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宗海
唐宗海(1847-1897年)清末医学家。著述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又名《中西医判》、《中西医解》、《中西医学入门》)两卷(1892年)。曾著《血证论》八卷(1884年),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治血证原则。另有《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九卷(1893年)、《伤寒论浅注补正》七卷。以上五书合称《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
中西汇通
中西汇通指中医学与西医学融汇沟通。中西汇通含义有二:1.指医学思想.唐宗海主张“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在其撰著的《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中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二卷,引《内经》原文用解剖、生理知识阐释中医基本理论,提倡把中西医汇通的原则运用于临床。
-
中医解剖学
中医解剖学的概念:中医解剖学这一概念在中国医学史上缺乏明确的论述。而王秉衡《重庆堂随笔》更肯定西医学的解剖内容,谓之“精思研究,不作一影响揣度语,则西士所独也”。1973年国外学者Goldbeig曾提出人体信息传递的第二信使系统cAMP/cGMP两种环核苷酸之间存在着类似阴阳的关系,就是中西医结合应用的实例。
-
血症论
《血症论》为中医血证专著,清代唐宗海撰。
-
汇通派
汇通派为中西医汇通派的简称。19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个医学流派。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他们或者以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印证中医的古典医理;其代表人物有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等,他们各有一些代表性著述。
-
医学一见能
《医学一见能》综合性医书。清·唐宗海撰于1873年。本书为医学普及读物,作者希望使读者“一见而能”,故名。卷首诊治,其余各卷为内、外、妇、儿各科病证证治及救急各方。内容以病痛部位分门,直接了当,便于不知医者查阅。书中并用歌诀的形式提示概括,易于习诵。全书论述简明,切于实用。现存清刻本、石印本。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为丛书名。清·唐宗海撰。刊于1892年。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主》、《血证论》、《本草问答》。这是较早试图汇通中西医学的论著。现存多种石印本及铅印本。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为基础理论著作。又名《中西医判》、《中西医解》、《中西医学入门》。清·唐宗海撰。刊于1892年。本书将《内经》中的医学理论归纳为阴阳、脏腑、营卫、经脉、全体总论、诸病、望形、问察、诊脉、气味阴阳、七方十剂等20余类,予以撮要和注释。现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
-
张士骧
张士骧清代医家。医名遂大震。温病学家叶天士、王孟英深表敬佩。后至广东,拜唐宗海为师,并记其与唐对问内容,编成《本草问答》,书中亦涉及中西医之短长及异同。另有《雪雅堂医案》及《类中秘旨》,均有刻本行世。后书对类中风有独到见解,认为系“水火内动,肝火上扬,血气并走于上”所致。
-
本草问答
《本草问答》为药物学著作。清·唐宗海撰。刊于1893年。本书乃唐氏和他的学生张士让就本草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所作的问答整理而成。书中对于中西医药的不同理论观点,以及中药药性对人体医疗的相互关系等,均作了探讨。现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
-
抱儿痨
见清·唐宗海《血证论》。指妇人怀孕后,复得咳嗽,发热骨蒸,或咳血,或盗汗,或梦交,名为抱儿痨。多因孕妇平素阴虚,孕后聚血养胎,更耗气血,气阴亏损,出现倦怠乏力,咳嗽盗汗,五心烦热,胎动不安。治宜养阴益气,润肺止嗽,方用清燥救肺汤或紫菀散主之。若咳逆不休,痰多稠厚,可用豁痰丸;
-
中西医学入门
《中西医学入门》即《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清·唐宗海撰。本书将《内经》中的医学理论归纳为阴阳、脏腑、营卫、经脉、全体总论、诸病、望形、问察、诊脉、气味阴阳、七方十剂等20余类,予以撮要和注释。书中除引中医理论外,兼采西医生理解剖图说加以发挥,内容虽有附会之论,但在沟通中西医学方面,具有一定影响。
-
中西医判
《中西医判》即《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清·唐宗海撰。本书将《内经》中的医学理论归纳为阴阳、脏腑、营卫、经脉、全体总论、诸病、望形、问察、诊脉、气味阴阳、七方十剂等20余类,予以撮要和注释。书中除引中医理论外,兼采西医生理解剖图说加以发挥,内容虽有附会之论,但在沟通中西医学方面,具有一定影响。
-
中西医汇通派
中西医汇通派简称汇通派。19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个医学流派。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他们或者以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印证中医的古典医理;其代表人物有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等,他们各有一些代表性著述。
-
治血四法
治血四法治疗学术语。指治疗血证的四个基本大法。清·唐宗海《血证论》:“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止吐消瘀之后,又恐血再潮动,则须用药安之,故以宁血为第三法…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者矣…故又以补虚为收功之法,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
-
伤寒论浅注补正
《伤寒论浅注补正》为伤寒著作。清·唐宗海撰。唐氏比较推崇陈念祖《伤寒论浅注》,但又认为“此书注解,尚有缺误”。遂在陈书的基础上予以补缺正误,前六卷为六经证治原文,于每经篇首补总论一篇以明大旨。卷七为其所补,包括有识方药离合论、古方加减论,古今方剂大小论、服药法论、劝读十则、医病顺其自然说等。
-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金匮著作。《中医汇通医书五种》之一。清·唐宗海撰。唐氏推崇陈念祖《金匮要略浅注》,但对陈氏注解尚有缺误深以为憾,遂对陈书予以补缺正误,并加以发挥。作者试图用中西汇通的观点诠释补正,其中不免有附会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