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嗜食
不嗜食为病证名,指自觉饥饿,但不欲食。多由寒湿阻胃或脾胃运化失常所致。《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治用平胃丸、泻脾丸、茱萸丸、升阳益胃汤等。
-
神藏
概述:神藏为经穴名(ShéncángKI25)。神藏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神藏穴在胸部的位置神藏穴在胸部的位置(肌肉)神藏穴在胸部的位置(骨骼)神藏穴在胸部的位置神藏穴的取法:仰卧位,在第二肋间隙中,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神藏穴有宽胸顺气、降逆定喘之功,主治心脏疾患及咳嗽,气喘,胸痛,呕吐,烦满,不嗜食。
-
神封
神封穴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胸胁支满,咳嗽气短,肺痈乳痈,呕吐,不欲食,卧寐不安,咳嗽,气喘,不嗜食,乳痈,胸胁胀满,现代又多用以神封穴治疗胸膜炎,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胸满,乳痛,肺炎,哮喘,胸膜炎,心动过速,乳腺炎,腹直肌痉挛等。仰卧位,胸骨中线与锁骨中线之间的中点,当第4肋间隙中取穴。
-
或中
概述:或中为经穴别名,即彧中。或中穴主治病证:彧中穴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咳嗽,气喘,唾血,痰涎壅盛,呃逆,盗汗,胸胁支满,乳痈,紫白癜风,咳嗽,胸胁胀满,不嗜食,现代又多用彧中穴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痛,膈肌痉挛,食欲不振等。《针灸大成》:主咳逆喘息不能食,胸胁支满,涎出多唾。
-
域中
概述:域中为经穴别名,即即彧中。域中穴主治病证:彧中穴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咳嗽,气喘,唾血,痰涎壅盛,呃逆,盗汗,胸胁支满,乳痈,紫白癜风,咳嗽,胸胁胀满,不嗜食,现代又多用彧中穴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痛,膈肌痉挛,食欲不振等。《针灸大成》:主咳逆喘息不能食,胸胁支满,涎出多唾。
-
彧中
彧中穴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咳嗽,气喘,唾血,痰涎壅盛,呃逆,盗汗,胸胁支满,乳痈,紫白癜风,咳嗽,胸胁胀满,不嗜食,现代又多用彧中穴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痛,膈肌痉挛,食欲不振等。仰卧取穴。彧中穴位于第一肋间隙,距胸正中线2寸处。《针灸大成》:主咳逆喘息不能食,胸胁支满,涎出多唾。
-
阳纲
阳纲穴主治胆、胃、胸、腹等疾患:如饮食不下,脘腹膜胀,黄疸,消渴,不嗜食,身热,胁肋痛,肠鸣,泄泻,腹痛,胁痛,脘腹胀痛,肠鸣泄泻,现又多用阳纲穴治疗肝炎,胃炎,胸膜炎,消化不良,胃痉挛,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心内膜炎,肌内风湿病,蛔虫性腹痛等。分布着第八、九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
-
山芋拨刀
《圣济总录》卷一八九:方名:山芋拨刀组成:干山芋(末)2两,白面4两,羊肉4两(炒臛),生姜汁2合。主治:脾胃气虚。不嗜食,四肢无力,渐羸瘦。用法用量:上药先用生姜汁和面,并山芋末切作拨刀。煮熟,以羊肉臛调和,空腹食。
-
会元
会元为经穴别名。冲阳为经穴名(ChōngyángST4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为本经原穴。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楔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正坐取穴。有健脾化湿、和胃宁神的作用。如头重头痛、口眼喁斜、齿痛颊肿、呕吐、胃脘痛、不嗜食、足缓不收、足背红肿、癫狂等。一般避开动脉直刺0.3~
-
七十二日
指每一脏在一年中主时的日数。古人认为,一年四季分属于五脏,每一脏在某一季中主时的日数为七十二日。如脾旺于四季,主每季最后之十八天,共七十二天。《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
暖胃丸
《医学探骊集》卷五:方名:暖胃丸组成:江子10粒(去皮,肥润者),黄腊2钱(欲多配此2味倍之)。附注:原书治上症,用针法行针后,乃以此丸助针暖胃。《医方大成》卷三引《澹寮》:方名:暖胃丸组成:硫黄(研)1两,白矾(制炒)1两,丁香1两,茴香(炒)1两,木香1两,半夏2两(姜汁炒)。主治:痰饮。
-
乌头续命丸
《外台》卷七引《古今录验》:方名:乌头续命丸别名:续命丸组成:食茱萸10分,芍药5分,细辛5分,前胡(一云柴胡)5分,干姜10分,乌头10分(炮),紫菀3分,黄芩3分,白术3分,白薇3分,芎5分,人参5分,干地黄5分,蜀椒10分(汗),桂心10分。制备方法: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大惑论
《大惑论》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惑,迷乱眩晕之谓;大,言其甚也。本篇论述了登高俯视则惑的道理,以及善忘、善饥而不嗜食、不得卧、不得视、多卧、少卧等病证。而对于惑的讨论尤为详尽,故名。
-
加减温脾祛疟汤
处方:甜白术1两,云苓5钱,肉桂1钱(去皮),甘草8分,白蔻仁2钱(研),制半夏2钱,青皮1钱5分,炒帜壳1钱5分。功能主治:邪盛脾经,痰食难化,而得风邪,致成脾疟。初病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善呕,呕已乃衰,先寒后热,寒从腹起者。如口苦耳鸣,疟邪将入少阳,加炒柴胡8分;如腹痛作泻;
-
白术蠲暑饮
处方:白术2钱,川连1钱,赤苓2钱,生扁豆1钱半,条芩2钱,麦冬2钱,滑石1钱,杏仁1钱,生甘5分,青蒿5分,川朴1钱,半夏1钱,陈皮1钱。功能主治:暑疟。足太阴脾之经气为病,寒热往来,令人不乐,好太息而不嗜食,寒热甚而汗出,病至则善呕吐。用法用量:生姜、大枣为引,水2碗,煎至1碗服。
-
马齿矾丸
别名:马齿矾石丸处方:马齿矾1斤。制法:上药烧半日,以枣膏和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小儿胎寒?啼,惊痫腹胀,不嗜食,大便青黄。并大人虚冷内冷,或有实不可吐下。用法用量:马齿矾石丸(《圣济总录》卷一七一)。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皂矾煅赤,最散气血结滞。
-
不思食
不思食为病证名。又名不嗜食。《赤水玄珠》:“由脾胃馁弱,或病后而脾胃之气未复,或痰客中焦,以故不思食,非心下痞满而恶食也。”临床分虚、实两证。偏实者,多因乳食停滞,治宜消食化滞,用平胃散加减;偏虚者,多因体质虚弱,治宜健脾益胃,用异功散加山楂、麦芽。
-
温肺丸
《鸡峰》卷十一:方名:温肺丸组成:紫菀1两半,陈皮1两半,附子1两半,款冬花1两半,半夏1两半,杏仁1两半,干姜1两,甘草1两,细辛1两,桂1两,人参3分。主治:肺挟寒,上气咳嗽,胸满短气,呕吐痰涎,喘鸣肩息,全不嗜食;主治:肺胃不和,胸膈停痰,呕吐恶心,吞痠噫醋,心腹痞满,咳嗽不止,头目昏痛。呕逆,食后服。
-
会源
会源即会原。冲阳为经穴名(ChōngyángST4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为本经原穴。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楔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有健脾化湿、和胃宁神的作用。如头重头痛、口眼喁斜、齿痛颊肿、呕吐、胃脘痛、不嗜食、足缓不收、足背红肿、癫狂等。现代又多用于治疗齿龈炎、癫痫、脉管炎等。
-
脾风
脾风病证名。《素问·风论》:“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素问·玉机真藏论》:“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恼,出黄。”此病须与太阳病、太阴病和一些湿病相区别。治宜白术汤。②即慢脾风。《幼科发挥》:“发搐后变疟者,此脾风之证也。”
-
肝中热证
肝中热证证名。肝脏实热的病证。见《中藏经》。证见喘满多怒,目疼,腹胀满,不嗜食,所作不定,睡中惊悸,眼赤,视不明,脉左关阴实。参见肝实热条。
-
衞阳
衞阳即衞(冲)阳。冲阳为经穴名(ChōngyángST4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为本经原穴。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楔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正坐取穴。有健脾化湿、和胃宁神的作用。如头重头痛、口眼喁斜、齿痛颊肿、呕吐、胃脘痛、不嗜食、足缓不收、足背红肿、癫狂等。一般避开动脉直刺0.3~