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柔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审其阴阳,以别柔刚。”张景岳注:“形证有柔刚,脉色有柔刚,气味尤有柔刚,柔者属阴,刚者属阳,知柔刚之化者,知阴阳之妙用矣。”《素问遗篇·刺法论》:“假令甲子,刚柔失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张景岳注:“十干五运,分属阴阳,阳干气刚,甲、丙、戊、庚、壬也;
-
刺营
刺营为三变刺法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寿天刚柔》有言:“刺营者出血”。指病在营分时,针刺出血的刺法。参见“三变刺”:三变剌为古刺法名。出《内经》。指针刺出血、出气和针后纳热三法。“刺卫者出气”,疏泄邪气;“刺寒痹者纳热”,除针刺外,还可采用火焠或艾灸、药熨等方法,使热气入内,去除寒邪。
-
刺寒痹
刺寒痹为三变刺法之一。参见“三变刺”:三变剌为古刺法名。出《内经》。指针刺出血、出气和针后纳热三法。《黄帝内经灵枢·寿天刚柔》:“刺有三变…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刺寒痹者纳热”,除针刺外,还可采用火焠或艾灸、药熨等方法,使热气入内,去除寒邪。
-
气胜形
气胜形为形气相失之一种,指形质羸瘦而气盛喘促的病态。人体以元气为本,正常人元气充足虽形体瘦小,仍属健康。若因疾病的缘故,形肉大脱,喘急气满,元气无所依附者,为气胜形,是垂危之候。《黄帝内经灵枢·寿天刚柔》:“平入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矣。”
-
寿夭刚柔
《寿夭刚柔》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本文以刚柔相对的两方面,来辨别寿夭的方法,故名。内容着重讨论了人体形气,有阴阳柔刚的区别,以及根据形、气、骨、肉、皮等组织是否相应来推定人寿命的长短。其次,还阐述了风和痹的病因、症状与治法。并对“刺法三变”及药物熨贴作了较详细的说明。
-
智者
智者学识渊博而明智的人。《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
柔刚
柔刚阴阳的两种不同属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审其阴阳,以别柔刚。”张景岳注:“形证有柔刚,脉色有柔刚,气味有柔刚,柔者属阴,刚者属阳,知柔刚之化者,知阴阳之妙用矣。”参刚柔条。
-
淖
喻指人体内稠碍精微物质的积蓄。见“淖泽。”《素问·八正神明论》:“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灵枢·卫气失常》:“膏者,其肉淖。”《素问·阴阳别论》:“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杨上善注:“淖音浊,乱也。”
-
风痹
见《黄帝内经灵枢·寿天刚柔》。又名行痹、筋痹。《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证治准绳·杂病》:“风痹者,游行上下,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而不收。”表里有邪者,防风通圣散、和血散痛汤、大秦艽汤;风热痛者,四物二妙丸;风湿之邪,苍防二妙汤。”亦可用虎骨散加减。
-
加减理阴煎
《温病条辨》卷三:加减理阴煎:处方:熟地、白芍、附子、五味、炮姜、茯苓。故以熟地、白芍、五味收三阴之阴,附子通肾阳,炮姜理脾阳,茯苓理胃阳也。熟地守下焦血分,甘草守中焦气分,炮姜通中焦气分,当归通下焦血分,炮姜通中焦气分,盖气能统血,由气分之通,及血分之守,此其所以为理也。
-
徐景藩
徐景藩,生于1927年12月,江苏省吴江市人。对食管病主张调升降、宣通、润养,创“藕粉糊剂方”卧位服药法。用药注意刚柔相配、升降相须等法,不断提高疗效。他对中医理论、江苏历代名医诊疗脾胃病的经验、脾胃病古今文献以及慢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肝病、慢性结肠炎、食管病等疾病的研究从未中断,并取得较好的成果。
-
苍术石膏汤
处方:苍术半两,石膏5钱,知母(锉)1钱半,甘草1钱。功能主治:湿温,身多微凉,微微自汗,四肢沉重。各家论述:《古方选注》:苍术、石膏刚剂燥之,又得石膏、知母辛咸降之,以甘草佐苍术,知母佐石膏,刚柔相配,不伤脏腑之正气,可谓详审精密矣。虽与白虎汤相似,其义各有微炒。
-
内括约肌潜行切开扩张疗法
内括约肌潜行切开扩张疗法是治疗肛裂的一种手术疗法。取侧卧位,常规消毒,局麻下,左手食指摸准环形内括约肌,并稍作固定,右手持眼科白内障刀,自肛缘刺入肛管皮下(截石位3、5、7、9点任选一处),刺入方向与肛管平行,刺入深度不超越齿线,对准内括约肌,向外下方切开0.3cm~扩肛时动作要刚柔结合,切忌粗暴猛力。
-
体质分型
《灵枢·通天》篇则分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种,名“阴阳五态人”。(4)《素问·血气形志》篇提出五形志,把人又分为形乐志苦、形乐志乐、形苦志乐、形苦志苦、形数惊恐五种类型。王琦《中医体质学说》提出了正常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气虚质、痰湿质、瘀血质七种分型设计。
-
女科指要
《女科指要》为妇科专著,6卷,清·徐大椿(灵胎)撰,约成书于1764年,此书系《徐灵胎医略六书》之一。设调经、种子、胎前、临产和产后五门。广摘历代医家对女科证治之医论。对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阐述颇具特色,强调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指出“当审其血气之通塞,禀赋之刚柔,然后投剂。”
-
养生
养生是指根据中医理论,运用调神、导引、四时调摄、食养、药养等方法的中国传统保健方法。《灵枢·本神篇》:“故智者之养生也,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中国传统养生学术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灿烂瑰宝,在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中,它已经并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价值和巨大的优越性。
-
謇吃
謇吃病证名。《广雅》注:“口吃难于言也。”本病的病因,《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认为:“人之五脏六府,禀四时五行之气,阴阳相扶,刚柔相生,…若阴阳之气不和,府藏之气不足,而生謇吃…养生方云愤满伤神,神气通于舌,心损则謇吃。”参见重言与口吃条。
-
程明佑
程明佑明代医生。安良吉,号岩泉。古歙(今安徽歙县)人。幼习举业,后攻医。阴阳迭用,刚柔互体,故补血以营荣,非顺气则血凝;补气以助卫,非活血则气滞。盖脾为中州,水火交济,而后能生万物。”其阐述阴阳补泻之理发人省思。
-
加减葛根麻黄汤
处方:葛根1两,麻黄1两,生姜1两,防风半两,芍药半两,白术半两,人参半两,芎藭半两,黄芩半两,防己半两,桂枝半两,甘草半两,附子1枚。功能主治:刚柔痓。柔痓自汗者,去麻黄,加葛根成1两半。摘录:《伤寒总病论》卷三
-
三变剌
三变剌为古刺法名。出《内经》。指针刺出血、出气和针后纳热三法。《黄帝内经灵枢·寿天刚柔》:“刺有三变…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刺卫者出气”,疏泄邪气;“刺寒痹者纳热”,除针刺外,还可采用火焠或艾灸、药熨等方法,使热气入内,去除寒邪。
-
郑守谦
郑守谦(1889-1969年)近现代医家。湖南长沙人。谓实证有积气、积血、积水三种,虚证有阴伤于里,阳耗于表。又谓药性有刚柔、动静、升降、浮沉之不同,重视用药矫味,刚柔相济。晚年从事妇科临床,调经种子,重视调气畅肝,尤擅治滑胎。对气功养生亦有研究。撰有《内科杂病浅要》、《四诊讲义》等教材。
-
清者为营
营气与卫气均源于水谷精微,其清稀部分化生为卫气,其浓浊部分则化生为营气。《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一说清者指柔和言,唐容川曰:“清浊以刚柔言,阴气柔和为清,阳气刚悍为浊。”一说清者指精气言。张介宾曰:“清者,水谷之精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