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窍
上窍为人体部位名,指眼、耳、口、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七窍指头面部七个孔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黄帝内经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肾气通子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
窍
窍(qiào,音俏)孔穴。如:“上窍”,“下窍”。《素问·至真要大论》:“甚则入肾,窍泻无度。”
-
浊阴
浊阴①指自然界质重阴浊有形之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也。”如水谷精微中的浓稠部分,饮食糟粕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
证治汇补
《证治汇补》内科著作。清·李用粹撰。刊于1687年。本书汇集了内科杂病的各家(包括作者本人在内)论述和经验。书中将80余种内科杂病分为提纲、内因、外体、上窍、胸膈、腹胁、腰膝及下窍八类,每类分别记载了多种疾病的证治,内容比较丰富。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1949年后有排印本。
-
阴阳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反之,阴阳失衡,一方偏盛或偏衰则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药理等各个方面,是一种朴素的辨证思想和说理工具。
-
清阳不升
清阳不升指因脾胃阳气不足,升清降浊功能发生障碍,导致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清阳之气不能充分灌注于头部及四肢,从而产生头晕、眼花、视蒙、耳鸣、困倦乏力、纳差便溏等病症的病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清阳实四肢”。治疗上,阳虚者宜补中益气,湿重者须芳香化浊。
-
曲囊丸
《千金》卷十九:组成:干地黄、蛇床子、薯蓣、牡蛎、天雄、远志、杜仲、鹿茸、五味子、桂心、鹿药草、石斛、车前子、菟丝子、雄鸡肝、肉苁蓉、未连、蚕蛾各等分。今以肾气失职,不能司闭藏之令,则膀胱亦不能秉气化之权,或时频数,或时不禁,故专取鹿茸、鸡肝、菟丝、蛇床以助氲氤之气;地黄、薯蓣济真阴,除假热;
-
阳盛阴虚失血
阳盛阴虚失血为病证名。《不居集》卷十三:“阳盛阴虚失血。口鼻出血,皆系阳盛阴虚,有升无降,血随气上,越出上窍。法当补阴益阳,则血自归经也。”阳盛阴虚失血除见口鼻出血外,还可见吐血、呕血、大便下血及妇女崩漏。
-
越鞠汤
《易氏医案》:方名:越鞠汤组成:香附(醋炒)1钱,苏梗6分,连翘6分,苍术8分,神曲1钱,甘草3分,桔梗4分,黄芩8分,枳壳5分,山栀6分,抚芎6分。主治:气秘。苍术、神曲健脾导气,散中达于四肢;抚芎畅达肝木,使上窍一通,则下窍随开,里气一顺,则表气自畅,是以周身汗出,二便俱利,正所谓一通百通也。
-
鼻窒·肺经蕴热证
heatamassmentinlungchannel)是指肺经蕴热,以鼻塞时轻时重,或交替性鼻塞,鼻涕色黄量少,鼻气灼热,鼻黏膜充血,下鼻甲肿胀,表面光滑、柔软有弹性,伴口干、咳嗽痰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鼻窒证候。鼻窒一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
-
暴厥耳聋
暴厥耳聋病名。系指卒然发生厥证而耳聋的病证。清·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通评虚实论》:“厥气上逆,上窍不通也,偏寒闭结,厥气下逆,下窍不通也。此内气暴薄,而为外窍之不通也。”治疗时应结合全身情况处方用药。
-
倒换散
《宣明论方》卷十五:倒换散:处方:大黄(小便不通减半)荆芥穗(大便不通减半)各等分制法:上药各别为末。功能主治:主新久癃闭,小腹急痛,肛门肿疼。用法用量:荆黄汤(《内经拾遗》卷二)。各家论述:《医方考》:用荆芥之轻清者,以升其阳;清阳既出上窍,则浊阴自归下窍,而小便随泄矣。用法用量:水煎服。
-
四顺汤
别名:四顺散(《外科发挥》卷四)。功能主治:治肺痈吐脓,五心烦热,壅闷咳嗽。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医心方》卷十一引《范汪方》:组成:甘草3两,人参2两,当归2两,附子1两,干姜3两。主治:寒冷饮食不调,下利。功效:开下窍,透上窍。疹子头面无点由于火郁者。用药禁忌:元气虚者忌服。主治:老人百疾。
-
清暑熄风汤
《喉科家训》卷二:方名:清暑熄风汤组成:元参、麦冬、石膏、丹皮、薄荷、桑叶、川贝、鲜地、银花、六一散。主治:热病风暑,发热汗出,口渴心烦,不恶寒反恶热,咽喉红痛或白腐肿甚,脉来洪大,舌黄或燥,乃三焦相火升腾上窍,阳明热甚之症。用法用量:水煎服。发斑,加栀子、绿豆衣;热极生风,加羚羊、钩藤;
-
滋阴清火汤
《喉科家训》卷二:方名:滋阴清火汤组成:大生地、粉丹皮、焦山栀、乌元参、奎白芍、女贞子、玉桔梗、南薄荷、云茯苓、生甘草。加减:尺脉旺,加知母、黄柏(俱宜盐水炒);加减:如不思食,加白术(去芦)1钱。主治:喉痹肿痛,声哑不出,饮食不下,阴虚,相火上炎,咳嗽痰喘,潮热虚劳。用法用量:水煎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