹰(《便民食疗》),角鸱、毂辘鹰、鵋鶀、呼咵鹰、夜食鹰(《纲目》),猫头鹰(《本经逢原》),鬼鸠(《本草求原》),夜猫子(《中国动物图谱 鸟类》),横虎、恨狐、老兔(《吉林中草药》)。
-
鷩雉
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B Zh 别名:赤鷩(《山海经》),鵕鸃(《汉书》),采鸡(《逸周书》),锦鸡(《禽经》),金鸡(《纲目》)。外侧尾羽呈桂黄色和黑褐色波状横斑相间状;次级飞羽及其覆羽均黑色而缀以栗色;翼上黑斑更粗;生境分布:平时常单独或成对栖息于多岩的山地及岩坡,出没于矮树丛和竹林间。
-
虾蟆
一作夺命穴别名。眼大而突出,眼间距窄,两眼之间有横斑;治痈肿,热疖,口疮,瘰疬,泻痢,疳积。(《纲目》)②治湿瘑:干虾蟆一个,烧灰,细研为末,以猪脂调,涂敷疮上,日三、五度。(《外台秘要》)各家论述:《本草衍义补遗》:"虾蟆味甘性寒,南人多食之,《本草》明言可食,不患热病,由是病人煮食之矣。
-
眼镜蛇
5.对内分泌的作用:蛇毒中毒可引起肾上腺皮质的显着变化,如以小鼠半数致死量作指标,各种肾上腺皮质制剂均能有效的提高动物对眼镜蛇毒的耐受力,切除肾上腺的动物则显着下降,补充皮质激素可使耐受力提高到正常动物水平,加用抗组织胺药扑尔敏可使耐受力进一步提高,半数致死量升高几达一倍。或浸酒酒饮。
-
鹌鹑
两肩、下背、尾均黑色,而密布栗黄色纤维横斑,除尾羽外,并都具有蓝灰色羽丝缘;肾经鹌鹑的功效与主治:《全国中草药汇编》:补中气,强筋骨,止泻痢。《中药大辞典》:治泻痢,疳积,湿痹。崔禹锡《食经》:主赤白下痢,漏下血,暴风湿痹,养肝肺气,利九窍。《嘉佑本草》:和小豆、生姜煮食,止泄痢。或烧存性,研末。
-
赤链蛇
体黑褐色,有51—87+12—30个红色窄横斑;P.138-139吴卯斌.赤链游蛇毒器的发现及离体毒腺的产毒最[J].蛇志,1996,8(1):15-17.李金荣、蓝海、黄晓军、陈远辉、吴卯斌,后毒牙类毒蛇,蛇志JOURNALOFSNAKE,2007年第19卷第3期。上唇鳞8片。后颏鳞与第一腹鳞间有2对小鳞。用时按瘘管口径大小,用纸捻粘赤链蛇粉末插入;
-
鸮
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Xiāo别名:流离、鸱鸮(《诗经》),土枭(《尔雅》),服(《汉书》),天鸟(《周礼》郑玄注),训狐(《巴蜀异物志》),山鸮(《汉书》晋灼注),画鸟(《埤雅》),幸狐、车载板、快扛鸟、春哥儿(《纲目》),猫头鸟(《随息居饮食谱》)。功能主治:治噎食,惊痫,鼠瘘,恶疮。
-
司徒蟾蜍
中文名:司徒蟾蜍拉丁名:BufostuartiSmith,1929中文目名:无尾目中文科名:蟾蜍科中文属名:蟾蜍属采集描述:杨大同、饶定齐,云南两栖爬行动物,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雌蟾通体背面浅棕色,自吻端始至肛上方有明显的、极细的脊纹;雄蟾头顶平坦,边缘不棱起;蟾蜍毒中含有心脏毒成分。
-
壁虎
拼音名:BìHǔ英文名:GeckoHouseLizard别名:守宫、蝘、蜒、蝎虎、壁宫、辟宫子、地塘虫、天龙、爬壁虎来源:药材基源:为壁虎科动物无蹼壁虎、多疣壁虎、蹼趾壁虎等的全体。耳孔小,卵圆形;上唇鳞9-12枚,颏片2对,外侧1对较小,头体背面覆以细鳞,背部疣鳞交错排列成12-14纵行,胸、腹部鳞片较大,覆瓦状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