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庐医话
《冷庐医话》医话著作。刊于1897年。卷一论述医范、医鉴、慎疾、保生、慎药和诊法、用药;1949年后出版排印本,并将作者所著《冷庐杂识》中有关医学部分择要编入。现存四种清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
医话
医话医家以笔记、短文、随笔等形式,阐述其临床心得体会,,以及其他问题的著作称为医话。如《冷庐医话》、《对山医话》等。
-
太阳头痛
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关于三阳头痛:三阳头痛是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的合称。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
-
少阳头痛
概述:少阳头痛为病证名:伤寒少阳病而见头痛者·少阳头痛:少阳头痛指伤寒少阳病而见头痛者。指头痛而在少阳经脉循行部位者。《冷庐医话·头痛》:“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关于三阳头痛:三阳头痛是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的合称。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
-
三阳头痛
概述:三阳头痛是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的合称。阳明头痛:阳明头痛指头痛而在阳明经脉循行部位者。《冷庐医话·头痛》:“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厥阴头痛,选用吴萸、藁本等。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
-
耳底
耳底(earbottom;bottomofexternalacousticmeatus)为耳的部位。古人泛指耳窍的深部,即外耳道深部直至鼓膜表面的部位。《冷庐医话》卷四:“……铜挖刺通耳底,流血不止……。”
-
三阴头痛
概述:三阴头痛为病证名,即太阴头痛、厥阴头痛、少阴头痛的合称。1.《兰室秘藏·头痛门》:“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兰室秘藏·头痛门》:“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
-
闭证
中风或热病邪入营血内闭时出现的证候。症状:以牙关紧闭,两手握固或昏迷不省、身热肢厥为特征。病因病机:《证治汇补》:“闭者,邪气闭塞于外,元气犹然在内,但与开关利气,则邪自散。”治疗:《冷庐医话》:“闭证口噤目张,两手握固,痰气壅塞,语言謇涩,宜用开窍通络,清火豁痰之剂。如稀涎散、至宝丹之类。”
-
阳明头痛
《兰室秘藏·头痛门》:“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头痛而在阳明经脉循行部位者·阳明头痛:阳明头痛为三阳头痛之一。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
-
厥阴头痛
概述:厥阴头痛(Jueyindiseasewithheadache)为病证名。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三阴头痛之一。厥阴头项痛·厥阴头痛:《兰室秘藏·头痛门》:“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罗氏会约医镜·论头痛》:“太阴头痛,脉沉缓,身体沉重,或腹痛,必有痰也,以苍术、半夏、南星为主;
-
膈噎膏
别名:噎膈膏处方:人参、牛乳、蔗汁、梨汁、芦根汁、龙眼肉汁、姜汁、人乳。制法:熬膏,蜜收。功能主治:润燥。主噎膈。用法用量:噎膈膏(《冷庐医话》卷三)。摘录:《类证治裁》卷三引缪仲淳方
-
内闭外脱
内闭外脱为病机。参见闭证、脱证:闭证是指中风或热病邪入营血内闭时出现的证候。《冷庐医话》:“闭证口噤目张,两手握固,痰气壅塞,语言謇涩,宜用开窍通络,清火豁痰之剂。如稀涎散、至宝丹之类。”临床上把中风、大汗、大泻、大失血或精液大泄等精气急骤耗损导致阴阳离决者,称为暴脱,部分休克属此范围。
-
太阴头痛
《兰室秘藏·头痛门》:“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冷庐医话》卷三:“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关于三阴头痛:三阴头痛为太阴头痛、厥阴头痛、少阴头痛的合称。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
-
耳科
耳科为为临床科目之一。见《冷庐医话》。系专论治耳部疾患者。此外,清初在江苏省苏州市养育巷,曾有专门从事耳科的中医。至今尚有后裔在开业。耳科在唐代时曾合并在耳目口齿科中。宋代始,耳目口齿科逐渐划分为若干独立的小科,参见耳目口齿科条。
-
犀羚镇痉汤
方出《冷庐医话》卷三,名见《湿温时疫治疗法》:方名:犀羚镇痉汤组成:犀角、羚羊角、连翘、金银花、玄参、生地、人中黄、生甘草。主治:大人、小儿感证,热入心包,神昏谵语。用法用量: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