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夹脊穴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亦称华佗穴、华佗夹脊、佗脊、脊旁等。穴位解剖:夹脊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浅肌层(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深层肌(竖脊肌、横突棘肌)。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致头晕、肢凉、半身麻木、多汗等;
-
夹脊
夹脊穴的别名:华佗夹脊(《中国针灸学》)华佗穴(《针灸学简编》)佗脊(《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脊旁(《针灸学简编》(第二版))夹脊穴的定位:夹脊穴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
-
脊旁
夹脊穴的别名:华佗夹脊(《中国针灸学》)华佗穴(《针灸学简编》)佗脊(《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脊旁(《针灸学简编》(第二版))脊旁穴的定位:夹脊穴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
-
佗脊
夹脊穴的别名:华佗夹脊(《中国针灸学》)华佗穴(《针灸学简编》)佗脊(《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脊旁(《针灸学简编》(第二版))佗脊穴的定位:夹脊穴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
-
华佗穴
夹脊穴的别名:华佗夹脊(《中国针灸学》)华佗穴(《针灸学简编》)佗脊(《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脊旁(《针灸学简编》(第二版))华佗穴的定位:夹脊穴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
-
华佗夹脊
夹脊穴的别名:华佗夹脊(《中国针灸学》)华佗穴(《针灸学简编》)佗脊(《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脊旁(《针灸学简编》(第二版))华佗夹脊穴的定位:夹脊穴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俯卧位,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取相应腧穴。
-
短刺法
临床上使用指切(押手)进针可准确锁定结节,针刺进入皮下深处后采用磨骨刺激手法,可松解肌筋膜黏连,促进炎性物质的代谢。邵志刚和赵修照报道,以定向浮刺加短刺治疗棘上韧带劳损。靳建宁和周万宝应用短刺法配合牵引、离子导入治疗颈椎病42例,在C4~C7华陀夹脊穴行短刺,松解颈神经根压迫造成的水肿与炎症。
-
按神经节段取穴
按神经节段取穴为取穴法之一。指根据脊髓神经节段性的支配特点,当体表或内脏有病时,可选取相应神经节段上的穴位。如胆绞痛选胸7~9夹脊穴;股外侧皮神经炎选腰1~2夹脊穴。
-
肋间神经痛
临床上通常见到的是继发性肋间神经痛,而原发性肋间神经痛较少见。还有一种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肋间神经炎,也可出现肋间神经痛。本病诊断要点:根据沿肋骨部肋间神经分布区的疼痛,嬉笑、打嚏、呵欠加重症状,并有固定压痛点,即可确诊。针灸治疗:以支沟、内关、阳陵泉、丘墟、相应节段的夹脊穴为主。
-
神经节段选穴法
神经节段选穴法是根据疼痛和感觉障碍的部位与神经节段分布选取穴位的方法。随着胚胎的发育,躯体部向远端发展为四肢,内脏部变成管状或实质性器官,神经节段逐渐变成保持节段状的脊髓和留有节段痕迹的脑干以及超分节的高位神经中枢。内脏有病,能反应到相应的体表,而体表的机能变化,也能影响到相同节段的内脏。
-
按脊疗法
按脊疗法是以手指按压脊柱及其两旁的穴似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推拿方法。按压的穴位主要是督脉的经穴,亦可按压其两侧的夹脊穴,或共同使用。按脊疗法的临床应用:按脊疗法对胸腹部急性疼痛有明显的镇痛效果,最简便的方法是在与疼痛部位相平或稍高的脊柱部取穴。如上焦心肺病症.可取第七颈椎棘突至第七胸椎棘突间的穴位;
-
脊针
脊针为针灸治疗方法。它对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泌尿系统疾患疗效较好。参见华佗夹脊穴:夹脊为经外奇穴名(EX-B2)。见《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华佗别传》等。主治咳嗽、喘息、消化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神志病及一切慢性疾患、中枢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一般斜刺0.5~
-
经络疗法
经络疗法是将药液注射于触摸到的阳性反应物内,再施用一定手法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经络疗法的特点:它的特点在于循摸出经穴的阳性反应物,作为治疗的依据。一般是先检查背腰部第一侧线的夹脊穴、第二侧线的背俞穴和第三侧线的经穴,再触诊胸膜部各脏腑的募穴,最后触诊四肢部的郄穴、原穴、下合穴等。
-
颈椎综合征
颈椎综合征即颈椎病。本病在临床上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及混合型等。③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臂上牵挂试验阳性。③颈椎X线摄片检查,椎骨有明显的骨刺或关节移位。针灸治疗:取颈部夹脊穴、风池、百劳、风门、肩井、肩髃、肩贞、列缺、合谷、外关、中渚等穴,针刺采用中等刺激的平补平泻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