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
火气不调
火气不调为病机。指火、气的偏盛偏衰。火气偏盛,阳热有余则身热烦渴;火气不足则形寒肢冷,倦怠短气。《备急千金要方》:“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又:“火去则身冷。”
-
阴阳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反之,阴阳失衡,一方偏盛或偏衰则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药理等各个方面,是一种朴素的辨证思想和说理工具。
-
痹证
痹证治疗的基本原则是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经通络,根据病邪的偏胜而酌情更用。痹证日久则应根据正气亏损的不同而采用益气养血、补养肝肾,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痛痹:症状: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根据偏盛情况随症加减。
-
阴盛
阴盛(yinexcessiveness)为病机。阴盛指阴寒偏盛。人体之阴主宁静和抑制,阴偏盛则脏腑组织机能抑制或障碍,温煦气化不足,往往出现厥逆、痰饮、水气等内寒证。临床多出现身冷、面色清白、口淡不渴、肢冷倦卧、小便清长、便溏、舌淡苔白而润、脉迟等实寒症。《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阴盛则内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