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藏精
肾藏精(kidneystoringessence)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身精气的生理功能。肾为藏精的器官,包括藏生殖之精,主管人的生育繁殖,以及藏五脏六腑之精,主管人体生长发育。后天之精又称脏腑之精,由脏腑化生水谷精微而成,主人体生长发育。《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
肾主伎巧
“肾主伎巧”这是肾藏精、主骨、生髓功能的体现。肾气充盛,则动作轻劲而精巧灵敏。肾主伎巧指肾藏精,主骨,生髓,肾精气充盛则动作轻劲而精巧灵敏。《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吴昆注:“伎,多能也;
-
肾实质研究
盐皮质素促使肾小球、汗腺、胃肠道、唾液腺水分重吸收作用,增加水、钠、氧化物在体内潴留,使钾排出增多。肾主骨、肾生骨髓:目前已知的几个环节,都与中医肾本质有关:生长激素可刺激骨骼和软骨生长是通过靶细胞中核酸的作用,下丘脑调节生长激素的释放因子是通过cAMP而起作用;用补肾药能促使好转。
-
生长迟缓
概述:生长迟缓是指由于膳食的蛋白质或能量、维生素、矿物质摄入不足等原因,导致身高低于筛查标准的年龄别身高界值范围,属长期性营养不良。5岁儿童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身高2个标准差,6~肾藏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肾主骨的功能,直接关乎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肾有赖后天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的充养。
-
小便夹精
小便夹精为病证名,又称尿精。《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肾藏精,其气通于阴,劳伤肾虚,不能藏于精,故因小便而精液出也。”参见膏淋:膏淋又名肉淋。方用鹿角霜丸、菟丝子丸、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等。《医碥·淋》:“膏淋,湿热伤气分,水液浑浊,如膏如涕如米泔。”方用萆薢饮、八正散、海金沙散等。
-
藏象五志说
藏象五志说是中医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即将一些主要的心理现象归纳分类,配属于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素问·宣明五气篇》)。藏象五志说的归纳方法,使复杂的心理现象有法可循,对心理病机的研究有一定意义。
-
乙癸同源
乙癸同源又称肝肾同源,为五脏相关理论之一。是古人根据五行学说把脏腑和天干相配合,认为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故称为乙癸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生。临床上肝或肾不足,或相火过旺,常是肝肾并治,或采用滋水涵木,或补肝养肾,或泻肝肾之火的方法,就是根据这一理论而产生的。
-
肾主骨
肾主骨是指肾有充养骨骼的作用,肾藏精,精生髓,髓能养骨,肾精充盛,骨骼才能致密健壮,强韧有度。出《素问·宣明五气》。肾主骨和髓的生长发育,与骨的功能有关。肾的精气盛衰,直接影响骨骼的生长、营养、功能等,故称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主骨髓。”
-
肾合骨
肾合骨生理学名词。指五脏与五体相合,肾之合为骨。《素问·五脏生成》:“肾之合骨也。”肾藏精,主骨生髓,肾精气盛衰,可影响骨骼的生成、发育及荣枯,故称之。参见肾主骨条。
-
肾藏志
“志”指志向,属精神活动。肾藏志指人的记忆力或意志,为肾所藏。肾藏精,是一身精气之根。肾精充足,志方能坚。肾主骨,骨生髓,脑为髓海,脑髓充则精力旺盛、记忆力强;肾虚则脑髓不足或空虚,易发生健忘、精神不振或未老先衰。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王冰注:“专意而不移者也。”
-
七神
七神指五脏中所藏的七种神态。《难经·三十四难》:“五脏有七神,……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
尿精
尿精病名。《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肾藏精,其气通于阴,劳伤肾虚,不能藏于精,故因小便而精液出也。”治宜补肾固精,用枸杞子散、金锁子丸、菟丝子丸、聚精丸等方。小便多溺后精出者,用补中益气汤送服缩泉丸。
-
恐则气下
恐为九气之一。气下即正气下陷。恐则气下为病机。指是指恐惧过度,伤损肾气,气虚下陷,肾关不固,导致二便失禁的病理变化。肾藏精,司二便。恐惧过度,则伤肾气,出现二便失禁、遗精、滑泄等正气下陷的病症。《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
精脱
精脱为病证名,即指肾精的虚损脱失。指过劳伤精耗气,导致肾中精气亏损脱失,官窍失养的病理变化。《黄帝内经灵枢·决气》:“精脱者,耳聋。”《类经》四卷注:“肾藏精,耳者肾之窍,故精脱则耳聋。”
-
金破不鸣
患者肺气肺阴虚损,津亏失润而声哑,甚或失音。金破不鸣的病因病机:肺主气,在五行中属金,肾主纳气,二脏均与发声有关,若肺肾阴亏,阴无以化气,而气不足,发音不出。《景岳全书·杂证谟》卷二十八:“声由气而发,肺病则气夺,此气为声音之户也。方药:可用左归饮、六味地黄汤、生脉散等加减治疗。
-
见闻精出
见闻精出为症状名。《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见闻感触,则动肾气。义同漏精,属滑精病。《景岳全书·杂证谟》:“不因梦而精自出者,谓之滑精。”又称精滑。治宜温补肾元,固涩精关。方用右归丸、参苓菟丝丸、鹿茸大补汤等方。因湿热下流扰动精室所致者。治宜清化湿热为主。用秘精丸,大、小分清饮等方。
-
肝肾同源
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是五脏相关理论之一。肝与肾内寓相火,而相火源于命门。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生,故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肝肾相生。临床上肝或肾不足,或相火过旺,常是肝肾并治,或采用滋水涵木,或补肝养肾,或泻肝肾之火的方法,就是根据这一理论而产生的。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
-
肾主先天
肾主先天是指肾藏精,人的生殖发育,须赖肾脏精气的作用,故称。从生殖机能到男女生殖之精形成胚胎,以及身体的发育成长,防病、抗病,肾都起着重要作用。故《医宗必读》日:“先天之本在肾。”
-
肝肾相生
肝肾相生生理学名词。指肝和肾可相互滋养。肝藏血,主疏泄;肾藏精,主封藏,精和血可相互滋生和转化。血的化生有赖于肾气温煦,肾气充盛有赖于血的滋养,故称肝肾相生。
-
肾主生殖
肾主生殖是指男女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赖于肾气(肾本身的精气)的充实,肾中精气具有促进生殖器官成熟,维持生殖机能的功能,而精气的生成、储藏和排泄均由肾所主。《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