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认知
社会印象则是在社会知觉素材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加工概括而在记忆中保持下来的主观印象,是人对社会对象的一种间接反映,如"第一印象"、"晕 效应"和"刻板印象"等都是这样社会印象(详见"社会印象"条);社会判断是社会认知的高级阶段,是对某种社会对象的定性或定论的过程。
-
品行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持凶器故意伤害他人;品行障碍患者常共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和神经发育障碍等。经典的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和家庭治疗等可以用于品行障碍的治疗。目前很少有设计良好的关于品行障碍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效的证据相对最多,丙戊酸钠或锂盐可作为第二线或第三线的治疗选择。
-
品行障碍
(3)生化改变:对有冲动、攻击性、反社会行为的个体的精神生化研究多集中在单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HT及其两种代谢酶多巴胺-β-羟化酶(DβH)和单胺氧化酶(MAO)上。品行障碍患者常共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和神经发育障碍等。
-
偏见
偏见是一般是指对社会上某种特定群体或个人所拥有的缺乏充分事实依据的否定态度。错误的社会认知或某些情绪体验容易形成偏见心理。对于日常情形下可能发生行为的众多限制,可以阻止所存在的偏见感情转变成行为。(2)认知成份是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晕 作用、先入为主、自傲或自卑都能导致偏见。
-
犯罪人格
犯罪人格指导致一个人反复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各种人格特征的有机结合,即形成了犯罪的个性心理结构,亦称犯罪个性或犯罪性格。缺乏罪责感和自我否定的情感。在进行犯罪活动中,很少有动机斗争,犯罪目标明确,行动果断,缺少恐惧与犹豫,具有坚持犯罪目的畸形意志力。
-
未组织集团
未组织集团或称乌合之众,是指没有组织起来的但却有着某共同行为的人群。未组织集团对其成员没有固定传统与制度,因此彼此没有特定规范约束,成员也没有隶属该集团的团体意识,彼此甚至不明身份,不知名姓,个人与个人的一致行为仅以临时的情绪,意见和判断的一致为基础。行动群众,如示威群众,他们有一定的行动目标;
-
社会印象
社会印象是在社会知觉基础上经过加工处理后在记忆中保持下来的对社会对象的主观印象。社会知觉材料的多寡与真伪、知觉对象的个人意义、情境因素,特别是人的经验体系,诸如认知主体的传统、习惯、审美情操、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等等,都是参与个体把社会知觉素材加工为社会印象的重要相关因素。
-
社会判断
以对人的行为预测为例,。要对人的未来行为作出超前反映,无疑是推理和想象过程,但是,这种对尚未发生的行为的推断和想象,又总是根据过去与现在的知觉和社会印象作出的,所以是一个由间接推理到直接寻找根据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凯利等人提出的归因理论,就是一种关于社会判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