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水疮
多见于儿童,好发于夏秋季,可并发肾炎及败血症,应与水痘、脓窝疮相鉴别。暑湿热蕴:黄水疮·暑湿热蕴证(impetigowithpatternofsummerheat-dampnessheatamassment)是指暑湿热邪,蕴于肌肤,以脓疱密集,脓痂色黄,周围有红晕,糜烂面鲜红,多有口干,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滑数为常见症的黄水疮证候。
-
黄水疮散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HuangshuichuangSan标准编号:WS3-B-1223-92处方:五倍子96g枯矾96g黄柏96g槐米(炒)96g白芷96g轻粉48g红丹96g制法:以上七味,除轻粉、红丹外,其余五倍子等粉碎成细粉,将轻粉、红丹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用于各种湿疮,黄水疮,破流黄水,浸淫水已,痛痒不休。
-
菱壳
《*辞典》:菱壳: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L nɡK 别名:菱皮(《滇南本草》),乌菱壳(《纲目》),风菱角(《医宗汇编》)。功能主治:治泄泻,脱肛,痔疮,疔肿,黄水疮,天泡疮。(《张氏必验方》)②治头面黄水疮:来年老菱壳,烧存性,麻油调敷。(《医宗汇编》)③治无名肿毒及天泡疮:老菱壳烧灰,香油调敷。
-
黄鼠狼
来源:为金星蕨科植物肿足蕨的全株。根状茎长而攒走,密被线状披针形的棕色鳞片。羽片有柄,基部一对最大;孢子囊群大形,生于侧脉中部;生境分布:生于石灰岩上或砖墙上。分布长江以南各地。性味:《贵州民间药物》:性凉,味苦涩,有小毒。(《贵州民间药物》)②治刀伤出血或黄水疮:鲜黄鼠狼根茎上的鳞片,敷患处。
-
黄瓜藤
《*辞典》:黄瓜藤: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Hu nɡGuāT nɡ来源:为葫芦科植物黄瓜的茎。功能主治:利水,解毒。治痢疾,淋病,黄水疮。②《四川中药志》:利水、通淋、消胀。附方:①治黄水疮:黄瓜藤(阴干,火焰存性)、枯矾。另有用去根、叶的鲜瓜秧半斤,加水500毫升煎取200毫升,每日2次分服(亦可当茶饮);
-
神效赤金锭
《遵生八笺》卷十八:方名:神效赤金锭组成:焰消8两,黄丹1两,白矾1两,雄黄5分,朱砂3分。主治:一切无名肿毒、恶疮初起,眼目昏花,赤肿火眼,乳蛾喉闭,蛇蝎伤,黄水疮,漆疮,绞肠痧,急心痛。眼目昏花,赤肿火眼,点眼两角即效;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陆续投于铁锅内熬成膏,用茶匙挑在板上,成条用之。
-
沙旋复花
《*辞典》:沙旋复花: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拼音名:ShāXu nF Huā别名:绞蛆爬(《内蒙古中草药》),秃女子草、黄喇嘛、黄花蒿、蓼子朴(《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额勒森-阿拉坦-都拉苏(蒙名)。夏、秋采花,开花前采全草,洗净,切段、晒干。叶互生,微肉质,线状披针形或狭长圆形,长5~
-
柏脂
《*辞典》:柏脂: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BǎiZhī别名:柏油(《纲目拾遗》)来源:为柏科植物侧柏树干或树枝经燃烧后分泌的树脂汁。功能主治:治疥癣,癞疮,秃疮,黄水疮,丹毒。③《纲目拾遗》:搽秃疮,治癣,头面耳上黄水疮,赤游丹。(《经验广粜》)③治黄水湿疮:真柏油二两,香油二两。
-
桤木枝梢
《*辞典》:桤木枝梢: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QīM ZhīShāo来源:为桦木科植物桤木的嫩枝叶。性味: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性凉,味苦涩。功能主治:清热降火,止血止泻。治吐血,衄血,水泻,痢疾,黄水疮。(《四川中药志》)③治毒蛇咬伤:牛屎树嫩叶适量,捣敷伤处。
-
三黄丹
功能主治:《外科传薪集》方之三黄丹主治风毒黄水疮。《扁鹊心书·神方》方之三黄丹:方名:三黄丹组成:雄黄5两,雌黄5两,硫黄5两。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制法如大丹,研极细,醋糊为丸,如芡实大。《朱仁康临床经验集》方之三黄丹:方名:三黄丹组成:大黄90g,黄柏30g,黄连9g,煅石膏60g,枯矾180g。
-
矾砒丸
处方:明矾半斤,白砒4两。功能主治:痢疾,水泄,胃脘痛,癣疥,坐板及黄水疮等。水泄,木瓜汤送下7丸;胃脘痛,炒栀子汤送下;久患足上顽疮,擂末搽之;笔圈癣,皮略擦破,用末搽之;9种心痛,牡蛎粉冷水调服7丸;疥疮、坐板及黄水疮,用腊猪油调搽。注意:忌搽头上疮,及服热物。
-
一扫光散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抚顺方):组成:黄丹、官粉、松香、枯矾各等分。主治:黄水疮,湿热成毒,皮肤腐绽,黄水浸润,蔓延无已,头面耳 ,传染周遍,秃疮。《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组成:松香3钱,铜绿3钱,枯矾3钱,章丹3钱,梅片2钱,铅粉3钱。主治:一切湿疮浸淫,黄水疮,梅毒破烂。
-
香疥药
《赤水玄珠》卷二十九:方名:香疥药组成:轻粉3钱,水银3钱,樟脑3钱,大风子49枚,川椒49粒,杏仁21粒,桕油烛1对。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古今医鉴》卷十五引郑中仙方:方名:香疥药组成:大风子(去壳)30个,木鳖子(去壳)30个,蛇床子5钱,白蒺藜5钱,杏仁30个,川椒4钱,枯矾3钱,朝脑3钱,轻粉1钱半,人言1钱半。
-
鲫鱼头
《*辞典》:鲫鱼头:出处:《唐本草》拼音名:J Y T u来源:为鲤科动物鲫鱼的头。性味:《药对》:温。功能主治:治咳嗽,痢疾,小儿口疮,黄水疮。①《唐本草》:头灰,主小儿头疮,口疮,重舌,目翳。③《滇南本草》:烧灰治癞疮。酒服,治脱肛及女人阴脱,仍以油调搽之;⑤《本草再新》:发痘疹。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
-
菊架豆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原形态:丽江土圞儿多年生缠绕草本,幼时疏被短柔毛。荚果线形,长10-12cm,宽约0.5cm,成熟时光滑。种子多数。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100-2900m林下或灌丛中。性味:微苦;凉归经:肺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咳。用于感冒及咳嗽,百日咳,咽喉肿痛,痈肿,瘰疬,黄水疮。
-
马齿苋洗方
处方:马齿苋2两(鲜马齿苋半斤)。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主急性湿疹,过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湿毒疡),丹毒,脓疽病(黄水疮)。用法用量:净水洗净后,用水4斤煎煮20分钟,过滤去滓。(鲜药煮10分钟)用净纱布6-7层沾药水湿敷患处,每日3至3次,每次20~摘录:《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
绣球丸
处方:樟冰轻粉川椒枯矾水银雄黄各6克枫子肉100枚(另碾)制法:以上共为细末,同大枫子肉,再碾和匀,加柏油20克,化开,将药粉和人搅匀,做成丸子,如龙眼大。功能主治:燥湿解毒,杀虫止痒。摘录:《外科正宗》卷四《串雅补》卷五:方名:绣球丸组成:苦参1两,黄柏5钱,枯矾2钱5分,雄黄1两。主治:疥疮。
-
朝天子
来源:为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木槿HibiscussyriacusL.的果实。秋季采摘成熟果实晒干。性味:甘,平。功能主治:清肺化痰,解毒止痛。用于痰喘咳嗽,神经性头痛;外用治黄水疮。外用适量,烧灰存性,麻油调搽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川莓
拼音名:ChuānM i别名:大乌泡、乌泡来源:蔷薇科川莓RubussetchuenensisBur.etFranch.,以根入药。生境分布:湖北、四川。性味:酸、咸,平。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止呕,活血。主治劳伤吐血,月经不调,口有腥气,瘰疬,痘后目翳,狂犬咬伤等症。1两,水煎服或泡酒服、炖肉服。叶晒干研面用。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刺黄柏茎叶
出处:《峨嵋药植》拼音名:C Hu nɡB JīnɡY 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刺黄柏的茎叶。性味:《四川常用中草药》:苦,寒。功能主治:①《峨嵋药植》:粉末治黄水疮。煎水服,治虫牙、火牙。②《四川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治湿热痢疾,目赤肿痛,痈肿疮毒,风湿红肿。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
-
大麦泡
别名:对嘴泡、猫爪刺、牛奶泡、栽秧泡、泡儿刺、三月泡来源:蔷薇科大麦泡RubuscorchorifoliusL.[R.althaeoidesHance],以根皮、叶入药。生境分布:陕西、河南、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功能主治:消食积,止泻痢,解毒,活血,调经,止血。主治食积饱胀,肚痛腹泻,红白痢疾,红崩带下。
-
地梅子
别名:黄刺儿根、黄果悬钩子来源:蔷薇科地梅子RubusxanthocarpusBur.etFranch.,以根入药。生境分布: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云南。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湿热,杀虫,止血。主治湿热痢疾,鼻血不止,黄水疮,疥癣。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捣烂敷。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毒蛆草
别名:透骨草、一马光、接生草、老婆子针线来源:毒蛆草科(透骨草科)毒蛆草PhrymaleptostachyaL.var.asiaticaHara,以全草、叶入药。生境分布:黑龙江、陕西、山东、河北、山西、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性味:涩,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活血消肿。主治黄水疮,疥疮,湿疹,跌打损伤,骨折。
-
鹅掌上黄皮
《*辞典》:鹅掌上黄皮: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 ZhǎnɡSh nɡHu nɡP 来源:为鸭科动物鹅足蹼上的黄色表皮。功能主治:①《滇南本草》:烧灰调油,搽黄水疮、冻疮。②《谈野翁试验方》:烧研,涂脚趾缝湿烂。摘录:《*辞典》
-
蛤仔
《全国中草药汇编》:蛤仔:拼音名:H Zǎi别名:蚬子来源:瓣鳃纲帘蛤科蛤仔Venerupis(Amygdala)philippinarum(AdamsetReeve),以贝壳、肉入药。功能主治:贝壳:清热解毒。主治臁疮,黄水疮。肉:有降压作用。用法用量:贝壳:外敷用(生用或煅用)。
-
蛤仔壳
出处:《东北动物药》拼音名:H ZǎiK 来源:为帘蛤科动物蛤仔的贝壳。原形态:蛤仔,又名:蚬子。壳面有细密的放射肋,与自壳顶同心排列的生长纹交织成布纹状。生境分布:生活于靠近河口的泥砂滩中。2%)、碳酸镁(约0.5%),及一种角蛋白壳角质。功能主治:《东北动物药》:清热解毒。治臁疮,黄水疮。
-
旱柳
拼音名:H nLiǔ别名:杨柳、山杨柳来源:杨柳科旱柳SalixmatsudanaKoidz.,以根、根须、皮、枝、种子入药。生境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四川。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除湿,消肿止痛。主治急性膀胱炎,小便不利,关节炎,黄水疮,疮毒,牙痛。5钱,外用适量。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红毛悬钩子
拼音名:H nɡM oXu nGōuZi别名:老熊泡、老虎泡来源:蔷薇科红毛悬钩子RubuspinfaensisLevl.etVant.,以根入药。生境分布:四川、湖北、云南、贵州、台湾。性味:酸、咸,平。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散瘰疬。根:主治风湿关节痛,刀伤,吐血,颈淋巴结结核。叶:治黄水疮及狗咬伤。1两,水煎服或泡酒服。
-
红牛毛刺
别名:腺毛莓、雀不站、红毛草来源:蔷薇科红牛毛刺RubusadenophorusRolfe,以根、叶入药。生境分布: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性味:甘、涩,温。功能主治:和血调气,止痛,止痢。主治痨伤疼痛,吐血,痢疾,疝气。叶外用治黄水疮。叶外用适量研末撒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厚叶子树
《全国中草药汇编》:厚叶子树:别名:千年青、百年青、黑果清香桂来源:黄杨科野扇花属植物云南野扇花SarcococcahookerianaBaill.,以全株入药。全年可采,晒干。功能主治:散瘀止血,行气止痛,拔毒生肌。用于胃痛,支气管炎,肝炎,蛔虫症;外用治跌打损伤,刀伤出血,无名肿毒。用法用量:5钱,水煎服。
-
黄泡子
拼音名:Hu nɡP oZǐ别名:黄泡叶、牛尾泡来源:蔷薇科黄泡子RubusichangensisHemsl.etO.Ktunze,以叶、根入药。生境分布:四川、湖北、贵州、广西。性味:酸、涩,平。功能主治:收敛,止血,解毒。根:通经散瘀。治吐血,痔疮出血。叶:治黄水疮,湿热疮毒等。5钱,叶研粉外用。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黄蓬花
别名:砂旋覆花、绞蛆爬来源:菊科旋覆花属植物小叶旋覆花Inulasalsoloides(Turcz.)Ostenf.,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去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杀虫。用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炎,外用治疮痈肿毒,黄水疮,湿疹,并可灭蛆。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黄锁梅叶
《*辞典》:黄锁梅叶:出处:《红河中草药》拼音名:Hu nɡSuǒM iY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栽秧泡的叶。全年可采。功能主治:①《云南中草药》:止血。治外伤出血。②《红河中草药》:治黄水疮。③《文山中草药》:治慢性湿疹。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
柠条籽
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拼音名:N nɡTi oZǐ来源:为豆科植物中间锦鸡儿的种子。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功能主治:止痒,杀虫。附方:治神经性皮炎、牛皮癣、黄水疮:柠条籽,熬油外涂;或将柠条籽烧炭存性,研末撒于疮面。牛皮癣亦可用鲜柠条树皮直接擦。
-
蚍子草
拼音名:P ZǐCǎo别名:四川山蚂蝗、红土子草、路边青来源:豆科蚍子草Desmodiumszechuanense(Craib)A.K.Schindl.,以根皮入药。生境分布:陕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治喉痛,疟疾,刀伤及黄水疮。注意:忌糖和油类食物。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太白针
拼音名:T iB iZhēn别名:太白鹿角、地蓬草来源:地衣类石蕊科石蕊属植物细石蕊Cladoniagracilis(L.)Willd.,以全株入药。四季可采,去杂质晒干。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清热止血,利尿消肿。用于急性结膜炎,睑缘炎,鼻衄,吐血,膀胱炎,小便不利;外用治黄水疮。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小黄泡
别名:黄泡来源:蔷薇科小黄泡RubuspectlnellusMaxim.,以根、叶入药。生境分布:江西、福建、四川、贵州。性味:苦、微涩,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治水泻:鲜根2两水煎服。黄水疮:干叶研末,适量撒患处。注意:忌食燥辣食物。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小马齿苋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马齿苋:别名:地锦来源:马齿苋科小马齿苋Portulacaquadrifida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微酸、微苦,平。功能主治:止痢杀菌。主治痢疾,肠炎,腹泻,湿热性黄疸,内痔出血,乳汁不足,小儿疳积,黄水疮,下肢慢性溃疡。
-
硬质早熟禾
《全国中草药汇编》:硬质早熟禾:拼音名:Y nɡZh ZǎoSh H 别名:龙须草来源:禾本科硬质早熟禾PoasphondylodesTrin.exBunge,以地上全草入药。生境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山东、江苏。性味:甘、淡,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止痛。小便淋涩:地上全草2~黄水疮:硬质早熟禾穗5钱,蝉蜕2钱,水煎服。
-
元元草
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拼音名:Yu nYu nCǎo别名:荔枝草(《天宝本草》)。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元元草的全草。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0~单叶,对生;花冠淡紫色,2唇形,基部筒状,上唇盔状,下唇平展;雄蕊4,2强,花药有毛。生境分布:生于山野间。功能主治:《天宝本草》:消肺经火,治咳嗽,耳边黄水疮。
-
芩栀平胃汤
《外科证治全书》卷一:组成:苍术2钱(炒),甘草5分,厚朴1钱2分,陈皮1钱2分,黄芩1钱5分,山栀仁1钱5分。主治:燕窝疮生于下頦,初如粟如豆,色红,热微痒痛,破津黄水,颇类黄水疮,但疙瘩如攒耳,系脾胃湿热。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食远服。外搽碧玉散。
-
吴茱萸软膏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名:吴茱萸软膏组成:吴茱萸粉1g,凡士林9g。主治:黄水疮。用法用量:调匀外用。
-
诸疮洗药
《药奁启秘》:方名:诸疮洗药组成:蛇床子、龙胆草、苦参子、石菖蒲、金银花、生甘草、明矾各等分。主治:疥疮、黄水疮、脓窠疮、坐板疮、湿癣等。用法用量:上药煎汤,洗患处。
-
安体散
【处方】茯苓3钱,苍术2钱,荆芥2钱,防风1钱,黄芩1钱,当归5钱,蒲公英2钱,半夏1钱。【功能主治】黄水疮。【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洞天奥旨》卷十一
-
穿粉散
《医宗金鉴》卷六十五:穿粉散:处方:轻粉(研,隔纸微炒)穿山甲(炙)铅粉黄丹各9克(水飞)制法:共研极细末。功能主治:主旋耳疮。生于耳后缝间,延及耳折上下,如刀裂之状,色红,时流黄水。由胆脾湿热所致。外耳湿疹,黄水疮。用法用量:香油调敷。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
-
黄柏红升散
处方:黄柏62克煅石膏62克轻粉12克红升丹12克枯矾6克功能主治:治黄水疮。用法用量:共研为细末,豆油调,外敷。摘录:《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
豆蛤散
处方:黄柏末1两,枯矾2钱,铜绿2钱,烟膏3钱,金佗僧3钱,蛤粉8钱,青黛3钱,生石膏1两,黄豆炭5钱。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大人、小儿头面破烂流水,黄水疮水至处即烂,或结厚靥;并治腿足血风疮。用法用量:头面部用白蜜或米醋和敷,腿足用老桐油调敷。摘录:《青囊立效秘方》卷二
-
黄花散
《医方类聚》卷八十五引《施圆端效方》:黄花散:处方:新净槐花2两(微炒黄)。功能主治:脏毒。大便血,腹痛,至危甚者。用法用量:每服2-3钱,温酒调下,1日2次。摘录:《医方类聚》卷八十五引《施圆端效方》《外科启玄》卷十二:方名:黄花散组成:黄花朵不拘多少(烧存性)。主治:黄水疮。制备方法:上为末。
-
黄连甘乳膏
处方:黄连粉1两,乳香粉1两,炉甘石粉2两,去湿药膏(或凡士林)7两。制法:调匀成膏。功能主治:解毒收敛,止痛生肌。主下肢溃疡(臁疮),女阴溃疡(阴蚀),脓疱疮(黄水疮)。注意:用药前后勿用水洗患处。摘录:《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
黄水散
处方:黄柏面1两,红枣(烧炭)1两,铜灰1两,松香1两,梅片4分,枯矾5钱。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消炎解毒除湿。主黄水疮。用法用量:用香油调和,擦抹患处。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兰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